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永远觉得自己都对”的重要之人相处?

如题所述

本文首发于公众“好心情精神心理平台”

与“永远觉得自己都对”的人相处是一件很累的事,很多人为自己生活中的这些人伤透了脑筋。我的看法是,如果这个人对我们来说不是重要的人,我们并不想为他倾情付出、多费心力,那么敬而远之不予理会即可。可马上问题就来了:“那如果这个人是很重要的人呢?比如他是父母、手足、伴侣呢?我该怎么办?”

很有必要来讨论这样一个问题。

因为我相信,能问出这样问题的人,一定都在生活中反复体验到一个令人伤感的事实:有些事不是你想接受就能接受的,有些人不是你想放弃就能放弃的。父母、手足,他们与我们从小就在一起,血浓于水的连结让这段关系成了深入骨髓的牵绊。而伴侣,他们作为我们脱离了父母后的情感寄托,不仅承载着对未来幸福的殷切渴望,还负担着修复过往的隐秘祈愿。如果两个人还有孩子,这就更是打断骨头连着筋了。我明白在这样一段无法割舍又无法如愿的关系中,一个人的内心会有多么纠结和痛苦。

那么,怎么办?

在回答之前,我们先来问一句:为了这个人,我们能付出到什么程度?

这个问题很需要深思熟虑,因为我们要的不是冲动型、情感驱动型的回答,说一句“我愿意付出所有”是很容易的,但你能“付出所有”多长时间?一天?一个月?一年?这对改变他们来说很可能远远不够。

所以,我要你回答的是:你觉得在保证长时间稳定付出的前提下,你能做到怎样的付出?

这个问题的答案,和自己当下的内心力量和能力大小有直接关系。它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当然可以在能力变强,力量变大后加大对于对方的付出,但是,如果一开始就对自己持过于理想化的期待,那么只会在过度付出中内心渐渐不济,最后使构筑的稳定分崩离析。

为什么我们这么强调稳定的付出?因为那些“永远觉得自己都对”的人,内心其实很脆弱。他们太害怕自己犯错了,犯一点错都有可能动摇到他们的价值感。而且这里的“错”,已经不是狭隘的“做错的事”,而是广义的“失控”。对于“永远觉得自己都对”人来说,只要事情不在他的控制下,这就是“错”的,他就要去维护自己的“对”。

所以这些人们不惜采用一切方法来维持自己的价值感和安全感,而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没有边界。他们可能趾高气昂,可能暴力恣睢,可能绵里藏针,可能冷若冰霜??他们让人无比痛苦,除非我们顺从他们。

如果我们想要帮助到他们,同时给自己一条生路,那就得给他们一种有别于过往的全新体验:“他扛得住我的情绪冲击,在他面前,有些错是可以存在的,但我们的关系不会断裂。”

怎么给他们这种体验?这就要靠我上文所说的:稳定的付出。

我们的态度要稳定。今天他大喊大叫时你冷静以待,明天他痛哭流涕时你也得冷静以待。如果今天Hold得住,明天就崩了,那么对方不会有安全感。

我们的界限要分明。今天他要你这样做,你抵死不从,明天他还要你这样做,你心一软答应了――那么他下次,下下次,下下下次??必然还会一直翻来覆去试探你的底线。只要他的心一天没死,情绪就一天不会稳定。

我们的付出要持久。今天他要你说“我爱你”,你说了,明天他要你说“我爱你”,你要是说不出口,那么他刚刚建立起来的信任感瞬间就碎成一地渣渣。不要怀疑,他们就是这样极端的怀疑主义者。

所以,我才会反复强调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你觉得在保证长时间稳定付出的前提下,你能做到怎样的付出?

也许,一个成年了的子女在痛定思痛后的深思熟虑中得出了一个答案:“我只能保证在母亲发飙时闭嘴,而她如果硬逼我就范,我只能起身离开。”这答案理想吗?不理想。因为这个孩子渴望的是母慈子孝,共享天伦。也许,一个妻子在哭干了眼泪后想到:“我能做到的就是如果他再和我吵架,那么我就带着孩子离开,直到他冷静后再回来。”这答案理想吗?不理想。因为这个妻子渴望的是夫妻之前互相理解、互相体谅。

那么怎么办?

先这么做。一定要先这么做。我们一定要先坚持这么做。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对于他人的改变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见效的。生活的真相就是这样,你对于事实悲叹失望拒不接受――对于事实本身不会有一丁点的改变。要么咬紧牙关一点点改变,要么永远停在原地忍耐悲叹。两种方式都有其痛苦,但在我看来,前者的痛苦至少是有希望的。因为当把眼前的这一步站稳后,生活有可能会向我们展示未迈出这一步之前,我们从未想象过的可能性。

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女孩,从小饱受情绪不稳定的母亲的控制,当她终于有一天下定决心,按上面所说的“我只能保证在母亲发飙时闭嘴,而她如果硬逼我就范,我只能起身离开”的方式对待母亲后――一开始,母亲当然发作得更加严重,她认为这是女儿不折不扣的挑衅,甚至有一段时间,她们相处的时间无法超过五分钟,分开后可能半个月都不联系。但在这样坚持了一年之后,女儿发现,母亲渐渐开始服软了,当她沉默时,母亲不会再继续将情绪加码,而如果她起身要走,母亲会抱怨几句后迅速偃旗息鼓――母亲知道她无法以闹腾的方式得到女儿的爱。如果她不想离开女儿,她就只能接受女儿的方式。母亲对女儿的依恋和爱,终于能由一个与女儿相通的管道得到释放。

“当妈妈第一次主动闭嘴,我整个人都恍惚了,内心悲喜交集。与她温和地结束谈话后,我回到房间狠狠地哭了一场,我从没想过会有这么一天,但它居然真的来了??”

这个女孩后来告诉我,她和妈妈发展出了更多以前从不曾想象的相处模式,现在她甚至可以在实在受不了时冲妈妈嚷几句,而妈妈有时也能承受得住,这是信任和安全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结果。可以想见,更自然的相处模式在未来等待着她们,其轮廓已经清晰可见。

而这一切的基础,其实就是那最开始一小步的坚持。

永远都不要怀疑坚持的力量,永远都不要让眼前的黑暗限制你对光明的想象。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六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