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智慧工地是什么样子?

如题所述

2017年起,“智慧工地”逐步进入政策视野,此前则多为建筑施工企业出于自身需求开展的创新应用。尤其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印发后,“智慧工地”的应用价值及现实意义渐成共识。

当前,针对“智慧工地”的顶层设计尚未明确,各地关于“智慧工地”的概念界定和路径设计也各有千秋。综合多地文件,可以将“智慧工地”理解为基于信息技术,围绕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建立支撑现场管理、互联协同、智能决策、数据共享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信息技术与现场管理深度融合的新型施工管控模式。

要而言之,“智慧工地”旨在为工程施工项目装上“智慧大脑”,通过采集、集成和应用建筑施工数据,实现对于施工现场的信息化监管。

1、信息采集:打破“信息孤岛”

施工现场散落着类别多、数量大的信息,涉及政府监管部门、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和材料供应商等诸多主体,需服务于质量、安全、成本、工期等控制需要。

为改变传统工地中信息重复采集、信息交叉上报、信息冗余严重、信息更新滞后的信息管理现状,“智慧工地”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传感器等先进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数据获取的准确性、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致力于满足项目管理者对现场作业过程所需数据的及时获取、共享和沟通。

针对现场管理中较为突出的“信息孤岛”现象(表现为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智慧工地”着力打破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障碍,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息交互关系,既在“信息孤岛”间架设桥梁、实现大数据融合,也为破除“信息壁垒”、填平孤岛重建奠定基础。

响应《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针对施工类企业提出的“建立基于BIM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号召,各地也要求逐步推进BIM技术,以降低信息在各环节传递过程中的衰减,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共享。

2、系统集成:汇集多元力量

在优化信息采集的基础上,“智慧工地”还需将软件、硬件、技术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之中,使信息达到充分共享,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施工现场的人、机、料、法、环等资源进行集中管理。

针对市场上施工现场管理信息系统多而杂的近况,“智慧工地”通过完善并集成项目管理、劳务管理、物资材料管理等系统,将施工现场所应用的各类小而精(杂)的专业化系统集成整合为各功能模块集成统一的系统平台。如《重庆市2020年“智慧工地”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智慧工地应具备人员实名制管理、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工程监理报告、工程质量验收管理、建材质量监管、工资专用账户管理6项元素,江苏省《关于推进智慧工地建设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智慧工地应涵盖现场应用、集成监管、决策分析、数据中心和行业监管等五个方面内容。

与此同时,“智慧工地”还有意提高BIM、LBS、VR、AR等技术应用软件和系统的集成程度,一方面提高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解决市场存在的软硬件集成难、系统选型难等问题。

3、数据应用:升级项目管理

信息的采集和系统的集成都是为了发挥大数据智能化对提升施工项目管理效能的价值。在前两步骤的基础上,“智慧工地”得以在数据应用环节发挥巨大潜能:“了解”工地的过去,“清楚”工地的现状,“预知”工地的未来。

对于各方建设主体而言,“智慧工地”有利于施工精细化管控的实现:通过集中获取、传递、处理、再生与利用项目信息,应用人员安全管理、施工进度监督、车辆未冲洗抓拍、现场设备监控等功能,能够提高施工现场决策能力和管理效率,助力项目管理“耳聪目明”,长远来看对于项目管理各方而言也是降低施工成本的创新选择。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一方面可通过“智慧工地”优化对于施工项目的微观管理,如《成都市智慧工地线上巡查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各区(市)县住建行政主管部门(含质量、安全监督机构)负责所监管项目智慧工地线上巡查工作,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及时整改和处理巡查问题;另一方面可应用“智慧工地”更好实现“现场与市场”联动管理,落实“现场优秀、市场优选”原则,在建筑企业中普及“以现场促市场、以市场保现场”观念,优化对于建筑市场的宏观管理。

“智慧工地”是建筑业信息化、智能化和精细化的有效载体,也是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其应用能够提升行业监管和企业综合管理能力、驱动建筑企业智能化变革、引领项目全过程升级。当然,其推广还需以智能技术与智能设备的普及使用为出发点,政策支持、措施保障、督导监管加以辅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30
全球共德为您解答:
未来的智慧工地5G赋能智慧工地:实现更及时、有效的预警
  据了解,目前,国内智慧工地市场规模容量可达上千亿元人民币,未来前景可期。未来,工地里面有大量的工程机械,挖掘机、吊机、塔吊,以及一些车辆和人员。发生坍塌事故后,机械、车辆和人员很容易被埋到废墟中,通过5G传感技术,可实现有效定位,及时抢救。
  在建筑工地,经常会发生高支模坍塌的情况。在多数情况下,坍塌往往发生在一两秒之间。以往,在3G、4G网络条件下,无法实现高频扫描,所以加装在应力点上的传感器信号,要先传到基站,然后再传到管理平台,整个传递过程耗时5秒左右,无法实现有效预警。
  但在5G条件下,通过高频扫描,可把应力变化定位在毫秒级,这样就能实现有效预警,通过哨声、笛声提醒,工人能及时撤离,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人员伤亡。据了解,仅这一个点上的应用,就有可能把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的事故率降低80%。
  未来,5G物联网在传统工业领域的价值不可估量,其价值会率先在智慧城市领域、自动驾驶领域、环保领域,包括垃圾管理领域落地。此外,5G时代还将逐步应用于危险生产领域,比如石化、矿井等领域。
第2个回答  2018-08-10
生产和管理自动化程度更高,劳务纠纷更少了,安全程度更高了。华起物联的智慧工地产品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结合未来的5G网络强势升级,提供高更清,更便宜的远程视频监控服务并结合更前沿的BIM技术让工地更智慧。
第3个回答  2018-12-19
未来的智慧工地应该是伴随着5G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建筑行业,5G网络将促使智慧工地行业进行快速增长,革新智慧工地的智慧方式,提高工地智能化发展,改变现有人员管理状况,使得建筑行业建筑类型企业,集团进入高精度管理,简化繁琐流程,明确物料配备,缩减施工人员,将物联网、AR、VR等高新技术与现场施工更好的融合。比如更加高清晰的远程视频管理、沉浸感完美的虚拟现实体验,等等。
第4个回答  2019-11-28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未来的智慧工地将更加智能,系统功能更加完善全面。全面运用5G、BIM、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建造全过程的数字化集成、施工技术全面智能、工作互联互通、信息协同共享、决策科学分析、风险智慧预控,并全面推进精益管理和数字交付。“一个平台、5大终端、6智融合、BIM+GIS集成、全业务应用”为核心框架,围绕项目部的建设过程管理需要,利用BIM空间计算引擎,将施工主体BIM模型、场布BIM模型、机电BIM模型、GIS数据多模合一,并围绕项目施工合同、结算、进度、安全、质量、劳务、设备、物料、技术、环境等全管理要素,依托实体建造过程,进行空间数据和时间维度信息的多方位一体化整合,实现了数据的统一接入、统一管理和统一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