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初期芬兰基础教育的特点,不包含哪个选项

如题所述

二战后芬兰基础教育的特点 :教育平等化 师资严格化 自由化教师 科目多样化
二战后初期:保守落后的教育体系开始向教育公平化改革迈进
二战后初期,芬兰教育既不公平又不发达,当时的教育系统只能满足传统的、闭塞保守的、等级森严的农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不能满足现代工业社会的需求。尽管当时芬兰仍属于农业社会,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已明显开始。
1950年左右,芬兰大部分学生只有机会接受六年初等教育便终止了学业,只有那些生活在乡镇或城市的学生才有机会进一步接受中等教育。当时芬兰中等教育分为明显的两轨,一轨是某些城市所开办的公民学校,只提供两到三年的初中教育;另外一轨是文法学校,提供五年的初中教育。从公民学校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只能结束学业,只有极少数生活在大城市的幸运儿才能进一步接受一定的职业教育。而从文法学校毕业的学生,一般都能进一步接受学术性质的高中教育,并最终升入大学。
二战之前及二战后初期,传统文化价值观占据芬兰社会主流,如人人争做守法好公民、权威至上、等级观念、集体主义、注重社会地位与形象、爱国精神等。但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越来越多的学术青年与大学生开始批判与颠覆传统文化价值观。同时期,芬兰和世界其它一些国家一样兴起了和平运动,这是一种以维护和平为宗旨的超越阶级、民族、国家界限的社会运动,如反对美国军队参加越战、呼吁裁军等。
教育平等化
穿芬兰改革脉络、促使政策成功的教育核心价值,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平等精神。
当其他国家还在施行精英教育时,芬兰却反其道而行。从制度设计到资源分配,芬兰60万中小学学生,分布在4000所综合学校,平均每校约150人,班级人数不超过20人,小班小校的制度有利于后进学生,也没有贵族和平民学校之分。
在芬兰的学校,对“好的成绩”定义非常广泛,不局限于在某一门或某几门学科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芬兰人为包括职业高中在内的学生提供了非常广泛和丰富的课程。
另外,绝不放弃学习慢的孩子。提升学习迟缓者的学习能力,是芬兰专注策略的另一个重点。专门负责特殊教育的教委会顾问寇依薇拉指出,教委会的目的是让“每个”小孩都具备基本能力,当学生出现短暂学习困难时,老师会立即提出矫正计划,在课堂上或是放学后进行个别辅导,费用由政府负担。
芬兰有将近20%中小学生接受额外学习辅导,OECD(世界经合组织)国家平均只有6%。
芬兰反对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分类”或“排名”,整个社会花下巨资在教育上,为的是把可能的“差生”降到最低,以避免这些在学校的弱势者最终成为社会上的潜在问题或犯罪制造者。
至于精英式教育,不是国家提供基础教育的义务,“学得快的人可以自己学,学得慢的人更需要帮忙。”“宁可让学得快的人等,也不能让不会的人继续不会”。那些拥有特殊才能和兴趣的孩子,普遍可以从初中起,选择那些额外加重了数学、运动、英文或者其他科目的学校去读。

在九年一贯教育中,芬兰学生课本、交通和午餐费用,全由政府负担,经费则由中央政府出资57%,地方政府分摊43%。这个决策延续数十年至今,不因政党轮替而改变。
在过去的20多年,芬兰教育的发展与芬兰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1991年,每1000名芬兰人只有5人供职于研发部门,到了2003年,这一数字上升到22人,这几乎是OECD的三倍。2001年,芬兰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排行榜上升至第一。
这些创新和研发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芬兰社会的从业者为学校提供了强烈的信号,就是学校应该准备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性格才能在新的经济体制中生存成功。这不但推动了数学、科学和技术这些传统学科,还推动了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项目。
虽然芬兰在教育上投了很多资金,但芬兰不是砸更多钱办教育,而是选择“专注”策略,把资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初级中学和学习迟缓者身上。
在OECD国家评比中,芬兰是运用教育资源最有效率的国家之一。在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学生平均分配到的经费最多;反观芬兰,投资在初级中学生的经费,每人平均达8200美元,在所有就学年龄中最高。
教委会资深顾问劳卡南在瑞士洛桑大学演讲芬兰教改策略时说,之所以做这个策略选择,是因为“这阶段的小孩正发展自己的学习方法,需要最多的资源。”
采用资源专注的策略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芬兰学生的学习表现并没有明显城乡差距。在PISA测验中,芬兰校际差距全球第二低,不到5%。不论是首都赫尔辛基,或是偏远北极圈的中学,测验成绩相差不大。这是“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
全球最严格的师资标准
但如果不是老师大力支持,配合师资改革决策,芬兰教育绝不会有今天成果。
自1979年开始,芬兰教委会就定调,中小学老师属“研究型”,必须具备硕士学历,这几乎是全球最严苛的规定。师资教育从原本的三年,延长为五年,高中生毕业申请师范学校时,除了要看在校成绩,还必须通过层层面试,确认有教学热诚与创新思维,才能挤进录取率仅10%的师范窄门。
但这仅是芬兰教师教育四大突出特征中的一个。第二是芬兰强调提升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传统的教师培训项目常常将好的教学法视为普遍适用的。但由于芬兰的教师教育是由教师教育团队和学科团队共同负责的,因此他们将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未来的小学和高中教师的针对学科的教学法能力上。
第三,所有的教师都被要求接受培训。学习如何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风格进行差异化教学。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特点,是芬兰教师非常注重临床经验。老师会参与学生的讨论,问题解决小组是芬兰学校的一个常见组织,它会经历策划、实施和反思评价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整个教师教育过程都会不断强化这种做法。
专研师资培育的赫尔辛基大学教授坎萨宁指出,芬兰师范体系的唯一任务,是培育有能力的老师,并发展必要的专业品质,以确保教师生涯能够持续进步。换句话说,在芬兰,老师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意愿。
自由化教师
尽管门槛高,又受欢迎,但教师在芬兰并非高薪工作。在ODEC的调查中,不论是新进或资深者,芬兰教师平均薪资都比先进国家和欧盟平均要低。一个中学教师每月收入扣税之后,大约有只2000欧元(约人民币2万多元),跟大学毕业生差不多。
严格要求师资品质,芬兰政府也相对给老师和学校最大的教学自主权。教委会和教育部每四年制定并公布核心课程纲要,但在过去的20多年中,这些课程很少被细节化或规范化。
国家核心课程纲要基本上只起到一个框架的作用。其他如征聘师资、经营管理则由各校自治,举凡班级大小、课程内容、学生课表,甚至是每年上课几学期都由学校全权负责;至于要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教科书,则由老师自由选择。
芬兰中小学并没有全国一致的联合评量,学校也很少有考试;芬兰官方也不进行教师评鉴。被问到是否要考核教师表现,任职教委会长达三十年的资深顾问劳卡南反问到:“为什么要评鉴老师?”他骄傲地说,芬兰根本没有不好的老师,每个老师都很自律,不需要打考绩。
主管教育的中央教育部或地方政府,并不实施学校评鉴制度,对学校有绝对信任,再小的学校,也拥有绝对行政自主权。在有些国家,这几乎是异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