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久人物经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01

刘子久早年在私塾接受教育,展现出过人的聪明才智,塾师赞誉他为“百行之才”。他后来进入刘集振华高小,接着在1920年考入山东省立青州第十中学。1923年10月,他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冬在王尽美和王翔千的介绍下成为中共党员。在中学时期,刘子久积极阅读进步书籍如《共产党宣言》,并组织了社会主义研究会和平民学会,投身革命活动。


投身革命后,他在济南、淄博、青岛等地从事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担任过“支联”书记、省委农运部部长、中共山东地方执委委员等职务。1925年春节期间,刘子久回家探亲时,成功介绍堂叔兄刘良才加入共产党,这在东营地区农村点燃了革命的火种。1926年4月,他代表胶济铁路代表团出席了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第三次劳动大会。1927年至1928年,刘子久组织了潍县第一支革命武装,领导了抗租、抢坡的潍河暴动,并在多地开展地下工作。


被捕后,刘子久在“北平军人反省分院”遭受严酷折磨,但他坚韧不屈,与敌人斗争。西安事变后,他获释并赴开封从事地下党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他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如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积极领导抗日救国运动,培养了大批干部。在延安的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他也有幸参会。1941年后,刘子久与彭雪枫一起领导了艰苦的三个月抗日斗争,并在淮北苏皖边区任职,发动群众,推进减租减息和生产发展。


1949年全国解放后,刘子久在国家机关中担任过重要职务,以原则坚定、严于律己和不谋私利闻名。退休后,他仍关心党的事业,为国家政策和学术奖励条例提出建议。1988年8月,刘子久不幸病逝,但他的贡献和精神永载史册。
扩展资料

刘子久(1891.5—1975.3)别名饮湖、光城,天津人。初学测量,继嗜国画。1920年在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学山水、花卉。1927年参加湖社画会,任导师。1937年以来任天津市美术馆秘书,创办国画研究班,从事国画创作和教学20余年。曾任天津市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有《支援前线》、《长城放牧》等。

    官方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