“所”的意思

“老有所终”(选自《大道之行也》)与“寻向所志”(《桃花源记》)中的“所”的意思分别是什么?两个“所”用法和意思相同吗?


拼音:suǒ
部首:户,部外笔画:4,总笔画:8 ; 繁体部首:户,部外笔画:4,总笔画:8
五笔86&98:RNRH 仓颉:HSHML
笔顺编号:33513312 四角号码:7222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240
suo
⑴处所,地方。例:①持童抵主人所。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④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⑤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⑥某所,而母立于兹。⑦此何所也?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例:①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荆柯有所待,欲与俱。⑤此疾之所由生也。(所由生:产生的缘由。)
「所以」
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②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谓」所说的。例:⑴郦道元所谓环水也。⑵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⑶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⑷汉高祖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所在」
⑴到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处,处所。例: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③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
8画,斤部。【五笔字型RN】 1.处所【place】:住~|寓~。 2.机关或其它办事的地方的名称【institute】:税务~|派出~。 3.明代驻兵的地点,大的叫千户所,小的叫百户所。现在多用于地名:沙后~ 4.量词。用于房屋、学校、医院等(可以不止一所方子):这~医院|这~房子。 5.助词。(1)跟“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我们为他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 (2)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表示中心词是受事者:他~提的意见。 (3)用在“是......的”中间的名词、代词和动词之间,强调施事者和动作的关系:他的安危,是家人~关心的。 6.<书>助词。用在动词前面,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个尽~能|答非~问 1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环境优美,气氛宁静.在这里,没有君主;没有战乱,没有贫富,没有欺骗,是理想的社会.因为当时社会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所以写下了桃花源记.
2 .这个问题太白痴了!我不想回答!!(你们老师!!!).
3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 .优美,宁静.
5 .淳朴,好客,热情
6.不存在,只是陶渊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田园安逸生活的向往,所以描画出的一个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是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此文已成为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现入选于人教社初语二册)。要学深学透这篇千古名作,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作者生平。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卒后世称“靖节先生”。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境已没落。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之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却是对他十分不利的。这时,反动的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点,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出身于庶族寒门的人则遭到无理的压抑。陶渊明的曾祖陶侃虽以军功取得晋朝的高官,但本身并非门阀士族。到了陶渊明时代,连这样的家世也没落了,他自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东晋政治又极端的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直到29岁陶渊明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法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便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变化。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他又作过镇军、建威参军,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地走上了归田的道路。

二、关注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内容赏析。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的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四、至今沿用的成语。

《桃花源记》中共有三个成语至今沿用。它们分别是: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成语的意思已有所变化,我们大多使用它们的比喻义或引申义。“世外桃源”现在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豁然开朗”指一下子出现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无人问津”指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如果同学们在作文时能适当地使用这些成语,那么你的文章定会锦上添花,生动有味。由此可见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对提高我们的语言和文学素养是必不可少的。

多答了些^0^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09
老有所终
lǎo yǒu suǒ zhōng
〖解释〗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通过解释,所好像是形容词,
寻向所志,即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所也是作为形容词用
用法相同,意思应该也相同,我猜解释为:~~的东西
个人猜测,在词典上没查出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2-09

拼音:suǒ
部首:户,部外笔画:4,总笔画:8 ; 繁体部首:户,部外笔画:4,总笔画:8
五笔86&98:RNRH 仓颉:HSHML
笔顺编号:33513312 四角号码:7222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240
suo
⑴处所,地方。例:①持童抵主人所。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④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⑤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⑥某所,而母立于兹。⑦此何所也?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例:①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荆柯有所待,欲与俱。⑤此疾之所由生也。(所由生:产生的缘由。)
「所以」
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②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谓」所说的。例:⑴郦道元所谓环水也。⑵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⑶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⑷汉高祖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所在」
⑴到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处,处所。例: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③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
8画,斤部。【五笔字型RN】 1.处所【place】:住~|寓~。 2.机关或其它办事的地方的名称【institute】:税务~|派出~。 3.明代驻兵的地点,大的叫千户所,小的叫百户所。现在多用于地名:沙后~ 4.量词。用于房屋、学校、医院等(可以不止一所方子):这~医院|这~房子。 5.助词。(1)跟“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我们为他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 (2)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表示中心词是受事者:他~提的意见。 (3)用在“是......的”中间的名词、代词和动词之间,强调施事者和动作的关系:他的安危,是家人~关心的。 6.<书>助词。用在动词前面,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个尽~能|答非~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