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很努力,但别人都在拼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我来到X大之前,一直以为自己也算是个努力的学生——本科英语早读的清晨,都是我率先从床上爬起,带动寝室妹子全员出动,准时奔向指定地点,大声朗读。

但是,在还没有领到课本、未来一个星期没有课、寝室4个人也首次聚齐睡在同一间屋子的第二天早上6:30,我被一声关门声惊醒,恍恍惚惚中意识到:有学霸出门早读去了。7:00的铃声刚响,寝室其他人全部走完。

我极不情愿地从床上支起身子,望着空空荡荡的寝室,内心有种说不出的复杂情绪。

而正是从这一天起,我总算彻底意识到在这个高手云集的研究生学院里,以前那些所谓的优秀,全部彻底洗白,一切从零开始。

熟知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精力旺盛、爱好广泛到令人发指,又喜欢不断折腾、不断尝试新花样的疯丫头。然而从开学以来整整两周的时间,我生活的轨迹一成不变:图书馆-食堂-寝室,这三点一线的“夙愿”终于在学生时代的第16个年头得以实现。

但奇怪之处却在于,动如脱兔的我,也能静如处子,并且对这样的生活并无乏味和厌倦。

X大开学较晚,但从正式上课的那刻起,我就被周围无形的力量推着前行。没错,请注意我说的是推着前行。这是一种很被动的状态。但好在还是前行着,而且与被逼迫着往前走不一样, 我第一次有种心甘情愿、努力求知的欲望。

这种欲望,我说不上是因为听了院长、教授苦口婆心的劝诫,还是和耐心的学长学姐促膝长谈,亦或许只是因为亲眼所见身边的同学都像打了鸡血般在奋斗,但我可以清晰地感到自己在慢慢改变:

学生会部门选择。我毅然摒弃了喜欢的文艺部,擅长的组织部、办公室,选择了从来不在我兴趣名单内的学术部,只因渴望接触更多的学术指导和讲座;

去不去图书馆。X大因为面积大得离谱,因此图书馆和宿舍隔得真的超远,倘若在以前,我绝对坚持就近原则,在寝室或者书吧看书,而我现在每天都步行十几分钟去图书馆,只想离那些比我优秀的人更近一点;

英文原著阅读。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非常不好意思承认本科时没怎么认真看几本书,而现在却整天硬着头皮,却又乐在其中地啃比砖头还厚的专业书……

我学习态度的改变,迅速且悄然,而且一切似乎也是理所当然。 此时,我真的痛恨自己无法用文字确切表达那种震撼,没法为你们形容每天都在为梦想奋斗的状态到底有多好。

C城的山路很多,每天上课都会背着近20斤的词典上课(教授拒绝电子词典,别问我为什么),我总是开玩笑地说:“这词典真好,一可以锻炼身体,二可以练习臂力,三还可以防狼防贼,使出吃奶的劲儿砸出去,不残也砸成重伤”。

可是更多的时候,当我气喘吁吁地爬完坡,就想起那句很经典的鸡汤: “当你觉得痛苦、艰难、郁闷、悲伤、想拿刀子捅自己的时候,那恭喜你,这说明你正在走上坡路。” 每一次上坡,都很困难,都想放弃,但却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人不总是在非安逸的状态下,才能逼迫自己迅速成长起来的吗?

所以,我特别珍惜这次打击,它让我看清了自己的不足与转机,也我更加珍惜在大学里的每一寸光阴。

本科毕业的时候,作为优秀毕业生,曾给学弟学妹写过一封信,信中是我四年学习英语的心得和一些学习建议。而现在,作为一名刚刚上完两周课,却感觉成长了不止两周的研一学生,我仍然希望你们可以借鉴我的经历和失策,提前且合理地规划自己未来的学习或生活,毕竟每个人来世一遭都不容易,都有他(她)为自己活出精彩和不同的理由。

有研究表明,许多成功人士都具有一项重要且珍贵的品质:自律。如果你有幸和我一样成为推免生,在保研成功后近一年的时间里,请你不要松懈不要松懈不要松懈!重要的事情能不能不止说三遍?对于考研的同学而言,会经过漫长而痛苦的考研之路,但上天的公平在于,他会回报这种痛苦,所以不客气地讲,考上研究生的同学比保研的同学对专业知识更熟悉、上手更快、学地更轻松,自然学到前面也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切肤之痛,让我这两周时常反问自己为什么整整一年没有碰过俄语教材?以致于同年级其他学生能毫不费力地一眼翻译出课文,我却要经过漫长而痛苦地预习、查阅字典,并且将整本书注释得五颜六色、乱七八糟。同时为了不拖后腿,我不得不每天早上叽里呱啦跟读至少两小时,以此来恶补二外。

当然,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因为从录取到正式上课,你们依旧有将近5个月的时间可随意挥霍。

我一点都没有夸张。如果研究生仍然坚守在英语老本行,请一定要无限地、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原著。之前培养出来的语感已经远远供应不上需求了,为了能尽快适应研究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氛围,阅读原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阅读的好处,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我只想强调一点,专业书和小说原著的阅读是完全两码事。所以如果励志要走科研道路的同学,可以或者说应该提前大量阅读相关专业的英文原著。倘若你问我专业术语太多,又从来没学过,读不懂怎么办?读不懂就对了!懂了就不会让你学了!有啥解决方法没?再读呗!硬着头皮啃完一遍再来一遍,请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语,放在英语学习中同样适用。

研究生和本科生学习最大的区别,我认为在于专业追求的不同。在本科的时候,培养的是英语基本技能,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没有教授再会来督促着大家练习听、说、读、写,他们认为那是分内的事情,就像每天吃饭一样顺其自然,所以教授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科研的能力,也就是引导学生将自己多年学习的知识发挥出它们价值、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发现或是开拓新的理论观点、有所建树,是将自己的社会角色从一个纯消费者,开始转变为为这个养育自己多年的社会做出适当贡献的奉献者了。因此,尽早找到自己的科研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自己的科研方向并着手实行研究,是读研期间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提早探索、思考、着手研究是一名研究生应该提早培养的意识。

其实,你们别看我现在能够思路清晰地说出个条条款款来,但是在正式读研之前我都一直处于懵懂状态,这样的摸索对于一个刚读研的学生来说或许是必要的,但我觉得倘若我能提早准备一下,会不会现在进展地更为顺利?行为会更超前?读研真的和之前所有的求学经历都不太一样,辛苦、艰难、充满挑战,但同时也是刺激、精彩、成就感满满。因此我想如果有一百个人看到了这篇文章,其中有一个觉得有帮助并且提早规划,那我也是开心且满足的。

有位参加工作的朋友对我说,你看你,现在连周末都没有,天天泡在图书管里啃大部头的专业书,多没意思。还不如我们这些直接工作的同学,挣点小钱,周末优哉游哉喝点咖啡、晒会儿太阳,多悠然自得。

我笑了笑,没吱声。

一个人没有站在更高的地方,就不会看到更远的风景。 没经历过,就没有资格评价到底是有意思还是没意思,更何况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工作嘛,是迟早的事,不着急,什么年纪做什么事儿,这样的人生才能循序渐进走得自如而有规律。况且,学术圈子的牛逼是一般人学不来也进不去的,现在好不容易能在圈子周边打打转悠,这未必不是一件长见识的事情。

经历的新鲜事越多,才越明白一个人的见识是多么重要, 只有见过天地,见过众生,才会开始去见自己;

遇见的大咖越多,才越明白一个德行兼修的人是多么有魅力,以至于他们周围的每一棵树、每一粒沙都受到感染,仿佛都有了思考的能力;

越是在X大晃悠,越是能感受到:

你以为的努力在他们看来都微不足道,因为 你是在努力,可他们都在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