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行动能力教学法由几部分组成

如题所述

完整行动能力教学法由几部分组成:

由六个部分组成

第一步:导入/信息

提出并导入工作任务,学生团队分工搜索与任务有关信息,自主迁移与任务相关的基础知识,工作任务技术资料的读取与分析。

第二步:计划

任务的分解,列出分任务的解决方法,解决分任务相关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点。

第三步:决策

教师和学生讨论工作计划,学生纠正与完善计划,再次回顾工作每个环节,为后续的实施打下基础。

第四步:实施

强调任务相关的安全与环保,学生独立或小组依据计划完成任务,实施过程中的设备使用,6S的遵守。

第五步:检查

学生独立进行检查与测量,学生能对自己的工作成果做出正确判定。

第六步:评价与展示

教师与学生讨论整个任务过程,使学生将本次工作的经验应用到未来的工作中去,学生学会给组内同学评价,独立或小组展示工作成果和分享任务体会。

拓展

如何培养学生行动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确立自主学习的地位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基本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而新课程要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为主,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因此,必须从思想上彻底转变教师的指导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如在讲解“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把学生分组,让他们自己动手把正方体剪开,看看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合作交流,自主学习,自己归纳总结出规律,从而使所获得的知识从以往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正方体的展开图这一知识点有一定的掌握,从而真正在学习中体现了自身的自主地位,不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旁观者或旁听者,而成了真正的主角,从而有效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学习的动力,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浓,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得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的基础。因而教师可以充分结合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比如讲“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时,讲到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时,我先不讲它们的这一关系,而是举例诸如“汽车与牌号”“人与指纹”“国家与国旗”等,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接着再讲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也存在着这一关系,这样他们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又如,课外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动手制作一个茶叶筒,茶叶筒制作成什么形状更合适呢?同学们经过讨论可知大部分都是圆柱体的,因为同样周长的图形,圆形的面积比较大,使用圆柱体的茶叶筒不仅可以装下更多的茶叶,还可以节省材料。

通过这些小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原来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激起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欲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穿插一些数学故事、数字谜语等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有效运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总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探索,力求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主学习所带来的巨大益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