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管理的影响。

如题所述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璀璨繁硕的世界文化长卷中,唯有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艺术、哲学、伦理、史学、教育、科技等方面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影响至今。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深植于农耕经济的文化,在中国传统的宗法和专制社会结构下,始终联系着人与这片土地,成为中国人区别于其他文化族群的重要特征。

文化,广义说来是人类在有意识地或能动地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一切行为及结果。换句话说,“文化”就是“人化”,是打上深刻人类烙印的行为与结果。只要留心观察,我们身边处处是文化的气息。我们说的语言,我们住的房屋,我们鉴赏的艺术品,我们待人的礼节,所有种种,不一而足,均是文化。只要我们生活在人类社会中,哪怕如同鲁兵逊一样暂时流亡在荒岛,我们都逃不出文化的包围——没有文化,鲁兵逊又怎会使用火器狩猎呢?

那么,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这里面有一个地域与时间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文化,因为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中国文化开始大幅度的震荡、调整,这种变化一直持续至今。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与中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为基础,受到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等社会政治结构的影响,从原始文明经由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等文化发展阶段,走到今天。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仍在不自觉中深受其影响。对于今天的管理活动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觑。

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看法和终极目标。以儒家为主的思想认为人源于自然,但又不同于自然中的禽兽与植物,人是万物之灵,应该通过“仁”的自我修养达到“德”的境界。“德”便是自然界万事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人通过努力也要达到这一目标,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儒家的这种世界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今天很多中国人都讲科学发展观,讲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并不是就要人丢弃改造自然和能动性,而是要站在“天人合一”的高度达到人与自然的相生相补,共存共生。这种“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至今对中国人有着根本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以“尊尊亲亲”为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尊尊”指的是统治阶级的秩序,“亲亲”指的是家庭秩序。中国古代家国一体,家庭组成家族,家族组成村落,千百个结构相同的村落希望有一个共同安定的社会和统一的集权统治,形成了国家。因此中国古代“孝”与“忠”是直接联系的。“忠臣出孝门”,“以孝治天下”,讲的都是统治阶级的秩序由家庭伦理来维持。家庭的伦理中重要的是对亲族的“孝”与“爱”。古代家族中以“已”为中心,上有父、祖父、曾祖、高祖,下有子、孙、曾孙、玄孙,合为九族。这个关系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里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农耕生产需要大量人员集体劳动,一个家族中的男性成员彼此联系,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人就是在这样一个九层的同心圆中生活的。放在今天,虽然工业文明和信息革命开始波荡中国,但“家族——家庭”观念在众多中国人心中仍有重要地位,这种重要性在海外华人身上尤为明晰可见。

中国传统文化以“重义轻利”为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最高准则。“重义轻利”“见利思义”是儒家所提倡的。义,宜也,应该的意思。利,功利,个人利益。儒家讲通过修“仁”达到道德上的圆满境界,“仁”的重要要求便是“爱人”,当他人利益受损时,应该以他人利益为准,是谓“义”。这种思想长期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但由于这种观念容易过度压抑“利”的合理诉求性,千百年来并未真正一统天下,中国社会上流传的道、墨、法等思想都是对其的冲击和补充。今天的中国,放眼望去似乎有些功利主义盛行的样子。做事只讲结果,不讲过程。凡事以“利”为先,甚至不择手段。这里面虽然有西方文明冲击下的“不适”因素,但更为根本的是中国人对于“利”“义”的看法有根本的变化。所以今天的中国,站主流的似乎更贴近于墨家的利义观。盛行于战国的墨家肯定“利”的合理性,并把“义”直接解释为“利”,强调个人利益的至上,肯定“力求”的价值,认为人满足自身感性需求的愿望是合理而且是有积极意义的,在这种层面上,人们为了“利”而奔走、而奋发,便是题中之意了。

中国传统文化以“贵和尚中”为重要价值理念。中国古人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内圣外王”的根本目标,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在道德修养上有不同,以及如何处理这类不同人之间的关系。和,就是强调“不同”基础上的和谐共处、合作共赢。“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中庸,就是适度、有度的意思,“过犹不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源的阴阳观和五行观,对“中”作了最好的描述。阴极则阳,阳极则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自然是在不断运行转化中的,这种变化对人的意义就是把握“变”的“不变性”。中国古人从对自然界的观察体验中,发现了“适度”这个哲学含义,并将其延伸到农耕文明的各个方面,比如在教育上既要“因材施教”又不能“揠苗助长”,既要“博观”又要“约取”等等。“中”是一种朴素的辩证观,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实践思考中建立的对宇宙平衡的美好愿望,用之在个人,便是“致中和”的人生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各个领域均为人类文明做出突出贡献,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伦理”“兼容并包”的特点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至今深深影响着中国人。面临今天多文明融合的世界,中国文化正不断地在冲击与交流中蜕变、升华,我们相信,中国文化必将在新世纪发展壮大,延续传统的辉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3

11_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 商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