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恐怖片为何热衷于以木偶作为恐怖的符号?

如题所述

1、西方巫术等传统中,木偶多用于通灵、附体、诅咒等方面;其实东方也一样,只是东方的观念中,巫蛊之术为小道;西方则是主要手段之一;
2、西方恐怖片最惯用的手法的就是把平日里最常见且美好又善良的人或物当做反面Boss。布娃娃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事物;
3、哲学认知上,恐惧源自危险,而危险最主要的来源,不是对于个体机体生存的威胁,而是对于分类系统存在的威胁。其中一个,是自我与他者的划分(人与非人属于这一类);另一个则是现实与非现实的区分,这也就是僵尸鬼怪与真实虚假作为恐怖片两大构成元素的原因。
例如:《死寂》讲的就是一个用人偶表演的腹语演员化身鬼魂复仇的恐怖故事;还有著名的《鬼娃回魂》系列,都是此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5-27
木偶、小丑、布娃娃等这些都是西方恐怖电影的好素材,可能文化和民间传说所导致的,就像咱们国家笔仙、僵尸一个道理。
第2个回答  2016-05-12
为什么像人又不是人的东西会引发人的恐惧?其实原因是其打破了人类认知的固有界限。

人类认知最重要的一点,是自我与他者的划分。把这一划分加以推广,实际上就是人与非人的划分。

恐惧源自危险,而危险最主要的来源,不是对于个体机体生存的威胁,而是对于分类系统存在的威胁。人很多时候可以不怕死,只要他知道构成他的主要部分还可以继续延续下去。最令人恐惧的,是你一直以来坚信的构成自身的结构的消亡。其中一个,是自我与他者的话分(人与非人属于这一类),另一个则是现实与非现实的区分。这也就是僵尸鬼怪与真实虚假作为恐怖片两大构成元素的原因。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盗梦空间》和《楚门的世界》感到恐惧,反正我看的时候,当时是有点瘆的慌。

事实上一切道理都只是事后的描述,作为一种次生结构当然不能代替体验本身。但我们可以通过将体验作为一种存在性的结构进行分析,从而重现这种结构。我认为,恐怖或者恐惧从结构上来讲,即是对于人们坚信的东西进行破坏以及对于人们构成自我结构施加威胁。

很有意思的是,幽默也同样来源于分类差异的模糊化。但幽默和恐怖最大的不同是其不会弱化分类,反而可以看做是对差异的一种强调。有点类似于说反话的性质。

但幽默和恐惧的差别也只有一步之遥。如果你能从幽默中感受到固有信念的虚假性,能够从喜剧中看到无限的虚无的可能性,你也许就能够从幽默中领悟更深一层的恐惧。

不过,如果走过了那个阶段,认识到一切分别的虚妄性,包括自我和现实的虚妄性。那么,再看任何恐怖片或者一个人走夜路,都顶多只会受到惊吓,而不会感到什么恐惧了。

众生颠倒梦想,分不清什么是真实和虚假,所以受欲望的支配,需要构建某种希望来最为自身存在的基础。这些分别,究竟来看都是虚妄,也都是挂碍。是故《心经》有言: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容易感到恐怖,即是现实太过脆弱的证明。即不合理的因素,无法理解的事物,很轻易的就能威胁到你的“世界”的构成。很现实的人,很理智的人,知识很渊博的人,思想境界很高人,往往不容易感到恐怖。就是因为他们的现实很坚固,他们赖以确认存在的基础,不容易受到威胁的缘故。

比如典型的恐怖电影《死寂》,《鬼娃回魂》,《恶魔玩具》,《圣诞夜惊魂》。
第3个回答  2016-05-12
东方恐怖片以僵尸为主。
日本以贞子之类为主。
而西方以木偶为恐怖符合。
我相信这些都只是文化方面的区别。
第4个回答  2016-04-21
人们看到人偶等物件时会感到惊恐不安,但前现代的人们并不兴以理性主义的眼光看待内心产生的不安情绪。直到西方工业革命完成,现
代主义文艺、个人主义、理性主义与精神分析兴盛后,人们才开始自觉地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甚至有人因循人的心理结构,主动制造这样的艺术品。首当其冲的是
被许多恐怖、惊悚片导演都视为鼻祖的德国现代主义艺术家汉斯.贝尔默(Hans Bellmer)。贝尔默发明了“球形人偶”(ball-joint dolls),直到今天,人偶依然在很多国家流行。


那以后,人偶(dolls)和玩具(toys)变得很不一样了。“黄金时代”美国的一些地方,卖人偶的商店和卖玩具的商店甚至是分开的,受众群体也不相
同。比如《玩具总动员》中,芭比娃娃和她男朋友(《玩具总动员
3》中的帅哥)和其它玩具是截然不同的两类。贝尔默制作人偶的初衷很复杂,他是现代艺术的先驱之一,他所做的是前人未做过的自觉的现代艺术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