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了什么?

如题所述

《道德经》是道教中被注释最多的一部经典,由道祖太上老君(即老子)于终南山古楼观应尹喜真人之邀请而撰写的不朽著作,被尊为道教的圣典,为道教教理教义之宗本,全文约五千字,故又称《老子五千文》。
该经分上下两篇,上篇讲道,下篇讲德,共81章,文笔简洁,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其深刻的哲理。
《道德经》不仅是道教知识的宝典,而且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
以恢弘的气势,深邃的智慧,富有诗意的语言,发天人宇宙精微之学,阐修身治国之理,倡人生真谛之奥,给人以无穷的思想启迪。
其中既有“道法自然”以维护宇宙和谐、促进人类持续发展的行为原则,又有“尊道贵德”的道德规范;既有“常道与可道”的真理学说,又有“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想;既有“上善若水”的高尚情怀,又有“柔弱不争”的修养准绳;既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生活箴言,又有“拙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处世教导;既有“归根复命,深根固蒂”的养生之道,又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价值取向;既有“爱民治国”的韬略,又有“功成弗居”的胸襟。全文系统地阐述了道教的修道积德、处世哲理、洞察自然以及从宇宙观的角度高度考察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问题。
《道德经》就像是一个智慧宝库,其历史与现实的重大价值是难于尽言的,只有靠读者去细细品味,才能开启自己心灵的窗户,体悟到其中之奥妙,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指引自身的生活航程。
所以说,《道德经》不仅是道教的圣典,而且是人类生活的指南,有着利于社会、指导人生的功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5

从人类理解追求普遍性的目标来看,自然的道理要普遍于人类社会的道理,因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当学者们试图探寻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时,那就需要考察这些道理是否能否推广于自然万物的分析。试图寻找到既适应于自然万物,又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最根本的道理是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最高目标。道指的自然万物最根本的道理,德指的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理。只要有思想家存在就这些概念存在。西方哲学有形而上学、自然哲学、真理、逻各斯等概念与道概念对应,有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哲学与德概念对应。由自然哲学的道理来推理和论证社会哲学的道理,这一说理的架构普遍存在于哲学家的学说中。一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既包含自然万物的学说,也包含社会、政治、伦理的学说。我们可能会问了,无论是自然万物的根本原理,还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原理,至今为止仍旧没有获得终极解答,它们还是学者们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难道古人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答它们吗?那当然是不可能的。我们读老子书,原则上与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尔、卢梭、黑格尔等哲学家的著作没有什么区别。哲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交给了自然科学,自然科学解决不了问题要交给未来的科学。为什么我们会相信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将所有的问题解决完了呢?

第2个回答  2020-09-25
从人类理解追求普遍性的目标来看,自然的道理要普遍于人类社会的道理,因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当学者们试图探寻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时,那就需要考察这些道理是否能否推广于自然万物的分析。试图寻找到既适应于自然万物,又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最根本的道理是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最高目标。道指的自然万物最根本的道理,德指的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理。只要有思想家存在就这些概念存在。西方哲学有形而上学、自然哲学、真理、逻各斯等概念与道概念对应,有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哲学与德概念对应。由自然哲学的道理来推理和论证社会哲学的道理,这一说理的架构普遍存在于哲学家的学说中。一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既包含自然万物的学说,也包含社会、政治、伦理的学说。我们可能会问了,无论是自然万物的根本原理,还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原理,至今为止仍旧没有获得终极解答,它们还是学者们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难道古人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答它们吗?那当然是不可能的。我们读老子书,原则上与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尔、卢梭、黑格尔等哲学家的著作没有什么区别。哲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交给了自然科学,自然科学解决不了问题要交给未来的科学。为什么我们会相信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将所有的问题解决完了呢?
老子一度被传为神,说他活了几百岁,出关著述、化胡之类。这明显是人为神化的言论,老子只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哲人,可惜我们对他的生平知道的太少,给了后世神话的空间。假如世间真有长生之术,古今中外那么多智者只有老子可以活几百岁。一位有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的学者,著书立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不可能在别人请求下还勉强为之。那么,老子是如何论述道与德呢? 首先,在老子的整个学说体系中,道已经不再是自然万物根本原理的意义了。在老子的学说中并没有讲述万物运作机制或自然规律之类内容。所以老讲的道不是理而是物。他认为道是一个实体,是比经验中万事万物更真实的实在。道作为实体在时间和空间上无间,质地单一纯粹。它是一个理想的单纯永恒的实在,但它永远都不可能成为我们的经验的对象。道没有形体可见,没有颜色可察,没有声音可闻,所以我们就无法使用描述和命名可经验事物的语言和词汇去描述和命名它。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关于道可以肯定的只是它必然存在,至于它是什么,长什样却无从知晓。对于经验主义者来说,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就是没有。这就信不足,有不信焉。有不足信的证据存在,必然会有不信任的产生。这就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且信且疑,下士闻道大笑讥之,不笑不足以闻道。老子为什么总是说道扑朔迷离,唯恍唯惚,若存若无,就是因为相信道存在的有,不相信的也大有人在。与鬼神的观念相似,有人相信它,有人怀疑它,有人反对它。你说它有,但从未有明确的证据证明。你说它无,总有人会讲些似是非的道理来宣传它。道也属于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观念之列。
第3个回答  2020-09-25

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道德经》就要告诉我们两个字:一个是道,一个是德。但是这个“道”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有形有相的“道”;这个“德”也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伦理道德的“德”。

有点绕,简单说,老子要告诉我们的是他的“三观”:自然观、社会观、 人生观。

第4个回答  2020-09-25
《道德经》,战国时期老子所著,先秦道家经典。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意义,包含朴素辩证法观点,采用韵语,排比,对偶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