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社戏人物

鲁迅社戏中的人物,复述社戏,鲁迅简介
一小时内

社戏人物有:迅哥儿(即我)母亲,外祖母,八公公,双喜,阿发,铁头老生,老六一公公,桂生,老六等.

社戏简介:《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在成人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感。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能拿主意,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后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作者还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民族文化伟大的奠基人,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100多篇.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15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旁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将。这期间,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这些作品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艺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迁移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并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鲁迅学习。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第2个回答  2008-11-15
社 戏
鲁迅
故乡,决不缺少美丽的画面,只要你随便一瞥眼,入目的就是一张风姿绰约的山水画。那些黝暗的山,那些白涔的水,那些七彩的叶,还有那些纹丝分明的田。
甚至从小框的玻璃中探目望去,那柯枝的顶端,入了云,也是一幅绝色佳图。 即便如此,比起山里飞的跑的物种,比起自然而然存在的生命,人,便稀疏,每个村,都不足二十户人家。 漫山漫坡的田地被画成笸罗的形状,一圈一圈荡漾开去,漾到所有村人的脸上,笑便开怀,恼便动情,一味坦荡,未容半点龌龊。 几年后,我蜗居于城市的一角,眼及处,没有一丝缝隙容我假想,周遭人头涌动,像网里的鱼们,张大嘴,争先呼吸一些发霉变质的空气,他们的笑容是戴了罩的,稍不留意,便会被伤的体无完肤。 在我五岁的记忆里,拼凑的都是那些阔大而无际的空间。 立于院外黄土坯垒成的墙边,放眼一去,都是层迭的田地,近收眼底的是那些远远近近的村落,隔河的、隔坡的、还有仅隔了一条弯曲小路的。 村落与村落相连,一村的鸡叫唤醒几村的清醒,只要逢着,都似几日未见的亲人,热辣辣的邀请,谁都不会拒绝,或一碗水,或一袋烟,蹲下身来,道不尽的家长里短。 都盼四月初一,观音娘娘的庙会,周围最大的村子降香坪请剧团唱戏,三天七场。一时间所有村子的人都开始忙碌,婆姨们夜里睡的也少了,煤油灯下,穿针引线,缝衣纳鞋。 到三月最末的那天,都整理齐整,下午,穿了最好看的衣服,提着小马杂,左牵儿右拽女,远远地跟在男人后面,一起看戏去。 村里的人脸皮薄,遇见夫妻相跟的,总有暧昧的笑,婆姨的脸红的比胸前的头巾更甚些,男人的腰杆子却挺的似身边的白杨树,那丝笑,随了杨树叶子的摇摆灿烂。 小儿淘气,不知道什么时候手里多了一根木棒,正划拉着地下的尘,有细细的风过来,弥漫了一家人的身影。 温河便开始热闹,远远地嘻笑怒骂的声音传来,脚底下不觉加快了步调,腾腾腾恨不能插了翅飞到对岸的村子里。 戏台前早已是人山人海,忽然有了这么多的人,有了这么多可以接近的机会,远亲近邻都是熟的面目,拉不完的话,才下喉头,又近嘴角。 戏台是用木板搭的,但见木板下面有结实的木头支撑,小孩子们钻进去出出进进,大人们吆喝着。 谁家吃奶的孩子饿了,哇哇大哭,做妈的也不避会,掀起大襟,将奶塞入嫩黄的口里,小儿满足地吮吸着,一只小手搬了脚丫,露出了笑。 天渐渐暗下来,戏台上的灯便亮了,哐叉哐叉的锣声响起,一时间台下的笑语声,哭闹声,都住了,人们屏了呼吸,瞪大眼睛,张了嘴,一一入戏。 我能够记住的戏只剩一出了,在当时,确实看不懂,所以记着,都是祖母的耐心,她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讲那些戏文,我才可以把那些熟悉的人物与戏里的角色一一对号入座。 第一出戏通常是《打金枝》,第二天上午是《三叉口》,晚上是《林冲夜奔》。大人们看的津津有味摇头晃脑的,甚至有人随了台上的人唱起来,人便入了戏,看戏的跟唱戏的息息相通,一颦一笑,一投一足,都是默契与亲切。 男孩子们从大人们身后悄悄地跑出来,专拣那些墙头,树叉上立住,站的高高的,咧了嘴,看的入迷,不过也就片刻,从树下溜下来,拿手中的棍子当大刀,随那些锣鼓声挥舞起来。 再小一点的孩子们在这有板有眼的梆子声中,渐渐模糊,眼皮发沉,最后不得不合上,在梦里陶醉一番。 台上香风袭袭,女演员的的碎步端的好看,人像在水里飘荡,裙裾都不曾摇摆,但见兰花小指一点,人便不见了,只留下那抹眼神俏俏地招人魂魄。 老生们一律腮边挂了长髯,他们说那是马尾做的。一张口,满腔满喉的宏亮,字字句句的真切,看不见他的嘴,却听的清他的声,那高亢的声线,掠过刚刚耕过的田地,直扑河床。 油彩在戏子的脸上泛着撩人的光芒,他们都是那戏中人,经历千折百回的磨难,得到令人难忘的圆满。 在这些摄人心魄的感慨中,猩红的幕布终于落下,再完美的大戏终有落幕的时候吧,人们恋恋不舍地站起来,揉着有些酸痛的腿,注视着纹丝不动的幕布,期待它能在不经意间发出一丝留恋信息。 夜已经很深了吧,迷迷糊糊走在回家的路上,脚下深一脚浅一脚,全然没了来时的兴致。 大人们的话也少,有长长的呵欠声,此起彼伏。 到是男人们不困,脚步照样腾腾的,口里还哼着刚才的戏目。 过河时,谁手里的电石灯亮的刺眼,还是有人不小心,一脚踏空,从列石的边缘滑下去,有谁低低地骂了两声。 这个夜,因在那幅移动的画布上平添了那些委婉多情的剧情,流光飞舞的眼神,和灯火辉煌的刚才,而香甜且安谧,并久驻我心……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儿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理想以自己的双手去治病救人,后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广州、绍兴任教。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有3个侄女。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