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河南饮食走不出去?你觉得原因在哪里?

如题所述

我觉得河南饮食没有走出去的原因如下。

1、缺乏包装宣传。

河南本土精英层缺失,还导致对本土家常饮食不会去挖掘、包装、宣传、制造网红效应。试问有几家饭店在卖芝麻叶面条?有几家饭店在卖菜馍?有几家在卖烩菜汤?有几家炒凉粉的酱用的是西瓜酱豆?作为一个河南人回到河南,大街上压根解决不了你的童年口味,试问有多少河南人是日常吃着烩面长大的?要知道很多小吃饮食如果不去包装,甚至会断绝。

比如旧社会河南本地是有黄酒的,河南以前有句老话:”九月九,造黄酒“。基本已断绝。

比如旧年月河南本地是和东北一样有酸菜的,冬天压在水缸里,腌黄菜。基本已断绝。

比如旧年月河南本地是和山东一样有锅贴馍的。基本已断绝。

2、断了传承

民国年间,中原飘荡,大量精品菜肴失传,中州官府菜差点绝脉。菜肴的精细程度和经济是挂钩的。

3、缺乏创新

现在河南本土精英层缺失,不懂的传承。对于历史的积淀,是迷茫的、遗忘的。更不会去创新制造新的卖点(唯一新创的就是烩面),要知道现在很多地方的所谓名菜其实历史并不长。

4、追求不高

大量河南人刚刚摆脱贫困和饥寒并不久远,并没有开始追求精细、风格、讲究。甚至敝帚自珍。很多人还停留在”实惠、分量“上。难吃可以忍,分量小绝对跟你急。这是本土饭店缺乏精细化的根本原因。

5、缺乏改良

本土厨界本身就式微,但却没有形成推陈出新的风气,传统的一些东西是需要改良的。有没有可能把传统的八大汤做成营养套菜?有没有可能把烩菜汤和饼饭做成快餐?走入城市人的日常生活中、平民化、日常化、适应当今快节奏生活。口味上也不会去追现代社会重口味的趋势,譬如多少人还是抵触大油大辣、抵触味精、鸡精。

6、外来冲击

快节奏、重口味的社会大趋势的冲击。重油重辣烧烤火锅臭豆腐席卷天下。其实80-90年代的时候河南本地饮食曾经繁荣过一段时间。然而,后来本地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年轻人流失精英层流失。一方面年轻人没人去继承,本地做厨子解决不了生活问题。另一方面本土经济文化式微,又对外来事物普遍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会觉得本地的那些都是粗饭、土、上不了台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03
走不出去就对了,作为一个家族里出过不少厨师的河南人,每次提起来河南饮食就只是”烩面、胡辣汤“的时候,真心感到是一种耻辱。问题1:试问有几个河南人吃过以下官府菜肴?网烧脱骨鳜鱼、鸡包白果鲍、糖醋鲤鱼、荷花鱼、白扒鱼翅、套四宝、鳖裙扒象鼻、水晶虾、一品官燕、素肚玉蝉羹、夹沙果子狸、百猴拜寿、翠豆核桃仁、翡翠面筋、酱瓜鸡、椒盐金菊、酥鱼、罗汉肚、火腿拌蒲菜、调猪毛尾菜(开封产野菜)、酥核桃、琥珀红果这是清末的中州官府菜,慈禧回銮路过开封府的时候日常供应菜单。据1913年2月15日《河南实业日报》报道:“开封供应慈禧之御膳,每餐一百八十件,李莲英之饭菜亦如是,德宗(光绪)御膳一百四十件,大阿哥膳数与德宗同,而隆裕后彼时仅得八十件。” 以上菜肴由豫菜大师陈永祥操办。(《开封市志》)。譬如这道及其考验厨师功夫的,来自豫菜、也已经成为京菜一部分的”三不沾“,多少人听过?<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30edbb7e47c89b15aadb648bcb5ea881_hd.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10"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1.zhimg.com/50/v2-96dd2d554d22dc77330e6949fc896574_hd.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京菜的”三不沾“,是清末民初豫菜进京时候带到北京的正宗豫北菜问题2:有几个河南人吃过原汁原味的民间宴席菜?几个豫西人还吃过豫西乡下的全套水席?以鲁山县为例。鲁山水席名曰”八大件“。包含内容有:八凉菜:荤素搭配,常见的有,五香牛肉,三郎庙烧鸡,沾汁白肉,香油肝尖,软炸银鱼,口味香肠,桥形香芹(醋芹),醋拌莲藕,塔形红根菠菜、巧拌石花菜,糖水黄桃。八汤:鹿茸或海参鱿鱼汤、猴头蘑汤鹿茸汤、三鲜汤、肚
第2个回答  2020-04-03

其主要原因就是地域特产所限制,

河南属于平原地带,

主要产小麦,

每天大众的食谱比较普通,

每年的气候也很平常,

所以很难造就出特色小吃。

第3个回答  2020-04-03

关于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看:

第一、河南有不少美食享誉四海,如河南烩面、逍遥胡辣汤、道口烧鸡、黄河鲤鱼、洛阳水席等;

第二、由于河南地处中原,民风淳朴,兼收并蓄,包容四方,没有形成自己独具风格的菜系,没能进入八大菜系。所以知名度略低。

第三、追根溯源,根在河南。全国各地的饮食美食都是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第4个回答  2020-04-03
河南小吃走不出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以面食为主

河南自古就是小麦主产区 在为整个中国提供巨大的面粉产量的同时 各种食品也基本上跟面粉有关 这就造成了 河南的小吃注定不为南方吃米粉的人所中意 没有了南方的市场 在北方也遇到了以陕西面食、东北面食、西北面食的狙击 仗打的很艰苦 在夹缝中生存 最终 陕西以羊肉泡馍等胜出(算是比较成功) 西北以牛肉拉面、馕等胜出(门面小小,始终不等大雅之堂) 东北以猪肉炖粉条、地三鲜等胜出(代表为东北人咱家、东北饺子王) 河南的面食 以汤类、面类等无突出特色的阵势表现平平 羊肉烩面最终靠口碑相传得以声张 如今 但凡提到河南小吃 羊肉烩面是唯一幸存的战士

2、地理位置决定其小吃传播途径狭窄

地理位置的毫无特色给人的感觉是食品的毫无特色 河南无山无水无国家政策倾斜 甚至连四季都不那么分明 正如河南人一样 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虽胸无大志但勤恳上进 河南地处中原 虽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但近代以来 特别是改革了人们的思想以后 并不具备成为经商、旅游的地方 虽然为中国动脉 但唯有郑州一个城市孤军奋战尚显单薄 于是人们了解河南的机会不多 最严重的是河南由于人多而造成的教育水平低导致了很多人在外地做了不该做的事 于是河南成了众矢之的 打击河南自信的同时也给河南的产品包括食品带来了反面影响 中国最有特点的小吃均产生在有着城市效应的地方 比如武汉的精武鸭是建立在武汉的汉正街基础上 天津的大麻花、北京的烤鸭、上海的云吞都是如此 广州的小吃 虽然很广东 但是随着城市人气的聚集 遭受粤菜的传播思想 它不得不出名 河南的城市效应太不明显 之前的洛阳、开封、郑州都不能成为留住人的地方 因此 传播渠道少而狭窄(其实这种情况并非河南的专利 如今的河北、山东、山西都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小吃)

3、河南人的性格特点决定其不会包装

不能不说的是 一方水土一方人是很有根据的 这个 假如在河南一直长大再长大的人基本感觉不到的 我思考了2分钟 觉得性格跟小吃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河南人一般不爱张扬 我有时候称之为迂腐和邋遢 因为好的东西不去宣扬就不能让人知道 不让人知道各地就不会有 不有的话我们就吃不到 吃不到就郁闷 郁闷了就只能发帖以谢后世 湖北人很能忽悠因为他们圆滑 湖南人的熏肉做的不错于是就大嗓门到处吆喝 上海人一边爹声爹气一边做着甜品说:哎呦 上海的就是好嘛 杭州就不说了 人家质量过硬 加上天堂的美称 不好吃大家也要吃啊 河南人天性乐观 不管有钱没钱一般都会开个玩笑 说话有点痞子气 不会把牛角钻得很深 于是没有人很硬地发展河南小吃 这个很关键

4、河南的经济落后 人口多

有人会觉得河南经济落后跟小吃没啥关系 其实 马克思说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经济不好 就没啥心思搞上层的 衣食足而知荣辱 把小吃搞的很红火 那是有一定闲心和一定时间的人 河南的历史因素造成了它始终要考虑它的最大的问题 那就是人口 100000000人是什么概念? 就是说没人每天吃一个馒头就得吃掉上千万斤粮食 虽然河南的GDP是内陆省份第一 但人均还是很低的 于是 满足大多数人的小吃就纷纷出现:油条、包子(包括小笼包、煎包)、肉盒、胡辣汤、烩面、鸡蛋饼等在小吃中占有绝大部分比例 真正把小笼包做得很精致的(我吃过开封府的灌汤包深圳有几家) 味道还是?但在河南本地并不畅销 很多地方没有 原因是成本稍高 没有价格优势 比较而言 陕西人做的面食出名 根本原因不在于它的经济发达 而在于其人口较少 洛阳和西安同样是古城 但西安后来定位省会城市 国家给予一定的政策 人口较少的西安市民 有着充裕的时间和闲情制作小吃 然后贩卖到祖国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