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态农业思潮的内容是什么?

如题所述

       

自然生态农业思潮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它与环境保护主义运动相呼应,在学术界舆论界影响甚大,但对农业生产实际行动影响不大;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西欧各种自然农业的面积约2%,所占比例极少;美国生态农场约占总场数的1%,主要集中于东北部沿海、新英格兰等适于牧草生长的温凉湿润地区,大多数是小农户、兼业户或扩大家庭菜园的趣味农户;日本自然农业声势甚大,但实际面积极少,约占0.3%;我国台湾省约为0.1%;在我国大陆名义上生态农业不少,但真实的极少。

可见,自然生态农作在当今世界上,雷声大雨滴小,是一种占比例极小的特殊农作法。


名称与派别


自然农业派别与名称很多,但其基本概念与内容是相似的。


1、有机农业或生态农业派这是当前自然农业的多数。主张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


有机农业派(OrganicFarming):“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牲畜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制度”。


生态农业派(Ecologicalagriculture):其内容与有机农业派相似,主张自给自足经济,养分靠固氮作物和本身再循环,食物靠自己生产,低投入;小农型、多样结构;农田与草田比为1:2;靠草田养畜提供厩肥或与作物轮作;着眼于人类健康生存,重视对环境、土壤的保护。不主张用化肥、农药等。


2、生物-动力派主要分布在德国、瑞典、挪威以及法国等国。此学派受古印度神秘主义哲学的影响,带有迷信的倾向,主张按黄道吉日播种庄稼,反对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品,主张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企图达到农户内物质的自我循环与自给自足。这些农户往往在经济上有较多的自愿资助者,包括一些慈善团体、宗教团体、个人或政府的补贴。


3、自然农业派重点在果树、蔬菜业上实行,日本、德国、荷兰、法国、瑞士均有少量分布。信奉“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观,重视产品的品质。1971年日本人福冈正信倡导的自然农法,也称“四无农业”,即不耕地、不施肥、不除草、不用农药,也叫“什么也不干运动”。


自然生态农业的哲理和技术偏好


哲理上自然神圣论:主张天人合一,凡是自然的东西都是最合理的,一切应顺应自然,服从自然、不触动自然,更不能“改造自然”;不能翻动土壤,不能用人工制造的化学合成物去干扰自然;认为无为就是有为,以老子、庄子的无为主义为最高准则。自然农业者于是提倡低投入生态农业、农场内循环论、自生产力论,甚至主张“四无农业”。


技术上回归自然回归古代论:为了恢复自然的宁静与纯洁,提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回归古代原教旨主义者提倡的低能量投入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技术上强调自然、反对人工投入;重视传统技术、反对现代科学技术;重视有机、反对无机;提倡粗放、反对集约;提倡粗放式草地放牧,反对集约性的动物-工业饲养。


试行的结果

    产量多数情况下,生态农场是减产的,一般生态农场的要比常规农场减产20%~30%。

    品质不使用农药的有机农业产品可大大提高安全性,在市场上有更大的吸引力,但由于不使用化肥农药,产品的某些内部外部品质往往表现较差。

    收入多数农户收入降低,少数则不增不减。美国农业部有机农业考察组报告得出,有机农场经济效益要低于一般农场的收益。英国100个生态农场的调查结果是,经济收入减少。

    环境自然生态农场的特点之一是草地多因而水土流失少。但因减少产量15%~25%,就要扩大耕地20%~40%,因此也可能反而引起水土流失。

    关于化肥与环境问题存在着不同看法,国际长期施肥学术会议得出,50~100年以上的长期施用化肥对产量与地力均无害,有机肥和化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理基本是相同的。

    自然农作思潮的正负效应

    正效应

    唤起社会资源环境保护意识。

    促进当前在世界农业生产上占主流地位的集约高产农作制与现代农作制的完善。

    促进某些生态领域的发展,如再生能源的利用、废弃物利用、生物防治与农药的安全使用、有机食品生产等。

    负效应

    理论上的倒退:如回归自然论、回归古代论、低投入不投入论、唯自然生态论、自生产力论、户内循环论、排斥人工合成物质论等。某些哲理带有迷信、倒退、反科学、反历史的倾向。

    宏观上对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例如,低投入思潮对国家农业投入的不利影响(如中国);削弱或忽视了农村贫困、粮食安全、农机与化肥工业、水利工程的发展;将农村经济与农民收入放在次要地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980年前后,西方的自然生态农业思潮输入中国,一些学者也热衷于低投入、回归自然生态、反对水利、水库、化肥等西方式的“生态农业”主张,但在我国生产实际上行不通;号称的“生态农业村”、“生态农业县”,但实质推行的仍是常规的集约高产农业,甚至是高石油能量投入的农业,只不过是点缀有沼气池、太阳灶等而已;

    这个思潮对中国具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积极方面是引起了整个社会对资源环境的重视,消极方面是为三农低投入的错误决策提供了学术保护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6
生态农业简称ECO,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2生态农业内涵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应该根据土地形态制定适宜土地的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中国生态农业”与西方那种完全回归自然、摒弃现代投入的“生态农业”主张完全不同。它强调的是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废弃物质循环利用; 规避常规现代农业的弊病(单一连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 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等); 通过用系统学和生态学规律指导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如推行立体种植, 病虫害生物防治), 改善其功能; 以及推进农户庭院经济等。在从村到县的各级生态农业的试点上, 曾普遍取得良好的效果。

3生态农业特点
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4生态农业模式类型
时空结构

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

食物链型

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

综合型

这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型的有机结合,使系统中的物质得以高效生产和多次利用,是一种适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模式类型。

以上就是高三网小编整理的生态农业,想了解更多关于生态农业的相关内容,请关注高三网。高三网,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高三网小编推荐你继续浏览:高中地理基础知识全表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必修一框架图
高考地理选择题答题技巧
黄山的地理环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