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1

1. 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情节复述,要有情

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王熙凤和贾宝玉说服了贾母叫秦钟来家塾上学。一日午后,宝玉到梨香院探望宝钗,看见宝钗唇若施脂,眉如墨画,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别是一番美丽。

宝钗因平日未能赏鉴通灵宝玉,便借机欣赏了一番。巧的是,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与宝钗锁上刻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正好是一对儿,于是宝玉要了锁看。

这时黛玉也来探望宝钗,薛姨妈留他们吃饭。席间宝玉听从宝钗的话不喝冷酒,更使黛玉含酸,于是,借小丫头雪雁送来手炉之机,黛玉乘机奚落了宝玉和宝钗一顿。

扩展资料:

该回主要人物:

1、贾宝玉

贾宝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男主角。前世真身为赤霞宫神瑛侍者,荣国府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次子。

因衔通灵宝玉而诞,系贾府玉字辈嫡孙,故名贾宝玉,贾府通称宝二爷。他是大观园女儿国中唯一的男性居民。

2、薛宝钗

薛宝钗,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红楼梦》的女主人公之一。薛宝钗生得容貌丰美,兼具绝代之姿容、旷世之才情,但父亲早亡,有母亲(薛姨妈)和哥哥(薛蟠)。

宝钗进京后,与母亲薛夫人、哥哥薛蟠在贾母和王夫人的盛情款留下客居在荣国府。后来贾府为了家族利益与薛府结亲,在贾薛两家的安排下,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名为金玉良缘,实为四大家族间的政治联姻。二人虽举案齐眉,却到底意难平。

3、林黛玉

《红楼梦》的女主人公之一,林如海与贾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寄居荣国府。她生性孤傲,不善处世,不屑种种流行的为人处事之道,多愁善感,才思敏捷。

她与宝玉真心相爱,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她是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

她美得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更具艺术魅力的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身上还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2. 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露微意 探宝钗黛玉半寒酸"是什么意思

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

金莺是宝钗同学的丫鬟,所以在宝玉来看宝钗时透露出了薛家的意思

比通灵金莺露微意,不是让宝玉把他的玉拿出来看看么,然后金莺看着了就说"这个和我家姑娘的到象是一对"云云,反正她的话就这意思吧,这就是露微意,露谁的微意,我不敢说是宝姑娘的吧,至少是薛家动这个念头了

是探宝钗黛玉半含酸,这个更好理解了,人家看见宝玉来看宝钗同学,多少有点吃醋吧,倒不一定是小心眼,林姑娘心思本来就细,就算当时她和宝玉没明朗化,看见自己天天一起厮耍在一起的玩伴,跑人家那去了,偏偏这个人呢,在府中下人中人气比她高,才貌也可以和她比肩.所以这就心理更不太得劲了.就是半含酸

这是我理解的

3. 红楼梦第8回介绍

第八回 龄官画蔷

宝玉看到家里以戏班子中的龄官在地上画字,画来画去是个"蔷"字,才知龄官和带戏班的贾啬相爱。

宝玉与忠顺亲王府戏子琪官结交,琪官出逃,宝玉送别于破庙中。戏班中另一旦角原是琪官的师妹,闻听忠顺亲王府已知琪官匿于紫檀保,欲去缉拿。琪官师妹女扮男装去通知琪官逃避。偏巧贾母等要看戏,戏班子焦急万分,宝玉闻知,代琪官师妹扮了旦角串了戏,其行为险闻大祸,但终于使琪官师妹赶到了紫檀堡。

贾蔷揭发琪官事件有功,得娶王妃侄女为妻。他成亲那天,龄官郁郁而死。

4. 红楼梦第八回

第八回 贾宝玉奇缘识金锁 薛宝钗巧合认通灵

要点:闻香识女人

金锁,是挂在宝钗身上的饰物。这金锁与宝玉身上的那块玉,恰成一对。奇缘,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32633063是说宝钗和宝玉的婚姻,是金玉良缘,这姻缘是天赐的。巧合,是说金锁和宝玉相配成对,太巧。

此回的要点是宝玉贪闻宝钗身上的香:(评:一个“贪”字,写出了宝玉的女人崇拜狂性格)

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竟不知系何香气,遂问:“姐姐熏的是什么香?我竟从未闻见过这味儿。”宝钗笑道:“···是早起吃了丸药的香气。”宝玉笑道:“什么丸药这么好闻?···”

这段文字很有味儿。宝钗身子的香是人为的冷香,这在上文已说过了。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宝钗这香,与一般的涂脂抹粉之香又是不同的。涂脂抹粉之香,是在身体的表面,是一种外在之香。宝钗这香,是吞了冷香丸之后,内体通过对这药物的消化而产生的香。这种体香,是内在的。就这一点来说,这香与女性的天然体香是相似的。

薛宝钗身子的这种香,不是轻微的淡香,而是“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森森,有浓密之意。这样的阵阵浓密之香,在整部《红楼梦》中,竟无他(她)人闻到,而只有贾宝玉一人能独享此艳福。这是为什么呢?这和第19回黛玉身上的香也只有宝玉一人能闻到一样,或许是作者要强调他们之间的“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之“缘份”吧。是这样!但作者这样的写法,用佛教哲学来解释这种现象,是因缘。而用现代物理学的原理来解释,还是有科学根据的。女性体香之排出,是要通过身电来传播的。这身电的电波,只有遇上了与之相同的异性的身电电波的频率后,方能相互引吸。如果是同性,是相互排斥的。异性之间,如身电磁场频率不同,也不能相互吸引。而异性身电频率之相同,乃是极少的事。这个原因就使绝大多数人对宝钗、黛玉的身香无所闻,而只有与她们的身电频率相同的宝玉,能享受这个艳福了。

贾宝玉闻宝钗的这种体香,是“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这也是神来之笔。幽香,是香之神秘,之隐蔽,之深长,之静谧,之色重。甜丝丝,是香之味,是嗅觉向触沉和味觉的转化,是一种轻微的绵绵的甜。凉森森,既是香之浓烈,又是香之寒气逼人,如隆冬之冷风,阵阵扑来;这未免有点可畏。然而,这是女人的体香,这是女性身上的蜜,虽冷又何所惧哉!(评:莫非君有所体验?)

这“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在修辞上是一种感觉向另一种感觉的转化;读之,有一种缠缠绵绵的音乐之美,使人联想起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中的名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是啊,宝钗和黛玉,对于宝玉来说,是一首美妙的歌,她们的体香,当然是一曲动人的、令人陶醉的音乐啊。(评:独特之论。)

当然,薛宝钗身子的这种冷香,是宝钗性格的 种象征,是宝玉的某种主观感觉的产物,这和后文第19回林黛玉的天生暖香,是不尽相同的。

宝钗会见宝玉,在事先是预谋好的。会见时的穿着,看去很朴素,很平常,其实是经过薛宝钗精心设计的,一切以符合宝玉的审美观并能吸引对方为目的。这使人想起了玛格丽特小说《飘》中的郝思嘉。她在某次参加一次野宴之前穿衣打扮,确定的宗旨是:什么衣裳最能吸引她的情人希礼。《飘》的作者写郝思嘉的这一心理,淋漓尽致。而《红楼梦》却不写宝钗的这一心理,让读者自己去联想。关于这,笔者有《宝钗母女做人术》的专论,这里不赘。

5. 红楼梦第八回的情节分析

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宝玉想起宝钗小病,前去探望,宝钗要看宝玉那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便笑着说:“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

宝玉把玉解下来递给宝钗。只见通灵宝玉上铭文: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宝玉也要过宝钗佩带的金锁来看,发现金锁上铭文: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两句铭文恰好是对仗工整的一副联语,也是所谓“金玉良缘”的根据。

正巧黛玉来了,见宝玉,宝钗在一起,心下不悦。黛玉借寻雁送手炉趁机奚落宝、钗。宝玉深感郁闷喝醉回房,趁酒意大骂李嬷嬷。秦家恭敬的领了秦钟来贾府,等着一起读书。

扩展资料:

第8回出场人物介绍:

1、贾宝玉

贾宝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男主角。前世真身为赤霞宫神瑛侍者,荣国府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次子。因衔通灵宝玉而诞,系贾府玉字辈嫡孙,故名贾宝玉,贾府通称宝二爷。他是大观园女儿国中唯一的男性居民。

2、薛宝钗

薛宝钗,是曹雪芹著长篇章回体小说《红楼梦》中的女主角,贾宝玉的妻子,与林黛玉并列为金陵十二钗之首。

她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博学多才,因此受到贾府上下一致好评。

父亲(薛姨爸)早亡,有母亲(薛姨妈)和哥哥(薛蟠)。宝钗进京后与母亲薛夫人、哥哥薛蟠暂住于贾府的梨香院,后迁居与东北上一处幽静的房所。

因红楼梦八十回后失传,故据推测,林黛玉病死后,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但最终未与之白头偕老,贾宝玉没多久便看破红尘出家为僧。

6. 红楼梦第八回概括

《红楼梦》第八回 梗概: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宝玉想起宝钗小病,前去探望,宝钗要看宝玉那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便笑着说:“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

宝玉把玉解下来递给宝钗。只见通灵宝玉上铭文: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宝玉也要过宝钗佩带的金锁来看,发现金锁上铭文: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两句铭文恰好是对仗工整的一副联语,也是所谓“金玉良缘”的根据。

正巧黛玉来了,见宝玉,宝钗在一起,心下不悦。黛玉借寻雁送手炉趁机奚落宝、钗。

宝玉深感郁闷喝醉回房,趁酒意大骂李嬷嬷。秦家恭敬的领了秦钟来贾府,等着一起读书。

扩展资料:1、《红楼梦》的赏析:《红楼梦》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时代的特征。它所描写的不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青年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66303236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

小说的巨大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

2、林黛玉的文化原型:湘妃。林黛玉在大观园的居所潇湘馆因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而得名,她在诗社别号“潇湘妃子”,探春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

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相传帝舜死于广西苍梧,葬于湖南九嶷山,二妃娥皇、女英一路寻觅到洞庭湖,望九嶷山痛哭,洒泪竹上成斑,泪尽,死于长江、湘江之间,死后成湘水女神,也叫湘妃、湘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