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圣贤所做的好书就不要去看,看了那样的书会蒙蔽人的思想,损坏人的心志,不要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圣人和贤人他们的境界非常高,但是普通人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逐渐达到的。

出自: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弟子规》的最后一段。

这几句话是教导人要看好书,学习圣人的知识和学问,这样的话才能达到圣人和贤人的境界。

扩展资料: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 《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在清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弟子规》的语言风格简明而不失文学意蕴,语言形式易懂而不失深刻内涵。《弟子规》用这种言语疏导的方法,在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同时,又便于儿童通过朗诵背诵就获得道德理论知识,明白人生的道理,对道德产生初步的了解,从而达到道德认识的启蒙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7

意思是:不良书刊,摒弃不看,以免蒙蔽智慧和坏了心志。遇到挫折,不要自暴自弃,通过身体力行圣贤的训诫,就可以达到圣贤的境界。

出自清代李毓秀《弟子规(余力学文篇)》,原文为: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译文:

不能身体力行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纵有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华而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只是身体力行,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见做事,也会看不到真理。 

读书的方法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做学问要专一,不能一门学问没搞懂,又想搞其他学问。

读书计划要有宽限,用功要加紧;用功到了,学问就通了。不懂的问题,记下笔记,就向良师益友请教,求的正确答案。

房间整洁,墙壁干净,书桌清洁,笔墨整齐。墨磨偏了,心思不正,写字就不工整,心绪就不好了。 

书架取书,读完之后,放归原处。虽有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有缺损就要修补。

不良书刊,摒弃不看,以免蒙蔽智慧和坏了心志。遇到挫折,不要自暴自弃,通过身体力行圣贤的训诫,就可以达到圣贤的境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康熙年间,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认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

1670年,根据儒学核心制定和颁发“圣谕”十六条,作为人们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荐举山林隐逸、十六年开设明史馆、十七年的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名士,弘扬儒学。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发展。

《弟子规》正是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写作而成的。其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

他以《论语》“学而篇”中“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贾存仁将其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弟子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不是好书、益书,就应该丢掉,不要去看,因为不好的书容易蒙蔽人的思想, 破坏人的心志。

不要自暴自弃,也不要自甘堕落。圣贤的境界都是可以通过努力慢慢达到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