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星是谁?

如题所述

陶行知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多少白头翁,蹉跎悔歧路,

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出身贫寒,自幼勤奋
1891年,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十分贫寒的教师之家。陶行知自幼聪颖好学,不似其他小孩,喜爱在外面打打闹闹。平日有小朋友找他去玩,他也不去,就爱在家看书学习,静静体察书中的不同人生和事迹。

一天,陶行知看书之余,见阳光正好,就走出家门,路过一家学堂,见村里孩子读书读的正起劲,声音朗朗,从此以后他每天都在学堂窗外听课。天气逐渐寒凉,有一天雪下得很大,等陶行知赶到的时候,教室里传出先生讲课的声音,他听得入神,不顾寒冷站在门外,听完一整节课。

下课后,先生发现有个小小身躯站在雪中,俨然一个雪人,赶紧叫他进屋,之后就考他,没想到他居然都会,先生不禁道:此子日后定有一番作为。感慨之余,先生随即心思一动答应陶行知免交学费,第二天就可以来上学。陶行知没想到竟然这么幸运,内心感动的同时暗下决心珍惜学习的机会。



日子就这样按部就班过着,等到7岁的时候,陶行知被送到万安街一所学堂读书。教书先生是万安街很有名的吴尔宽先生。吴尔宽先生学识渊博,为人严谨认真,陶行知自7岁拜入吴尔宽的门下,一直“寒窗苦读”到他14岁,整整七年的时间给陶行知打下了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

离乡求学,坚定自我
1906年,陶行知离开万安到歙县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那个时候学堂教授的内容已经开始丰富起来,不仅有国文、四书五经的课程,还有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已经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知识面和视野都扩大了,求知欲望也更强了,苦学的日子变成陶行知日后的精神支柱。

1908年,陶行知从崇一学堂毕业,那时的他已经17岁,模样沉稳笃定,完全褪去了稚气。此时,他准备从万安启程到杭州学医,父亲在得知他要去杭州的消息后,特地从歙县赶来为他送行。

也许是因为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最底层,所以对在社会基层辛苦劳作人民的不易有深切的感受。那时候的陶行知便立志为改变当时中国乡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农民悲惨处境而奋斗。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他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求学之路漫漫,时隔23年后,正值不惑之年的陶行知已是誉满天下的知名人士。1914年陶行知从金陵大学毕业,后远赴美国留学,在美国学习的时候,陶行知从未忘记自己的志向,异国他乡清苦的生活却让他报国为民的心更加强烈。1917年回国之后,陶行知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

以智教人,以爱育人
等到陶行知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两个男生互相朝对方扔砖头,十分危险。他见到后立马将两位男生制止,并叫打人的男孩子下午3点到校长办公室。没到3点,陶行知从外面回来,就看到男孩忐忑的站在校长室门口等候。

陶行知见状,笑着掏出一颗糖对他说:“这颗糖是给你的,因为你很守信,没迟到还提前到。”男孩茫然的伸出手接过糖果,完全没明白咋回事。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说:“这颗也是给你的,我让你住手,你就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校长,尊重别人是最重要的品质啊。”

男孩被这两颗糖彻底击晕了,陶行知又道:“据我了解,你拿砖头扔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男孩子一下感觉自己被包围在理解与爱里,他感动的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一见到男孩认错,又掏出一颗糖:“你知错认错,实在难得,不得不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回去吧!”男孩手握四颗糖,内心无比甘甜,眼神里也流露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光。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正是用爱来长善救失,因为有年少经历的深刻影响,陶行知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志向不仅仅是做个教授、大学校长,而是要改变中国的教育。陶行知说:“这个国家以农立国,人们百分之九十都在乡下生活,所以现今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如果农村没有改善,国家也就没有希望。”

为人师者,德音永存
陶行知一生中曾三次给自己改名,父母给他取名陶文浚。等到19岁,深受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影响的他,给自己改名“陶知行”,认为“知是行之始”,认识先于实践。但很快,他认识到其中的唯心论色彩,于是提出“行是知之始”。到了43岁时,再一次给自己改名“陶行知”。自此,陶行知这个名字印在了农民的心中,印在了万千学子的心中,更印刻在了他挥洒热血的那片土地上。

1946年7月,陶行知因为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宋庆龄曾为其亲笔题写四个苍劲大字——万世师表。陶行知曾说:“我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用自己的赤子之忱,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点亮了无数人的人生,也用自己的一生温润过中华,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要振兴,教育要先行”,可见,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一个优秀的人才要想获得更好的成长,则需要依托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老师的细心教导。

华中师范大学宝安附属学校是康达尔集团联袂宝安区政府、华中师范大学,倾力打造的九年一贯制公立学校,其背靠古华荟萃的铁仔山,面朝碧波荡漾的前海湾,伴山瞰海间,倾心助力每一位天骄成就无限精英未来。

此外,该校在宝安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被确立为“微软创新示范校”,届时,学校将实现先进的微课、翻转课堂、云教育等教学形式,建设如未来课堂、3D工坊、MR混合现实实验室、可编程机器人创客、Minecraft我的世界等功能室,让孩子接触最前沿的软件、电子器械、新能源等科学技术信息,赋予今天的孩子创造明天的能力。



华中师范大学宝安附属学校实景图

康达尔·山海上城Ⅱ天赋

建面约83-175㎡山海美宅全城发售中

原生态 醉美境 高品质

好生活给最值得的你

欢迎亲临品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1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多少白头翁,蹉跎悔歧路,

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一、出身贫寒,自幼勤奋
1891年,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十分贫寒的教师之家。陶行知自幼聪颖好学,不似其他小孩,喜爱在外面打打闹闹。平日有小朋友找他去玩,他也不去,就爱在家看书学习,静静体察书中的不同人生和事迹。

一天,陶行知看书之余,见阳光正好,就走出家门,路过一家学堂,见村里孩子读书读的正起劲,声音朗朗,从此以后他每天都在学堂窗外听课。天气逐渐寒凉,有一天雪下得很大,等陶行知赶到的时候,教室里传出先生讲课的声音,他听得入神,不顾寒冷站在门外,听完一整节课。

下课后,先生发现有个小小身躯站在雪中,俨然一个雪人,赶紧叫他进屋,之后就考他,没想到他居然都会,先生不禁道:此子日后定有一番作为。感慨之余,先生随即心思一动答应陶行知免交学费,第二天就可以来上学。陶行知没想到竟然这么幸运,内心感动的同时暗下决心珍惜学习的机会。

日子就这样按部就班过着,等到7岁的时候,陶行知被送到万安街一所学堂读书。教书先生是万安街很有名的吴尔宽先生。吴尔宽先生学识渊博,为人严谨认真,陶行知自7岁拜入吴尔宽的门下,一直“寒窗苦读”到他14岁,整整七年的时间给陶行知打下了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

二、离乡求学,坚定自我
1906年,陶行知离开万安到歙县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那个时候学堂教授的内容已经开始丰富起来,不仅有国文、四书五经的课程,还有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已经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知识面和视野都扩大了,求知欲望也更强了,苦学的日子变成陶行知日后的精神支柱。

1908年,陶行知从崇一学堂毕业,那时的他已经17岁,模样沉稳笃定,完全褪去了稚气。此时,他准备从万安启程到杭州学医,父亲在得知他要去杭州的消息后,特地从歙县赶来为他送行。

也许是因为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最底层,所以对在社会基层辛苦劳作人民的不易有深切的感受。那时候的陶行知便立志为改变当时中国乡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农民悲惨处境而奋斗。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他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求学之路漫漫,时隔23年后,正值不惑之年的陶行知已是誉满天下的知名人士。1914年陶行知从金陵大学毕业,后远赴美国留学,在美国学
第2个回答  2020-11-11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星应该是蔡元培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