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村的文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7

青城山张大千梅园植梅杂记
今年春天,四川日报《天府周末》刊出伍松乔先生一篇副题为“不只是属于青城山的话题”、正题为《大千梅林何处寻》的文章,作为晚霞诗书画院暨徐悲鸿张大千艺术研究院成员之一的我,读后感情极为激动,当即给大千先生在都江堰市的门人胡梦痕先生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他川报登有这样一篇文章,问他看到没有?但胡梦痕先生已病得有气无力,连话都说得不大清楚了。后来我将这篇文章带到都江堰,给一些老同志看了,并托他们给都江堰市有关部门,青城山镇、青城山道教协会会长唐诚青、上清宫当家郑旭两位大师做工作,得到他们大力支持,愿意完成原全国道教协会会长、青城山天师洞当家傅元天大师遗愿,在上清宫正殿左侧厢房辟张大千先生遗迹遗物陈列室。但大千先生在青城山还有梅林,这是鲜为人知的。于是,我去问大千先生的女儿张心庆女士,她说,大千先生从敦煌回来后,是在山上种有梅花,虽未成林,还是活了一些。后来,我又问现在上清宫的当家郑旭,他说,我的事多,经常不在庙上,如果来访的人问到了我,当然我会引他去看的。问题落实之后,晚霞诗书画院暨徐悲鸿张大千艺术研究院就和道教协会商量在今年纪念大千先生百年诞辰之际,除辟张大千陈列室外,还要扩建张大千青城山梅园。
在都江堰市有关部门和青城山镇、青城山道教协会的大力支持下,9月21日下午和次日,代表们分批到上清宫进行植梅活动。
大千先生爱梅,是从小时候跟母亲学画花样时开始的。一生中,梅花始终是他的绘画主题之一。在《张大千画语录》中,有一节是专讲如何画梅的。语录开始就这样讲道:“画梅,使老干如铁,枝柯?曲,才能写出它耐寒喜洁的性格。”在讲了各种技法以后又说:“老干上不可以着花,因为无姿态的缘故。为显示干的苍老,所以不能不点苔藓鳞皱,表示它经过雪压霜欺,久历岁寒,但是它的贞固精神,是超卓绝特的。”这虽是讲技法,实质是要作者如何更好地表现梅花的品格。他有题画诗云:“百本栽梅亦自嗟,看花堕泪倍思家。眼中多少顽无耻,不认梅花是国花”。又有诗云“缀玉苔枝乞百根,横斜看到长成村。殷殷说与儿孙辈,识得梅花是国魂。”了解了大千先生对梅花性格的理解和尊崇,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他到国外弘扬我国国画艺术,无论在巴西建八德园,美国建环荜居,台湾建摩耶精舍,都要广植梅花,直到寿终葬于生前自己营造好的梅丘下面了。至于他从敦煌回来在青城山植梅,这是否和他历尽艰辛,远去大漠临摹、研究敦煌壁画,使我国这颗遭到洋人掠夺破坏的明珠大放异彩,自己反而被当时反动政府弹劾,遭受雪侮霜欺,回青城后植梅以自况,乃是另一话题了。
此次在上清宫植梅的,有原四川省副省长、四川省老龄委员会主任、晚霞诗书画院暨徐悲鸿张大千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解杰、现四川省老龄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李进先以及大师的学生门人,“大千杯”少儿书画大赛的得奖者和出席会议的代表等,共植了200多株。94岁高龄的晚霞诗书画院暨徐悲鸿张大千艺术研究院院长屈义林教授,由健壮的儿子和孙子护理上山,深挖坑、细培土,端端正正植下一株留给他的较大红梅,久久凝望着郁郁苍翠的青城第一峰,不禁思绪万千。屈老是徐悲鸿先生的学生,他在南京中大艺术系读书时,被徐先生推荐给《中国日报》作国画周刊主编。他在刊物上发表了大千先生的一幅荷花,并加评语。悲鸿先生见到后,对大千先生的荷花赞赏不已。问他是怎样认识大千先生的?屈老说我们是同乡。并告诉了大千先生住在苏州网师园的地址。后悲鸿先生和中大校长罗家伦亲到网师园聘张大千先生为中大艺术系教授。抗战时期大千先生居青城山时,曾邀屈老到上清宫玩,屈老接信后即上山向大千先生请教,并和家人有所接触。屈老见孙子将他种下的红梅培好土后,就深情地对上清宫管园林的谢师傅说:“请您一定将这些梅花管好,让它们株株成活。”谢师傅答应一定细心照管,他像如梦似的寻了一回旧踪,才下山去。这个梅园,青城山镇将拨土地进一步扩建,按照规则,在梅园中央要建立一座由张大千先生生前亲笔题写的咏梅诗碑,并向国内外征稿,由名家题写我国历代大诗人们的咏梅佳作。园中除要建观梅道和亭榭走廊等外,还要设海内外名流及国家领导人植梅区。这座跨世纪的梅园,将在未来的日子里,把青城第一峰下的荒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姿。
羊村 1999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