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游戏思想的异同

要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游戏思想的异同,求大神,不会的不要乱说。

1)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称为里比多。弗洛伊德把里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
阶段 年龄(岁) 性敏感区 行为特点
口唇期 0~1 口、舌、唇 里比多从嘴开始,吮吸产生快感 吸吮、吞咽、咀嚼、咬
肛门期 1~3 肛门 以排泄和玩粪便为乐
前生殖器期 3~6 生殖器 俄狄浦斯情结
潜伏期 6~11 无特定区域 性发展停滞或退化,相当平静的时期
青春期 12~18 生殖器 从父母或成人中摆脱,产生性冲动 手淫、性交、对其他人的感情

弗洛伊德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家长如果能适度满足儿童的性需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如果儿童的性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固着或倒退,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 (2分)

(2)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埃里克森把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阶段
阶段 主要矛盾 发展内容
婴儿期(0~2岁) 信任对怀疑 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儿童早期(2~4岁) 自主对羞怯 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学前期(4~7岁) 主动对内疚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学龄期(7~12岁) 勤奋对自卑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青年期(12~18岁) 同一性对混乱 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
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对孤独感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成年中期(25~50岁) 繁殖对停滞 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成年晚期(50以上) 完善对绝望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3)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较
二者都看到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只不过埃里克森不仅从纵向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而且从横向的角度也赋予了新的内容。

二者主要区别是:
1)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伊底的力量;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可以协助自我监督伊底。
2)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置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而艾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
3)弗洛伊德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里克森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8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4)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艾里克森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的或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他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抱着较为乐观的态度。追问

是游戏理论,不是这个 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