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资格证教育观的内容

如题所述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自从我们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口号之后,一直着重于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们国家是发展中国家,需要不断提高软实力,必须从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的教育开始。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应当得到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面向所有人,不能仅仅针对老师眼中的“优等生”、“尖子生”。有一小部分老师有可能被一些固化的理念误导,在授课或者课外的时候,对自己在乎的学生关爱有加,忽视了其他学生,这种做法就是错误的。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是要面向所有人,能让每个人都接收到教育,不区分重点校和非重点校,也不区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要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要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标准的人,就要做到全面发展。我们国家所提倡的全面发展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有机结合。

在实际生活中,一小部分老师会有一些误区,认为只要成绩好就可以,所以比较重视所谓的“主科”,忽视“小学科”的发展。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发展的需求,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协调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与人的基本素质大致相同,但是每个人仍然有自己的特点,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性。个性发展之后,也会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并不矛盾,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国家要不断改革创新,就要落实到不断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上。

有一部分老师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只会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统一的答案,不允许学生有其他的想法,这其实就在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老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也要不断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敢于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2
第一章 教育观

考点归纳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幼儿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理解幼儿教育作为人生发展的奠基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特点,能够以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重点提示

一、素质教育

1999年6月13日,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该《决定》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教育正在经历着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第三次创新。它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目的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素质教育的概念

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素质教育作出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3.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1)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传播专业知识和技能,它更重视对人的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文化素质,因为文化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做人。因为良好的素质可以把外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升华为人的稳定的品质和素养。

(3)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共事、学会明辨各种是非。

(4)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第2个回答  2020-11-03
第一章 教育观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幼儿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理解幼儿教育作为人生发展的奠基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特点,能够以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重点提示
一、素质教育
1999年6月13日,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该《决定》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教育正在经历着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第三次创新。它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目的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素质教育的概念
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素质教育作出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3.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1)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传播专业知识和技能,它更重视对人的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文化素质,因为文化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做人。因为良好的素质可以把外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升华为人的稳定的品质和素养。
(3)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共事、学会明辨各种是非。
(4)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加群交流

群内答疑更及时

关注有礼

关注提问专人解答

线上学习

免费公开课等你来

在线题库

各类考试模拟练习

    官方电话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第3个回答  2020-11-02
幼儿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幼儿不同于成人,正处于发展之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成长特点,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被塑造与自我 塑造的潜力,人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看待幼儿。
(1)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把握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幼儿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的幼儿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依据 幼儿教育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幼儿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①身心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正常情况下,幼儿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
②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幼儿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的矛盾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先前的较低级的发展是后来较高级的发展的前提。幼儿心理时刻都在发生量的变化,随着量变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从而使幼儿心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③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不是等速的,学前期和青春期是发展的两大加速期。在学前期的不同时间内,幼儿的发展速度也不同。幼儿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就越快,这是学前期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关键期和危机期是发展 不平衡的表现。幼儿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有一个最佳年龄段,称之为“关键期”。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段为 幼儿供适当的条件,就会有效促进这方面的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将来就很难弥补。儿童在某些特定 的年龄时期,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称之为“危机期”。另外,学前儿童心理活 动各个方面的发展也不平衡。
④个体发展的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幼儿发展具有共同特征的前提下,每个幼儿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具有独特之处。这一特征也是实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原则的基础。
第4个回答  2020-11-02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

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3.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三)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四)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