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问题!

选自 《古今谭概》 宿儒 选段 请大家 帮忙翻译一下!!不甚感激!

(昔) 有宿儒过村学中,闻其训:“都都平丈我”,知其讹也,(校正)之,学童皆骇(散)。时人为之语曰:“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

昔( ? )
校正( ? )
散( ? )
知其讹也,校正之,学童皆骇散。 ( 解释 这段话 )
时人为之语 ( 解释这段话 )

谁回答的好 100大洋送上!!!谢谢
你们2位回答的都非常好非常好!我都不知道分给谁好!这题是我弟弟的试卷上的内容
选自《列子,天瑞》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 寝 )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因 )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 奈何 )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呲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 舍 )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寝 ( ? )
因 ( ? )
奈何 ( ? )
舍 ( ? )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翻译这段话)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

读后 有什么启发??
哪位老兄帮了我 在加50大洋~~~~~万分感谢~~~

    该留不留,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将它保留下来,但有些同学却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例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比境,常通商贩。 
      误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例2其李将军之谓也。 
      误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以上两题就犯了固定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例1中的 “交觐”是地理名词,例2中的“李将军”是李广将军,都应保留下来不作翻译。 
     

    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同学,在翻译时往往出现个别词语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例3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 
      误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 
      例4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误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例3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例4中的后半句也没作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领”。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了文白掺杂,不伦不类的错误。 
     

    该拆不拆,古今混淆 
      古代汉语中有某些复合词在形式上跟现代汉语的某些双音节词一样,但它们是两个词,表达两个意思,翻译时应当拆开,可有些同学把它当成一个词来处理。 
      例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误译成: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例6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 
      误译成:怎么处罚顺从你的意思,哪能我自做主张。 
      以上两例的译文都犯了盲目的以今义替代古义的毛病,例5中的“妻子”在古汉语中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例6中的“处分”在古汉语中是“处理安排”的意思。 
     

    该换不换,简单组词 
      一些同学在翻译词语时只会简单组词,把一个单节的词语变成双音节词语,不会结合语境,换用另一个词语来翻译。 
      例7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误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例8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误译成: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善。 
      例9阿母谢媒人。 
      误译成:刘母向媒人道谢。 
      例7句中的“北”并非指“北方”而是指“败兵”、“败北”;例8中把“微”错译成了“稍微”,结合语境应译为“偷偷的,悄悄的”;例9中“谢”的翻译也没有结合语境,误译成了“道谢、感谢”,在这里应译为“推辞、谢绝”。 
     

    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这些词语在翻译时不
      作意译,而应省去。还有一些偏义复词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素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啰嗦赘余。 
      例10婴之亡,岂不宜哉? 
      误译成:婴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例11宋何罪之有? 
      误译成:宋国怎么会有可能怪罪他呢? 
      例10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可译为“婴逃亡,难道不应该吗?”;例11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翻译时也应删去,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呀?” 
      

    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代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还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能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例12范氏富,盍已乎? 
      误译成:范家富贵,何不停止呢? 
      例13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误译成:陈述茶和盐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 
      例14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误译成:范献子抓住并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例12中省略了“已”的宾语“婚姻之事”,翻译时要添加上才能使句意完整;例13的译句中明显缺少陈述的主语“他”,且陈述的也非“茶和盐的利弊”而应是“茶制和盐制的利弊”;例14是个省略句,省略了“执而纺”的宾语“董叔”翻译时也应该补上。 
      

    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古代汉语中存在倒装句,倒装句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先调整语序,再作翻译;除此之外的一些句子,虽
      不是倒装句,但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的规则,所以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例15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误译成:他孝顺恭谨,传到他的族人中,他讲信用和道义,彰显在朋友间。 
      例16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误译成:喝酒,在这个亭子里作乐。 
      例17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误译成:(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又何必请示他呢? 
      例15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其孝谨于其族闻,其信义于其友著”,翻译时译为“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例16也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斯亭饮酒而乐之”,应翻译成“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把这当作乐趣”;而例17句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欲而得之,又请何焉”, 应翻译为“(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03
昔:以前 校正:纠正 散:离开
知其讹也,校正之,学童皆骇散:知道自己错了,及时改正,学生们见此都吓得纷纷散去。
时人为之语: 当时大家都因为这件事说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2-26
昔(以前 )
校正(纠正 )
散(离开)
知其讹也,校正之,学童皆骇散。 ( 知道自己错误了,便又纠正说法,学童都吓得【哪有这么笨的老师啦?!】离开了 )
时人为之语 ( 当时的人因了这件事说: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