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伟大何在

如题所述

华夏文明所以绵延至今,有五大原由,也就是优势:

其一,是地缘优势.中国是西南东低,东南两面靠海,北西两面高山阻挡.外族入侵华夏大地,消灭华夏文明,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能从海上来,能翻过高耸入云喜马拉雅山脉、阿尔泰山脉、昆仑山脉,这些高山大川方圆数百公里,纵深大,人迹罕至,无路难行.对于远古国力不强的外族人是无力征服这些高山大川的.不要说进来难,出去也难,还要征服这里的人民,他们的给养怎么解决?这一系列难题,从客观上保护了华夏大地的安宁.从海上来必须有庞大的战舰,能登陆站稳脚跟,又能打败这块土地上的军队.展望几千年的世界史,能够征服华夏这块土地上的国家还没有建立。

其二,人口优势.据了解,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人口已达到数千万,这在世界史上是罕见的.想消灭这样的国家必须有比这个国家更强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可是展望当时的世界,我们找不到这样的国家.尤其在我国周边地区,比较强大国家不多,即使有也是昙花一现,无力征服繁荣昌盛的中华大地。

其三,国家优势.从中国历朝历代演变情况看,中国五千年历史,有四分之三的时间国家是统一的,诸侯纷争四分五裂的历史局面并不长.另外,华夏民族从周朝开始已经进入封建社会,而且这个社会绵延3000多年.由于国家政局稳定,统治国家的皇帝又善于总结治理国家的经验,比较好的处理了国家、皇亲国戚、官吏和人民大众的关系,所以缓和了各阶层的矛盾,老百姓获得休养生息的时机,生产发展了,社会稳定,出现了几次值得称道的盛世.如西周的社会发展、汉武帝的鼎盛、唐朝的贞观之治、玄宗的开放、清朝的康乾盛世……由于国力强盛,外族入侵往往不能长久,多以失败告终.华夏文明中虽然有两次入侵中原并取得政权,但只是皇权易人,从政治、经济乃至文化上仍沿袭过去的做法.这说明皇帝可以取代,但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不会变。

其四,文化上的优势.中国的文化在春秋、战国时代最为活跃,出现了诸子百家思想自由竞争的时代,儒、释、道三大学派三足鼎立,还有孙子、韩非子、墨子为代表的诸多小学派.从诸子百家的兴旺发达看出,2000多年前中国文化的构架己经形成,当然这种局面的产生得益于华夏民族上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发展.没有夏、商、周三朝的社会实践,也就没有后来的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文化上的优势一旦形成,任何力量也摧毁不了,政权可变,文化难改.何况,世界的潮流是落后的文化向先进文化靠拢.那时周边国家还处在蒙昧时代,即使有的民族也有自己的文化,但与全面具体,甚至包罗万象的华夏文化无法比较.这样一整套的文化可以抵御任何军事力量的打击而立于不败之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3
早期文明
①与人民大众分离的国家公共权力的确立。
②以阶级对抗为核心的社会分层现象。
③较复杂的礼仪制度和为王权服务的宗教力量的形成。
④文字系统的出现。
⑤青铜铸造和玉雕业的兴盛。
无论世界和中国,早期文明社会还有高低层次的差别,都经历了由初创到繁盛的阶段。最初文明的发端,既是多源的,又是有中心(核心)的,多源交汇和中心崛起两者相辅相成。
学术见解
①仰韶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已经或正在经历着从氏族到国家演变过程中的质的转变,为中国早期国家阶段,或可称“原始文明”时期。这相当于古史传说的五帝时代。如公元前3500年红山文化最高层次的辽宁凌源牛河梁坛庙冢遗址,便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②以中原龙山文化为核心,中国各大文化区进入文明时代始创期,出现早期国家。
③以仰韶文化后期、大汶口文化后期、红山文化后期、良渚文化早期等为代表,约当黄帝、颛顼和帝喾时代,原始氏族社会走向衰落,出现了贫富分化以至初步的阶级分化,中国文明起源历程由此开始。
④仰韶文化属于原始氏族社会。
⑤二里头文化晚期相当于夏末商初,够得上称为文明,肯定进入文明时代。
思想
在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二百年这一千年中,人类在世界上的三个不同地区几乎同时地涌现和发展出了对自身的人性精神进行不同方面反思的学问,它们即是由古希伯来先知首创的神学、由古希腊哲人首创的哲学和由古中国圣人首创的人学。严格地说,它们都是反思人性精神的人性之学,不同的是,神学反思人性精神的神秘的意志力量,哲学反思人性精神的实践的理性力量,人学反思人性精神的道德的情感力量。它们虽各擅人性精神的一个侧面,各自成为了一个系统的学问,但它们的目的却都是在关心人类自身的命运。
文学
先秦文学的成就是巨大的,它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有史以前的口头文学,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下来的不多,但其中神话一部分却是相当丰富的。神话的产生远在阶级社会以前。它在广大群众中口耳流传,经过不断的修改补充,越来越优美,越来越富于艺术想象,这是口头文学的发展规律。诗歌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一种口头创作,完全是属于全社会的文学艺术。继《诗经》三百篇之后,在我国文学史上放射出万丈光芒的诗歌就是“楚辞”。
两汉文学,赋和散文都很发达。东汉产生了文章的概念,主要指的就是赋和散文。但赋的成就实远在散文之下。汉初的赋,一般模拟屈原的作品,缺乏真实感、新鲜感,已不能引起读者多大的兴趣。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最有成就的方面是诗歌,五言古诗的发展尤为突出。它从建安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经过阮籍、左思、陶渊明等一系列诗人的努力,不仅作家、作品日益增多,而且艺术表现也不断提高,并创造出多种多样的风格,形成了五言古诗兴盛的时期。
唐代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时代,诗歌、散文、小说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诗歌的成就尤为突出。唐代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超过了已往各代。仅《全唐诗》所录就有二千三百多人,近五万首诗。
宋代的散文、诗、词,继承唐五代的成就,继续有所发展。话本、戏曲、说唱文学更为元明以来小说、戏曲的繁荣准备了条件。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是以复古为号召的文学革新运动。古文方面,在欧阳修、王安石和苏氏父子的大力倡导之下,继承了韩愈、柳宗元等的成就,进一步摆脱汉魏以来辞赋家的习气,一直影响到明清的许多古文家。宋词的思想内容不及宋诗丰富,艺术上却表现了更多的创造性,对后来词家的影响也比唐五代词大。
元代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的武装起义一直没有停止过。反映在元代文学,特别在杂剧和民间文学里的主要内容是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对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的反抗。它不但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鼓舞了广大人民反对元朝统治的斗争。元杂剧是在我国深厚的民族艺术基础上,直接受院本和诸宫调的影响而产生的,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它又是时代的产物,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生活。
明代文学发展的轮廓是很清楚的。以中叶弘治、正德年间为界限,可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文学,除在元明之际出现的优秀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外,成就是不大的。中叶后,文坛上开始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这是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上的种种变化分不开的,是和城市工商业的繁盛,资本主义的萌芽,市民群众的增加以及先进的哲学思潮及其对思想界的巨大影响紧密相关的。
清代优秀的文言小说和长篇章回小说对封建制度和统治阶级的揭露批判达到了新的高度,艺术表现也有着显著的提高。作者们继承并发扬了魏晋志怪小说、唐宋传奇、宋元话本,以及明代章回小说的进步传统,创作了《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著名的作品。清代传奇、杂剧是明代戏曲发展的继续。清代在诗、词、散文、骈文的领域里出现了众多的作家和不同的流派,几乎历代盛行的各种文学体裁均有所继承和发展。
艺术
1古中国美丽织绣
2蚕丝古老的时装秀
3织绣图腾皇家的独尊
4丝绣比头发丝还细
第2个回答  2020-10-13
西方人常挂在嘴边的嘲笑中国人的一句话是:“在中国几乎找不到用来表达对‘国家’的热爱的固定词语或文字,然而中国人用来表达‘好运’和‘长寿’意思的固定词语却有150多种。”

图1:大清帝国

这话说得没错,但太片面,对西方人往往形成误导。虽然中国人对于“国家”没有什么概念,但他们对于自己的风俗习惯却是至诚热爱的。数千年来,世界上有多少帝国崛起、繁盛、衰落,唯独中国与世无争,自给自足,怀抱着自己的理想,在前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独享着东方中央帝国的尊号。明清以降,中国依然“孤芳自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西方世界现代化的进程漠不关心,与西方已经拉开了巨大的差距,但是,这个国家在汹涌澎湃的现代文明狂潮的冲击之下依然屹立不倒,并不像其他的东方大国那样纷纷被西方征服。

图2:清朝士兵

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力量!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只要我们仔细考察这个东方帝国的历史,就会发现这个伟大民族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具有惰性”。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经历了太多的变革和动乱,这使她生发出了防止惰性产生的能力,中国始终稳健地在历史的进程中迈进,经过一个很长的时段,我们会看到这个稳健的东方民族的进步。但是如果将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与欧美历史上五花八门的改革相比,我们会发现,中国具有一种内在结构上的稳定性——她在过去几个世纪中向前迈进的步伐甚至比不上欧美在过去几十年中所走过的道路。好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曾被这种“刀刺不进,水泼不入”的“凝固状态”所激怒,从而对她大打出手。不过,没用多长时间,盎格鲁-撒克逊人又对中国肃然起敬。中华民族的“雍容大度”非世界上其他民族可比。中华文明的深层隐藏着一种震慑人心的东西。中国好比一座雄伟无比的冰山,在历史的大潮中,虽然缓慢却又不失庄严地移动着。相比于中华帝国那种岿然不动的王者风范来说,那些普通国家的存在显得实在有些微不足道。

图3:盎格鲁-撒克逊人

作者 阿瑟·贾德森·布朗 著名传教士、美国远东问题专家。他曾游历多国,并与多国皇室政要有密切往来。布朗曾分别于1901—1902年和1909年到访中国,并对中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社会调查,先后写下了17本调查日记。在华期间,布朗利用传教士的身份往来于官方和民间,并与袁世凯有过亲密接触。不同于西方傲慢的学者,布朗对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有独到而清醒的认识,著有《中国革命1911:一位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镜像》《近东与远东》《远东的主人》等多部作品。
第3个回答  2020-10-13
中华文明的伟大在于渊源流长,我们5000年的文化是我们博大精深的。精华继承的传承。
第4个回答  2020-10-13
中国文明的伟大在于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都是中国人民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