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风俗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一天很短

短的来不及拥抱清晨

就已手握黄昏

一年很短

短的来不及细细品味

就已素日冬裹

一生很短

短的来不及享受美好年华

就已身处迟暮。

我们最终会奔向终点站

沿途的风景

才是我们一路上丰盛的行囊。

当我写下《葬礼风俗记》的时候,我脑海里就浮现出这首诗。我不记得这是谁写出来的,它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提醒我时间如似水流年,日月如梭。这是八月我所经历的一场葬礼时,想起的一首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想起?也许是要我好好活着,珍惜当下吧。

八月最为闷热的三伏天,我参加了一场葬礼。我所见所闻的葬礼风俗是苏南某农村,村子距离省城很近,仍然保存传统的葬礼风俗。葬礼上的风俗礼节大部分是靠着代代相传。我尽我所能把我所见所闻详实的记录下来。

葬礼并不是从逝者瞑目开始算起的,应该追踪到逝者生前数月甚至数年就已经拉开序幕了。有两件事是在生前必须操办的:墓地和寿衣。寿衣,在当地还有一种叫法:“老衣“。是一种缎面材料制作的一套衣服,有帽子,上衣,裤子,鞋子。

二 抬材

老人在临终之前,子女都要赶回来,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守在身边。村中有一帮年龄在六十至七十之间老者组成的队伍,叫着”抬材“,过去土葬需要抬棺材下葬,现在已经禁止土葬,现在没有棺材,只是灵盒,叫法一直沿用过去的。队伍中间有一位是领头的,他们的主要事宜是负责逝者断气之后到墓园入葬,贯穿整个流程。逝者主家每一次开席都要等他们到齐才能开席,”抬材“在葬礼期间要给于优待,这样在葬礼中他们会尽心做好每一个环节。

”抬材“领头的,与葬礼相关的服务都有联络和协作。所以,逝者主家只要联系”抬材“领头的大部分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一旦有仙去的迹象,第一时间电话联系”抬材“领头的,接下来葬礼的一切事宜,紧张而有序的展开。

”抬材“把逝者放在门板上,门板下面有两条长凳子,也就是八仙桌配的长条凳。”抬材“领头的在助手协助下,依次把衣服,帽子,鞋子穿戴好,主家还要准备好一些硬币,逝者左手要抓一些硬币,意思在天堂不缺钱。这工作妥当后,最后盖上红色缎面布料做成的披帐。这时,通知放炮仗。告诉全村,人走了。

在当地遗体在家摆放的时间很短,一般尽快送往殡仪馆火化。去殡仪馆以及从殡仪馆回来都要放炮仗送和接。灵车和汽车移动炮仗是一起租的,灵车在前,移动炮仗在后,前往殡仪馆。灵车去和回的方向一定是不同的,有一种说法叫着不走回头路。灵车还有一个隐藏的生意,那就卖花圈。灵车停在村口,有一位穿着绿色的衬衫的中年妇女搬出一堆,用竹子简易扎制的花圈,因为大部分亲友是没有带花圈去的,所以只能买灵车备好的花圈,二十元一个,这个费用谁买谁付。

三 戴孝

关于戴孝也有很多讲究的。逝者主家女性头戴白色宽布条对折,过臀的帽子,腰间扎白色带子,左胳膊别上黑色孝。儿子的话带白色帽子,左右两角悬挂白色小绒球,帽子后沿别着几根麻线,据说是孝子才戴这样的帽子。女婿的帽子没有绒球和麻线。儿子辈以及同辈帽子是白色,孙子辈以及同辈是紫色,曾孙辈是红色。逝者配偶的亲属没有腰带,没有帽子只带孝。

四 灵堂布置

灵堂布置是专门有人以此为职业,首先要毛笔字写得好。灵堂布置是这样的,三条黑色布条,宽约两尺,横一条,上书”沉痛悼念***“白底黑字,左右各竖一条,竖条黑布对联左边是“骨动心碎作永离”,右边是“山哀水哭悲长睡”;黄底黑字。从左到右依次是:30朵黄色花朵,红色花朵,与“作”字并齐的长串小红花,中间十五朵大的黄红色花朵,两侧悬挂着红色纸灯笼,暗藏霓虹灯与其中,不停闪烁。

灵桌是上第一排是左右两侧分别摆放四角金鼎盘龙华表式电子蜡烛,蜡烛之间两只红色寿碗,水煮鸡蛋竖在寿碗米饭中,单只筷子直插入鸡蛋。往后一排,从左到右三盘碟子分别是橘子,苹果,香蕉;苹果上面有一袋黄色包装的苏打饼干。再往后就是彩色遗像,右侧摆放一束白色菊花。遗像后边就是灵盒。灵盒左边是乌江下饭菜的玻璃空瓶,红纸卷成蛋筒形插入瓶中。这个玻璃空瓶最后出丧时,把寿碗中的鸡蛋和饭装入其中,再用红纸扎住瓶口,最后随灵盒放入墓地。

灵盒后面的墙上一块方形黑布中间镶嵌着LED组成的“奠”字。对联左边是“身去音容存”,右边是“寿终德旺在”;白底黑字。

灵轿当天是来不及扎制的,一般是第二天送来,布置灵堂的会要红包。每个参与服务工作的人员,几乎都是一个相似的台词,索要红包:按照老规矩,要给红包的”。主家一般不会破坏老规规矩,只有配合。

在布置灵堂的同时,其他的相关工作在治丧总管安排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租篷子的赶过来搭棚,一大一小,大的摆酒席;小的给厨师炒菜用。在农村有专门从事红白事的厨师,并以此为职业,他提供酒席用的盘子,碟子,锅具,冰箱,酒席桌子板凳,恰好一电动三轮,拖着进场。总管安排两人买菜,安排本村的来帮忙:摘菜,洗菜,收拾桌面,端菜。。。

租麻将机的,送麻将机来。葬礼在农村能活跃气氛的最简单便捷的就是打麻将了。届时本村人在晚上陆陆续续过来,寻找合适的麻友打八圈麻将。

总管还要跟主家协商灵盒在家中摆放的天数,这个具体天数也是有讲究的,如果是一个人,一般摆放单数,三天五天七天。只走一个的话,摆放的天数是单数,一般是三天。自从有一家摆放五天,其他家也要五天。若果是两个一起走的话,那天数是双数。决定好摆放天数,要守夜的,有几天就要守几天。接下来总管要安排人上门通知亲友参加转餐仪式。

五 转餐

这是葬礼中最为重要的仪式,也是最后的集体告别仪式,是在灵盒摆放最后一天晚餐之后举行。转餐前的晚餐是所有用餐中最为重要的一餐,也叫正餐。转餐仪式是要在哀乐中沿着灵桌转三圈,队伍的顺序是这样的,按照逝者家属辈分大小,亲戚亲疏来安排顺序。

六 还乡

什么是魂魄?古人是怎么看待魂魄的?葛洪在《抱朴子》中说:“人无贤愚,皆知己身有魂魄,魂魄分去则人病,尽去则人死。

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

按现代的说法,我理解的意思是这样的:控制无形的能量、信息、思想、意识、情绪、情感、智慧的神叫做魂;控制有形的身体,影响人的知觉、饥渴、需要、冷暖、排泄等诸多本能的神叫做魄。可以粗浅地说,魂是脑和心的功能,魄是脊髓功能。

什么是还乡?通常的说法是,逝者在一段时间内,会回到生前曾经居住的地方看看。还乡的说法在各地有很大的差异。苏南农村一带叫做还乡。有的地方叫回魂,有的地方也叫“回煞”,之所以这么称呼,在返舍的时候会有凶煞出现。

还乡的日子是不能在逝者家里开火的。这天要到亲戚家吃饭。

还乡的日子推算是这样的,古人以天干地支来记录年月日,还乡日期以逝者逝去天干地支日来推算。天干地支与魂魄离身之间的关系如下:

天干:

甲/己- 九尺

乙/庚 - 八尺

丙/辛 - 七尺

丁/壬 - 六尺

戊/癸 - 五尺

地支:

子/午 - 九尺

丑/未 - 八尺

寅/申 -七尺

卯/酉 - 六尺

辰/戌 - 五尺

巳/亥 - 四尺

举个例子,若果一个人今年农历六月初四逝去,这天是己酉日,那么他的魂魄是九尺(己)加九六尺(酉),合起来是一丈五尺。

所谓一丈五尺是指魂魄离身的长度而言。人有三魂七魄,逝去后,魂魄离身,魂上升而魄下降,入地深浅不一,由一丈八尺至九尺不等。人逝去后魂便会上升,每日升一尺,魄便会下降,每日降一尺。若逝于己酉日魂魄离身一丈五尺,便要于逝后十五天,从逝去日算起,就是农历六月十八还乡。

七 十班吹

何为十班吹?简而言之,十人为一班,吹拉弹唱。十班吹在苏南一带农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逝者最后告别转餐仪式以及出殡到墓园安葬,都不可缺少,他们主要是演奏哀乐,哭灵,表演节目:替代子女哭灵以及活跃葬礼气氛。场面越大越显示逝者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去墓园来回的路上需要十班吹演奏哀乐,出村进村时,需要十班吹演奏哀乐;转餐仪式也需要演奏哀乐;转餐仪式结束后,十班吹表演才是重头好戏。一般来说,不成文的传统,逝者家有女儿的话,邀请十班吹,费用由女儿支出。

十班吹有两种重要表演:一是哭灵,另一个是演出。转餐仪式结束后,天色暗了下来,本村的老老少少陆续进来,找好自己的位置坐下来。哀乐声忽然响起,只见一位化妆的中老年男子,手持麦克风,跪了下来。身穿红衣服的女主持,胖胖的,右手拿着洗菜篮子,左手拿着麦克风大声说:明天就要走了,儿女们准备好红包啦!

接着,那男子嚎啕大哭起来。那哭声,声嘶力竭,浑厚绵长,惊天地泣鬼神。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哭几声,言语几句,一句比一句感人。接着,膝盖移步,一步一步移到灵桌前,伤心极致般痛哭,久久不愿起身离去,我原以为入戏太深,实则是红包没有到位。

哭灵结束,接下来是表演节目。十班吹还真不是吹的,个个身怀绝技。临时搭建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演唱,小品,魔术,变脸,杂技。。。

八 出殡

转餐仪式后第二天便是出殡。所有参加出殡仪式的亲友,佩戴相应的孝饰。当灵盒从室内灵堂搬到室外跨过堂屋门槛的时候,要在门槛前放一块瓦片。就是过去盖房子放在屋脊的青瓦,其大小和成人巴掌不上其下,不过现在这种瓦片倒是很少见了。抬材领头的手捧灵盒跨过门槛,必定要把瓦片踩碎,其意为“断根”,即断掉贫穷,疾病的根源。在我看来,这个仪式最为有内涵意义。接着,把灵盒放入灵轿,由四人抬材送至灵车,到墓园安葬,安葬时随着灵盒一起放入墓地的有前文提到的玻璃瓶以及一串硬币。至此,一场葬礼基本结束。

这是我所经历的比较完整的一次葬礼。传统的葬礼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有其精华的一面,但也有不合时宜的一面。葬礼一旦渗透攀比,就变得不正常了。厚葬无可厚非,如果攀比着厚葬在我看来是要不得的。生前的事情我们是知道的,死后的事情谁知道呢?最好的厚葬其实就是在生前厚养,厚葬薄养不如薄葬厚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