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如题所述

1.构造运动的方向性

构造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分为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 是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平行于地表方向移动。表现为岩石受到水平方向的挤压或拉张,产生变形、变位,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断裂和地堑、裂谷等,故又称为造山运动。

现今的水平运动基本采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进行大地测量,能够准确测定岩石圈块体水平运动的距离及速度。如美国西部圣安德列斯断层,平均每年水平位移达8.9cm,总的相对错动距离已达480km。地史时期全球性块体的水平运动通常根据地层古生物、古地理、古地磁等资料进行分析推断。如印度次大陆,根据地质、地层、古生物、古气候、古地磁等资料都证明它是从南半球向北水平漂移过来的。地史时期小规模的水平运动则是通过岩层的变形、变位(褶皱、断裂)等地质构造特征加以判别。

垂直运动 是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垂直于地表方向的运动,也称为升降运动。表现为大规模的缓慢的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区上升成为高地或山岭,另一些地区下降为盆地或平原,又称为造陆运动。“沧海桑田”是古人对地壳垂直运动的一种表述。前面所说的意大利那不勒斯地狱神庙的大理石圆柱,就是地壳升降运动的典型例子。根据大地水准测量,喜马拉雅山的北坡地区,以每年3.3~12.7mm的速度在不断上升。

构造运动的方向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往往表现为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兼而有之,只不过某一时期以水平运动为主,另一时期以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可能引发垂直运动,垂直运动也可能引起水平运动。实际上各种性质的构造运动是相互联系的,不可截然分开的。

2.构造运动的速度、幅度和区域性

地壳运动的速度有快有慢,快的如地震、断层,可在短暂时间内引起显著的变形、位移,但大多数构造运动是岩石圈的一种长期而缓慢的运动,其速度一般以每年几毫米或几厘米运动,是人们无法直接感觉到的。构造运动虽然极其缓慢,但是经过漫长的地史时期,自然会使地球产生巨大的变化。例如,喜马拉雅山在4000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长期处于缓慢下降接受沉积阶段,形成了3000m厚的海相沉积。由于印度大陆(板块)向北运动,最终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使古地中海消失,喜马拉雅地区大约在2500万年前开始从海底升起,到200万年前初具山的规模,现在已成为世界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虽然上升的速度很慢,平均每年只有4mm,上升的幅度却相当大,珠穆朗玛峰的上升幅度已经超过万米。

构造运动不可能使所有的地方同时升降,而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遭受不同的地质作用,活动性也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出强烈的区域性特征。既同一时期某些地区表现为大面积隆起,遭受风化剥蚀;另一些地区表现为大面积拗陷,接受沉积,属于构造运动相对较稳定区;还有的地区表现为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变形、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强烈,并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属于构造活动带。如新生代时喜马拉雅山褶皱上升7000~8000m,江汉平原则下降接受了近1000m的沉积。

3.构造运动的周期性和阶段性

在地球演化历史中,构造运动表现为时而强烈、时而平静的周期性变化。在比较平静时期,运动速度和幅度都小;在比较强烈时期,运动速度和幅度都大。构造运动从平静到强烈,叫作一次构造旋回。

构造运动的周期性决定了地壳发展历史的阶段性。一次大的构造旋回,周期长达数千万年至数亿年,影响范围遍及整个地球,导致全球性的海陆、气候、生物、环境的巨大变化,是划分地球发展历史阶段的重要依据。如加里东构造旋回(早古生代)、海西构造旋回(晚古生代)、印支构造旋回(中生代早期)燕山构造旋回(中生代中晚期)和喜马拉雅构造旋回(新生代)等;同时,一次大的构造旋回还包括许多次一级的和更次一级的构造旋回,引起区域性的或局部性的生物、地理等的变化,是划分次一级地史阶段的重要依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