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称“社恐”?

如题所述

这个问题我有一定的看法,如今很多年轻人好像也被类似的问题困扰:
听到电话铃声就心烦气躁,因此电话常年静音;对于认识新朋友不怎么积极,觉得光是维系旧的朋友就花光了所有力气;
参加聚会时脸上也能摆出融洽的微笑,但内心对小家的思念开始泛滥……
对他们而言,最舒服的地方就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们完全可以在这里宅到地老天荒。
日本有个词“蛰居族”,形容那些窝在自己家里闭门不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
他们刻意回避与认识的人寒暄,也不愿意别人闯入自己的内心,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
《低欲望社会》里写到,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
没有过多的欲望,对很多事情丧失兴趣,生活因陋就简。
当前一个尴尬的事实是:社交工具不断升级,年轻人却在“社交降级”。
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认为自己“社恐”。
在“青年说”日前发起的网上调查中,参与投票的2532名网友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结果。
仅69人认为自己没有社交问题,97%的参与者存在回避甚至恐惧社交的现象。
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享受”独居独处,依靠手机建构和维护自己的社交网络,在虚拟世界越陷越深。
一些年轻人自称“社恐”青年,也就有迹可循了。
“社恐”这个标签,更像是他们手中的盾。
在真实而焦灼的社交困境下,只好拿起这张盾牌,应对无孔不入的社交压力。
一个人为什么要社交?
“为了传递信息,为了传递思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传递信息是为了交流,传递思想是为了输出价值,到达某种目的是为了成就自己的价值。
我们生来为人,最重要的是什么?
“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给自己一个体面的人生”。
在实现最终目的时我们可先略过前面的两个信息,给自己留下大量的时间学习和实践。
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大部分的成功人士,他们在社交上用的时间都不会很长。
存在社交恐惧的人可以尝试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好的帮助自己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图片
在这个过程中,减少自己对社交的恐惧。
让自己慢慢的从线上的虚拟社交中走出来,勇敢地走到线下,与人真实的交往。
兴趣爱好就是一个连接线上和线下的桥梁,也是减少社交恐惧的一种方式。
因为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焦虑、不安和恐惧往往会被兴奋和热情所替代。

更容易走出自己为自己划定的限定圈,敞开心扉的与人交往。
事实上,我们不是为了搞人际关系而去交朋友不断去结交朋友。
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所谓成功的人际交往其实就是以另一种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
总之我们都要度过各自的人生,而所谓人生本质上就是我们在这一生中跟哪些人共同度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