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利与弊

要开辩论会,主题是“地方方言的利与弊”,我方观点是地方方言的利。
急求!!!!!!!!!!理由多点。!

地方方言有利于弘扬地方文化。人与人之间比较亲切,特别是“他乡遇故知”的纽带就是地方方言。选择一种能为大部分人接受的语言做为普通话,其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地交流.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关系很像技术中的标准与专用的关系.普通话适用范围大,方言适用范围小;方言对本地区的语言表达能力强,普通话对某个地方的语言表达能力弱.
一般情况下,在艺术作品中方言比普通话更能够传神的表达一个地域的习俗和文化,以及人物的个性特点。方言的地域性很强,能够更深刻更细腻的表现艺术作品中的地域风情,因此,自古以来文艺作品中,方言一直在流行着。
同时,很多方言符号中包含着很多地域文化的因素,也记录着这个地区文化变迁的痕迹。比如西安坊上回民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些词汇,就是伊斯兰和西安方言的一种糅合,记录了一个民族迁徙的历史。还有陕西人常说的“咯哩嘛嚓”,据说是古代蒙古语。
方言提高传媒收视率
方言的流行跟传媒有关。在节目中使用方言,能够增加地域收视率,起码可以有一个较大的基本收视群体,有利于传媒的广告承载量。像陕西电视台的《都市碎戏》,从艺术上讲,水平不是很高,但是收视率却很高,为什么?因为内容是小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还有就是它的语言。这个节目中方言的使用,凝聚了大量关中地区的观众群体。所以我认为现在影视作品中方言的运用,与现代传媒的市场运作有很大关系。
方言流行增强地域凝聚力
方言的流行跟增强地域凝聚力的文化建设目标有关,甚至是地方政府部门支持的。
因为现在电视节目上星了,全国都能收到,用现代传媒手段,通过地域语言传播地域的语音形象,成为地域凝聚力和地域标志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从一个侧面宣传本地。
对于陕西形象宣传方面,郭达、阎妮、苗圃这些演员功不可没!赵本山对于东北的方言、对东北的宣传是巨大的,他完全可以当作东北地区的形象代言人。影视剧中方言的流行,是政治文化、管理文化的需要,我们陕西有了张艺谋、郭达、阎妮、苗圃这些人,使陕西在全国话语格局中占有了份额,可以增强陕人的凝聚力,扩大陕西的影响力,树立陕西语言和语音的品牌形象。当全国人都能听懂陕西话的时候,陕西也就进入了全国格局,这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方言流行增强地域间交流
方言的流行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交流方式,虽然方言是地域性语言,但实际上也是地域之间一种交流方式。赵本山使我们更了解东北了,张艺谋、郭达,还有方言话剧《白鹿原》让人们更了解陕西了。前边说的是地域内部的一种凝聚力的固化和巩固,但其实它有利于交流。各地方言通过艺术演出的交流,都成为准普通话,那么地域的就成为非地域的,有利于现代社会的交流。
方言之弊
方言流行是“文化圈地运动”
当前这个热潮还是应该允许,应该鼓励。作为观众,我是带着理解和高兴的眼光来看的,但是从一个文化学者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必须要有远虑,它是有弊病的。从文化上讲,方言流行的最大弊端,是反映了地域文化资源的争夺。文化大省一个标志就是语言要成为大省,把语言的辐射力和覆盖率扩大,这个省份的影响力、市场形象等各方面的影响就越大。方言剧的热播实际上是在抢市场,这跟几个省份“抢黄帝、抢炎帝”或者“抢西门庆、抢潘金莲”是一样的。我叫这种现象为“文化圈地运动”和“利益圈地运动”,即圈历史名人,也圈古墓,也圈语言,背后都是利益驱动。当然,文化争夺、利益争夺也是合理的,市场经济,每个地域都在为自己社会经济的发展努力着,但在这种争夺中容易引发一种狭隘的地域文化意识,而不是现代的宽容的文化共享。
方言影响文化成果的传播
方言剧、地方语言的扩大传播,在生活用语和艺术用语是没有妨碍的,因为艺术语言就是个性化的,它需要方言。但是方言进入书面语言,进入课堂、进入学术领域,要非常慎重。因为方言毕竟是个别性较强,因此会影响汉语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纯正性。进入正式的政治、经济、学术生活用来交流,是有很大的弊病的。
什么叫做传播?传播就是可翻译性。而很多方言是不可翻译的,外国有个很著名的翻译家对于贾平凹的秦腔很作难,我们中国文学得不了诺贝尔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好作品翻译不出去。这位翻译家说,《秦腔》的地方语言阻碍太大他没有能力翻译,他说《高兴》因为比较故事化、生活化,可以翻译,而《秦腔》就很难翻译。方言不精确,还有地域的局限性、狭隘性,它的不可翻译性影响了一个文化成果的传播。
方言流行导致地域隔离
方言过度流行的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地域语言的隔离。
我认为在电视剧里说说方言是无妨的,有利于艺术作品的生动和传神,但是应该看到它深层的弊病。前边说可以促进地域间的交流,但方言过度流行同样可以导致地域间的隔离,就是文化心理上的区隔性,语言越来越远心理就越来越隔膜。一个地域的人口都只说方言,一年两年看不出问题,一代两代下去,这个地域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离心力就很强。当然现在没有这么严重了,我们是杞人忧天。但是要从文化上解读它,就要深谋远虑,要有忧患意识。所以我觉得它是有弊病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01
1)深度的维护
普通话是近代产物,只有地方方言才适合顺利演绎和欣赏我国文化里诗词韵味的底蕴,对地方方言的抹煞,同时也会抹煞掉这些文化蕴藏的深度。

2)绝对的破坏
普通话的绝对化,自然难免对原有地方文化发展造成有前无后的“断后”破坏,这样的伤害是很难量化的。看看我国政府近年花费极大精力来为部分已被遗忘忽略的民族文化技艺重新在下一代的教育中进行补救,当知道这些“遗忘与忽略”,早该在未湮没前的当代受到适当的保育和宽容。

3)需求的体现
普通话自然是我国复兴与统一的利器,但地方方言却不一定是障碍。地方方言是“地方人民需求”的“产物”,普通话没有能力同时照顾全部地方民情释感抒怀的个别需求。方言来自地方文化的约定俗成,文化累积自地方习俗,而地方习俗来自地方水土风俗的不同,这些不同的需求,不该因为一味追求语言的统一而构成地方人民对地方方言需求的漠视。

4)遗产的保护
地方方言是历代历练世代人民经历所累积和筛选的动态结果,饱含地方人民千年百代辨真择善赏美“真善美”的结晶,是我国丰富文化中极少数不用去博物馆也能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可见的活遗迹活遗产,既是历史也是艺术,诚应受到保护而非虐杀。

5)旅游的价值
对地方方言没有必要的驱逐,地方文化因语言的绝对化而被主流文化盖过,很容易造成多年以后地方文明的没落,以致中国不再因地大物博而多元,有风土无人情,构成结构性的,难以逆转的地方旅游价值退步,对比较落后地区的地方经济造成进一步的打击。

6)归属的荣誉(感)
地方方言,是基因验证以外,人民对祖籍原属或长居当地的唯一相认表徵,要是地方方言受到不必要的肃清,自然很容易造成中华民族里原有的对同籍乡里的亲切认同受到难以挽回的破坏。知道地方当地同一句话不一样的说法,就是能让我们能对地方有多几分的敬意、亲切、仰慕和学习精神。不能用地方方言表达出来的“我是那里人”,其荣誉感将大打折扣,也毫无必要地对各地住民间的良性地方竞争一下去掉,何其可惜。

7)和谐的追求
对地方方言的重视,如同对我国各地多元特色的重视,民族的共和,不是通过“唯一”来达成的,而是通过多元和谐来达成的。

8)普通VS普及
外流海外表彰了我国华文的外显华语,不是普通话,而是比普通话更为普及的广东话(粤语)。事实根据,海外华人,说广东话为多数,海外中国菜吃的是广东菜,唐人街说的是广东话(粤语)。在西方电影里出现的华语(尤其是没有国内演员、国内投资者或国内幕后人员参与的),(即使找来当地华人演)说广东话(粤语)的占绝大多数。这说明普通话在国际舞台,并未如强势地方方言普及。如果我们以中华文化进据国际的战略角度看,荟萃包容各地方言的“华语综合体”,要比并未来得及搞自尊自大式普及的“普通话独唱”,来得实际。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0
普通话和方言都各有利弊。
普通话可以用来与全国各地的人交流,方言现在已成为一种文化。
普通话是针对规范化来说的。普通话同时又是中国法定的全国通用语言。它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包括民族自治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使用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因为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一种,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越多的包容性越能显示出其魅力。在必要时写进课本,通过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方言的学习和传播,也未尝不可。
第3个回答  2015-10-06
其实在古代问题不会像今天这么尖锐,交流不像今天这样快速,简洁。信息爆炸情况下,人们就更想语言统一来解决交流问题。普通话推广与中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试想一个公司每天忙的都不想说话了,还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弄懂对方想说什么,确实会造成很大的不便。而且对于各个地区的交流也不便。国际间的交往也是,中国官方语言不确定,也很麻烦,中国有80多种方言,到底该说哪种,人家也头疼。再来说方言:方言是一个地区文化的显著特征,是一个地区世代相传的遗产,从而区别于其他地区。这里面承载着太多历史。所以一个地区间的人们习惯用方言交流,这是普通话所代替不了的交流体验。但是当今普通话的推广和方言的流失同步发展。不得不让人惋惜。普通话推广对我们来说不是最好的办法,只是一个选择。无奈但又必须如此。这两者没有利弊,不管普通话,还是方言,都有它们存在的价值,只是对每个人来说是不一样的。就跟英语和各个国家语言一样。英语是各个国家相互交流的默认首选语言。全世界人都在学英语,可是,这不代表汉语就不重要,其他国语言就不重要。普通话和方言也是如此,对于生活在方言语境下的人们,方言才是他们的母语,
全是手打,因为你提的问题略有感触,就多写点,仅供参考
第4个回答  2008-11-28
对于这个问题,利与弊都是有的啊!利的话....那就:地方方言富有自己所在地区的特色、文化,说明地方方言也是经过时间的锤炼遗留下来的,而且能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多了一种语言嘛!若只有一种语文岂不显得单一吗)交流也方便,富有亲切感,通俗易懂,你只要在所在地区说的话,人们一听不就懂了吗?再说,地方方言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就到这里了,说得不好不要见怪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