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对天主教的态度

如题所述

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 1737年5月8日 - 1794年1月16日) 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作者。
吉本出生于伦敦附近的普特尼,父亲是国会议员,他是家中独子,10岁时丧母,由姑母抚养,年少时多病,喜欢读书,在《我的作品和生活回忆录》中提到自己早就发现历史是自己“特有的粮食”。1752年,14岁时被父亲送往牛津,不到15岁就考取玛格达伦学院。但他父亲后来发现他对天主教感兴趣,当时在英国一个天主教徒会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挤,他父亲立刻就把他送到瑞士洛桑,交给一位基督教新教导师。在洛桑期间,他参加过伏尔泰的聚会,学会了法语,开始用法语写作其第一部作品《论文学研究》(1761年正式出版)。
1758年回国,作了两年军官,同时博览群书,由于受伏尔泰的影响,后来终于改变了宗教信仰,不再信仰宗教。1763年,他前往欧洲大陆旅游,在巴黎结识了狄德罗,也去了罗马,1764年他在罗马废墟上,开始有写作罗马帝国史的念头。
1770年吉本的父亲去世,他开始经商,定居伦敦。两年后,他开始写作《罗马帝国衰亡史》,并出入上流社会的俱乐部。1774年进入国会。1776年《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一卷出版,立即取得成功,但他对早期基督教历史的如实写法,受到有些人猛烈的攻击,但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却认为他即使不过于高明,但也不逊色。
吉本继续搜集材料编写,1781年《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二、三卷出版。1782年他定居洛桑,继续书写后三卷,1787年写完最后一章,回到英国,1788年所有手稿全部出版。受到个方面的赞扬。他又回到洛桑,主要在书写他的《回忆录》,直到1793年才回国,回国不久即在伦敦家中去世。
《罗马帝国衰亡史》是一部巨著,包括许多详尽的考证,后来许多历史学家都引用这部书的材料。
吉本的著作
论文学研究 (法语1761年)
罗马帝国衰亡史 (卷I, 1776年; 卷II 和 III, 1781年; 卷IV, V, 和 VI, 1788年)
罗马帝国衰亡史中第15章和16章某些段落的考证 (1779年)
对法国法庭报告回答的证明诉状 (法语1779年)
我的作品和生活回忆录(1794年)
▲ 这部史学名著体大思精、卷帙浩繁,上自古罗马帝国的全盛时代——安敦尼王朝奠基,下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轫,全书共分6卷71章,约300万字。 前3章相当于开篇,概述了从公元98年直至公元2世纪80年代的罗马帝国历史。第4章始于180年皇帝康莫杜斯(Commodus)的即位,记述开始详备,按着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一直写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最后以16世纪的宗教改革作为结束。
然而,此书很明显地分为两大部分:从第1卷至第4卷(第1章至第47章)为前半部,详细地记述了公元180年至641年皇帝赫拉克利斯去世为止(约500年间)的历史;第5卷和第6卷(第48章至第71章)为后半部,主要记述了从公元641年至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以及16世纪欧洲各国兴起宗教改革运动为止(近900年间)的史事。由此可见,在叙事的详略上,两大部分是不成比例的。
▲ 吉本以其宽广的视野、用"罗马帝国的衰亡"这一概念和"基督教与蛮族的胜利"这一主题,贯穿并包容了公元2世纪至16世纪这1300多年间、以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为中心的、范围遍及古代世界3大洲的历史演变过程。在欧洲史学史上,把古代与近代的历史当作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连接起来、并编纂成如此规模巨大的通史之作,吉本是第一人。
吉本在书中不仅记述了罗马帝国由盛而衰、直至最后灭亡的经过,而且还涉及到了波斯、匈奴、日耳曼各部族、阿拉伯帝国以及土耳其帝国的历史。把这样一部持续年代久远、涉及国家众多、空间范围广阔、而且史事纷繁复杂的通史之作写得如此提要钩玄、井然有序,如果没有善于掌握全局和驾驭史事的高超才能,那是绝对不可想像的。
▲ 吉本用极其严谨的态度进行写作,非常重视占有原始资料。
他自己说过:"我的好奇心和责任感,常常使我去研究原始材料"。他从小就广泛地阅读和钻研过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古典原作,遍览罗马帝国自创建以来的各种文献资料,从中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史料;同时他悉心研究古代文物,搜集古代货币,考证古代铭刻,以弥补文字材料的不足。另外,他还非常重视利用前代史学家们、尤其是17和18世纪的史学家们所搜集起来的原始资料及其研究成果,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提高自己的写作层次。如他在写关于早期基督教会的兴起时,就巧妙地采用了意大利史学家巴罗尼斯和法国史学家梯尔蒙第等人的材料及成果。他广征博引、详加考订,对各种材料互相参照、进行比较研究,以致于几乎没有一页没有详尽的注释,或注明史料的来源及其可靠性、或补充正文的不足、或罗列诸家的见解。正是因为此书包含有丰富的史料内容,所以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人们用来判断古代和中世纪史事的圭臬,被现代史学家视为权威之作。
▲ 吉本十分注重著作的可读性,因而《罗马帝国衰亡史》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他在写作过程中总是对文稿刻意求工、精益求精,不厌其烦地修改和推敲。他的著作不仅有很强的理论逻辑性,而且文字也非常优美典雅。此书通篇词藻华丽凝重,句式整齐,并穿插了许多逸闻轶事,真正达到了他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既要摆在学者们的书斋里,也要放在仕女们的梳妆台上。
▲从《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吉本所具有的大胆而深刻的批判精神,这是启蒙时代史学特点在他身上的具体体现。
吉本以一个历史学家独有的深邃的洞察力,雄视百代、褒贬古今。然而,他书中的主要着力点还是在于叙述罗马帝国衰亡的历史过程,一般情况下他并不直接分析或论证帝国衰亡的原因,只是在他这种貌似平静客观的历史叙述中却透露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 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之一,代表了17世纪和18世纪这近200年间欧洲古史研究的最高水平,吉本也就成为继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塔西佗、马基雅维里等史学大家之后欧洲史学家中的又一位杰出代表。
尽管吉本仍然恪守着政治·军事史的旧传统,仍然把历史发展归结为少数显贵人物的活动,仍然认为中世纪的欧洲文化基本上没有什么可取之处,然而他的非凡史才及其鸿篇巨作对后世史学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他的这部史学名著早已越出了一国的范围,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现如今它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书中的不少章节曾被选作大学教材,书中的语句不少已成为英语中的名句;许多西方著名学者曾为该书做过精详的注解。一般说来,在近代西方,还没有一部书能像吉本这部《罗马帝国衰亡史》那样受到如此高度的重视,对后人发生如此深刻的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01
文艺复兴有人文主义的思想,古代异教的风格,这都是和天主教相冲突的,但是没有达到对立的地步。从文艺复兴时代最伟大的文学作品《神曲》,最伟大的艺术品《最后的晚餐》,西斯罗大教堂壁画,《大卫》,拉斐尔的圣母像等可以看出当时的大多数作品依然有着天主教的外壳,并且取材于宗教故事。《十日谈》算是比较尖锐了,但是也没有攻击天主教的信仰,只是讽刺教士腐败而已。
宗教改革是与政治有着极大联系的运动,很大程度上是各国君主加强集权,反对教廷以及各国互相斗争的结果。从精神上来看,他摒弃了天主教一些基本的东西,比如各种礼仪和节日等等,还有一些根本的东西,如教廷的权威等等。不过新教徒从未对上帝产生过任何怀疑,甚至比天主教徒更加笃信《圣经》与上帝,更加强调《圣经》的权威,只是信仰的方式更加自由,简单了。
启蒙运动存在对于神的怀疑。那个时期的思想家很少有否定神的存在的,但是对于神性的怀疑,对于神与人的地位的重新定义已经成为了一股思潮。启蒙运动不仅是对于天主教的冲击,对于基督教也有很大冲击——因为人的地位前所未有的提高了。
第2个回答  2019-04-24
文艺复兴有人文主义的思想,古代异教的风格,这都是和天主教相冲突的,但是没有达到对立的地步。从文艺复兴时代最伟大的文学作品《神曲》,最伟大的艺术品《最后的晚餐》,西斯罗大教堂壁画,《大卫》,拉斐尔的圣母像等可以看出当时的大多数作品依然有着天主教的外壳,并且取材于宗教故事。《十日谈》算是比较尖锐了,但是也没有攻击天主教的信仰,只是讽刺教士腐败而已。
宗教改革是与政治有着极大联系的运动,很大程度上是各国君主加强集权,反对教廷以及各国互相斗争的结果。从精神上来看,他摒弃了天主教一些基本的东西,比如各种礼仪和节日等等,还有一些根本的东西,如教廷的权威等等
第3个回答  2008-09-30
复兴的文艺恰恰都是天主教中世纪前那些,多神的、个人的,是“拐弯抹角”的对天主教精神统治的小小挑战;
宗教改革是针对教廷的腐败,发起的地方政权和地方教会独立运动;
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天主教廷的精神、政治统治后,启蒙运动直接对神权、神话的基础进行了批判。
第4个回答  2020-02-24
德华·
吉本
(Edward
Gibbon
17375月8
-
17941月16)
英著名历史家《
罗马
帝衰亡史》
作者
吉本于
伦敦
附近普特尼
父亲
议员
家独10岁丧母由
姑母
抚养少病喜欢读书《我作品忆录》提自早发现历史自特粮食175214岁父亲送往
牛津
15岁考取
玛格
达伦院父亲发现
主教
兴趣英主
教徒
受流社排挤父亲立刻送
瑞士
洛桑
交给位基督教新教导师洛桑期间参加
伏尔泰
聚语始用语写作其第部作品《论文研究》(1761式版)
1758作两
军官
同博览群书由于受伏尔泰影响终于改变
宗教信仰
再信仰宗教1763前往
欧洲
陆旅游
巴黎
结识
狄德罗
罗马1764罗马废墟始写作罗马帝史念
1770吉本父亲世始经商定居伦敦两始写作《罗马帝衰亡史》并入流社俱乐部1774进入1776《罗马帝衰亡史》第卷版立即取功早期
基督教历史
实写受些猛烈攻击许著名历史家却认即使于高明逊色
吉本继续搜集材料编写1781《罗马帝衰亡史》第二、三卷版1782定居洛桑继续书写三卷1787写完
章英
1788所手稿全部版受面赞扬洛桑主要书写《忆录》直1793才久即伦敦家世
《罗马帝衰亡史》部
巨著
包括许详尽考证许历史家都引用部书材料
吉本
著作
论文研究
(语1761)
罗马帝衰亡史
(卷I,
1776;
卷II
III,
1781;
卷IV,
V,
VI,
1788)
罗马帝衰亡史第15章16章某些段落考证
(1779)
庭报告答证明诉状
(语1779)
我作品忆录(1794)

部史
名著
体思精、卷帙浩繁自古罗马帝全盛代--
安敦尼王朝
奠基迄欧洲文艺复兴运发轫全书共6卷71章约300万字
前3章相于篇概述
公元
98直至公元2世纪80代罗马帝历史第4章始于180
皇帝
康莫杜斯(Commodus)即位记述始详备按着历史发展间顺序直写1453东罗马帝灭亡
16世纪
宗教改革
作结束
书明显两部:第1卷至第4卷(第1章至第47章)前半部详细记述公元180至641皇帝
赫拉克利斯
世止(约500间)历史;第5卷第6卷(第48章至第71章)半部主要记述公元641至1453
奥斯曼
帝攻陷
君士坦丁堡
、东罗马帝灭亡及16世纪欧洲各兴起宗教改革运止(近900间)史事由见叙事详略两部比例

吉本其宽广视野、用"罗马帝衰亡"概念"基督教与蛮族胜利"主题贯穿并包容公元2世纪至16世纪1300间、罗马帝
拜占庭
帝、范围遍及
古代世界
3洲历史演变程
欧洲史
史古代与
近代
历史作机发展程连接起、并编纂规模巨
通史
作吉本第
吉本书仅记述罗马帝由盛衰、直至灭亡经且涉及
波斯
、匈奴、耳曼各
部族

阿拉伯
帝及
土耳其
帝历史部持续代久远、涉及
家众
、空间范围广阔、且史事纷繁复杂通史作写提要钩玄、井序没善于掌握
全局
驾驭史事高超才能绝想像

吉本用极其严谨态度进行写作非重视占原始资料
自说:"我奇责任使我研究原始材料"广泛阅读钻研
希腊文
拉丁文
古典
原作
遍览罗马帝自创建各种文献资料获宝贵第手史料;同悉研究古代文物搜集
古代货币
考证古代铭刻弥补文字材料足另外非重视利用前代
史家
、尤其17
18世纪
史家所搜集起原始资料及其研究丰富自写作内容、提高自写作层写关于早期基督教兴起巧妙采用意利史家
巴罗
尼斯
史家梯尔蒙第等材料及广征博引、详加考订各种材料互相参照、进行
比较研究
致于几乎没页没详尽注释或注明史料源及其靠性、或补充文足、或罗列诸家见解书包含丰富史料内容所迄今止仍用判断古代
世纪
史事圭臬
现代
史家视权威作

吉本十注重著作读性《罗马帝衰亡史》具高文价值达预期效写作程总
文稿
刻意求工、精益求精厌其烦修改推敲著作仅强理论逻辑性且
文字
非优美典雅书通篇词藻华丽凝重句式整齐并穿插许逸闻轶事真达自提要求:既要摆者
书斋
要放仕梳妆台
▲《罗马帝衰亡史》我清楚看吉本所具胆深刻
批判精神
启蒙
代史
特点身具体体现
吉本历史家独深邃洞察力雄视
百代
、褒贬
古今
书主要着力点于叙述罗马帝衰亡历史程般情况并直接析或论证帝衰亡原种貌似平静客观历史叙述却透露强烈代
精神

吉本《罗马帝衰亡史》欧洲启蒙运期重要历史著作代表
17世纪
18世纪近200间欧洲
古史
研究
高水平
吉本继希罗德、
修昔底德
、塔西佗、马基雅维等史家欧洲史家
位杰
代表
尽管吉本仍恪守着
政治
·军事史旧传统仍历史发展归结少数显贵物仍认世纪欧洲文化基本没取处非凡史才及其鸿篇
巨作
世史发展所产深远影响目共睹部史名著早已越范围类
文明
共同
遗产
;现今已译种文字世界各广流传书少章节曾选作教材书语句少已英语名句;许西著名者曾该书做精详注解般说近代西没部书能像吉本部《罗马帝衰亡史》受高度重视发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