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传说

项大坤是不是土家风情园殿中供的明朝领袖,胸口有条龙,被朱元璋剥皮后,天上连下三天三夜大雨,朱元璋害怕了,以为杀了真命天子,就把他的皮放在龙椅上晒了三天三夜?

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此说根据《溪州铜柱记》说:“盖闻牂牁接境,盘瓠遗风,因六子以分居,入五溪而聚族。”认为土家族来自贵州。贵州境内一直有“比兹”族,如民国《大定县志》卷五谓:“比济系白罗罗之名,因号其地为比跻,久之讹为为毕节”。

元代的《经世大典 招捕总录》的《八番顺元诸蛮》篇中也说今贵阳、惠水之间有“必际”一族。“比跻”、“必际”,当即“比兹”,和土家族的自称相近。据历史记载,中唐以后,“越嶲”一带的“乌蛮”曾入贵州 。

“兵敷出,侵地数千里” 。当地土著一部分被其征服,就是“白罗罗”称谓的起源,一部分与他们进行长期的斗争,最后被迫迁入湘西和云南。“土家”这个名称即是对新侵入的“乌蛮”而言。土家族的语言与西南彝族比较接近,也是土家族来自贵州的一个佐证。

扩展资料

土家族的文化

饮食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辅以红薯、马铃薯等。菜包谷饭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尤喜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制成合渣。其它较有特点的食物还有粑粑、腊肉、油茶、合菜、团馓等。

土家族喜欢饮酒,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咂酒,一般把薛曲和杂粮置于坛中密封,少则半年,多则二、三年,久之成酒。待客人到来时,取置堂案正中,以细竹通节为竿,

插坛底,堂中置案,两旁分放鸡、鸭、鱼、肉等,各置筷子一双,而不设坐,由主妇开坛,主人请客人上前依次轮流咂酒,后举筷而食,彼此不以为嫌,边吸边食,边唱边跳,载歌载舞。

服饰

在服饰方面,土家人尚俭朴,喜宽松。

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

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头发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缠头,喜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

男式上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地方的土家族穿着已经与汉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或偏僻山村,才能见到土家族的传统服饰。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土家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06
湘西这块大地孕育了一个美丽的民族——土家族,很多人觉得她很神秘,今天我就为大家来揭开这层面纱。同时也是承接古代之文化,符合现代之形式。

土家族历史

全国土家族人口为5704223人。

主要聚居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湖南、湖北、四川三省毗连地区。
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有南部和北部2个方言。由于和汉族人长期生活在一起,所以绝大多数人使用汉语。使用土家语的人也多通汉语。

土家族多依山傍水而居,房前屋后喜种植果木花草。每个自然村寨多为同姓同宗,一户人家居住一栋房子。房屋有吊脚楼式,也有一般平房式楼房,式样不一。土家族的服饰男女有别,妇女穿左襟大褂,滚花边,衣长而肥,袖大而短,无领,身着围腰,裤脚镶花边,脚穿尖尖花鞋,喜包白色头帕,戴银饰。男子穿领大襟衣,右衽,青年人喜欢对襟短衣,排扣很多,青布裤子,白布裤腰,裤脚短,头包白帕或花帕。土家族崇拜祖先,也信鬼神。主要节日有过年、四月八、端午、六月六、重阳等。土家族人使用汉文。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2 0 0 0 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土家族人崇拜祖先,信奉多神。

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今湘西、鄂西一带繁衍生息,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五溪蛮”。宋代以后被称为“土丁”、“土民”、“土兵”等。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长期不被承认的土家族被确定为单一民族,并且在1957年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还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江等民族自治县。土家族受汉族影响较大,农业生产发达、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教育先进。土家族人生活的地区自然风光秀丽,武陵源是世界文化遗产,张家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早在两千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定居于湘西、鄂西一带地区,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土家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道,为开发我国的湘西、鄂西山区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了2个自治州和9个自治县,土家族人民享受到了当家作主的民族平等权利。

土家族人民勤劳勇敢,富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明朝嘉庆年间,湘西土家族苗族官兵数千人被调赴东南沿海参加抗击倭寇入侵,获得王江泾大捷,被誉为“东南战功第一”。鸦片战争中,土家族爱国将领陈连升及其子陈举鹏镇守沙角炮台,英勇抗击英军入侵 ,父子壮烈殉国。1928-1935年间,土家族人民在贺龙、任弼时的领导下,为创建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牺牲和卓越贡献。
土家族文化艺术绚丽多彩。“西兰卡普”和“摆手舞”被称为土家旎人民的艺术之花。“西兰卡普”又名“土家织锦”,是土家族民间的传统工艺,以其色彩斑斓、织工精巧而闻名于世。“摆手舞”是土家族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舞姿洒脱,风格粗犷,深受群众喜爱。“打溜子”是土家族特有的民间器乐演奏,用四件打击和吹奏乐器能演奏二百多套曲牌,被誉为“土家族的交响乐”。

白虎是土家人的图腾。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廪君率领部落成员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的盐水神女,定居下来。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受人们的爱戴。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白虎的影子。古代土家族先民作战时所持的(钅享)钎、戈、剑上面,都铸镂有虎头形或镂刻有虎形花纹。如今小孩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盖“猫脚”花衾被;门顶雕白虎、门环铸虎头。其意用虎的雄见来驱恶镇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土家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社巴”节和“赶年”节。社巴节在“岁正月”举行,从农历正月初三到初七,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欢聚在摆手堂前,举行盛大的摆手舞会,祭祀祖先,祈祖先,祈祝丰年。“赶年”节俗称过“赶年”,即赶在农历正月初一的前一天过年,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场面同样隆重热烈,充满祥和欢乐。土家族群众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本民族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文化

黔东北土家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造就并形成了自己的文学艺术。文学有书有文学和口头文学之分,以口头文学最为丰富多采,有歌谣、传说故事,还有音乐舞蹈、戏剧等。

歌谣
歌谣是土家族口头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内容极为丰富,反映了历史事件、阶级斗争、生产劳动、生活习俗、男女爱情、社会礼仪等。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摆手歌、丧歌和哭嫁歌等类。山歌,结构简单朴实、多以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也有五句一首的,唱时首数不限。形式有独唱、盘唱、合唱、内容有抒情歌、叙事歌、神歌及较为古老的歌谣。这些歌谣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细腻,歌词优美动听。

薅草锣鼓:是土家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一种劳动歌谣,又称“挖土歌”、“山锣鼓”、“合音锣鼓”等。歌词由引子、请神、扬歌、送神四个部分组成,引子、请神和送神都有较固定的唱词,扬歌是歌的主要内容、多即兴而作,随编随唱。也有较为固定的内容,如历史故事、小说和民间传说。歌曲铿锵有力,朴实大方,肯有民歌鲜明开朗风格,起着协调生产劳动以及助兴取乐的作用。据传,古代人们还以歌助威,驱赶野兽。

摆手歌:“摆手”来源于祭祀土王的礼仪歌舞,“改土归流”后,逐渐演变为颂春调年歌舞。丧歌是举行丧葬仪式时为表达哀思唱的歌,其内容除了固定的唱词,如“孟宗哭竹”、“王化买父”等外,还有些是根据当时社会现实和死者生平即兴编唱,句子长短不一。哭嫁歌,在民间广泛流行,内容大都是描写姑娘出嫁时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还反映了对包办婚姻的不满。

哭嫁歌:土家人的哭嫁歌和历史上土家妇女受包办婚姻的悲惨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包办婚姻给土家姑娘带来莫大的痛苦。哭嫁歌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土家姑娘哭嫁时,要向亲人、向祖宗哭诉自己的不幸,长期相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自由抒情歌体。哭嫁歌有辞祖宗、女哭娘、娘哭女、妹哭姐、姐哭妹、哭哥嫂、哭梳头、哭穿露水衣,哭吃爷娘饭、哭百客、哭上轿等,其中不少歌词,反映现实深刻,感情强烈诚挚,语言真切自然,句式灵活,颇富有思想性歌词两句为一小段,每句七字,上下句子押韵,每句可换韵脚。

山歌:土家人喜欢唱山歌。其形式简单朴实,一般多为一句七字,四句一首。唱时首数不拘,总是触景生情,即兴而虽。或歌唱生活,或歌唱年景,或歌唱理想中的未来。可以说是歌的海洋。

仪式歌:土家人立新屋要唱“上梁歌”,钉大门在唱“开门歌”,丧场要唱“散花歌”(又叫散花文)。这些仪式歌都是歌唱吉祥、幸福的。它反映了土冢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民间传说

黔东北土家族的传说故事,内容丰富,数量也多,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历史传说,英雄人物故事,与大自然作斗争故事,神事。

历史传说中,以《还人头愿》故事流传最广,故事叙述了由“杀人祭白虎”转变为“梯玛”在额头上划口子以血代替杀人的经过。《香火与财神》描述了土家族人民至今还供奉的求财四官司神的原因。传说严、罗、冉、唐四人逃来印江,因烧沉香木取暖,香烟飘到南天门里,感动了玉帝,玉帝赐他们四块金砖,并封其执掌民间生财致富的官职,因此在黔东北地区,特别是印江一带的土家族,家家户户的香火上都贴“酉溪显化求财有感四官神主”或“酉溪显化严罗冉唐四官神位”,以求保佑。此外,还有与历史事件有关的题材,如反映清初吴三桂反清故事的《落印潭和马脚迹》等。

还有诸多英雄人物传说故事,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在历史上不畏强暴,不怕艰辛,用智慧和力量战胜各种邪恶,反抗剥削压迫的斗争事迹。

与大自然作斗争故事,渴望获得粮食丰收的《狗尾草》;与贯黔东北土家族地区的乌江作斗争、发明了船浆、船纤的《乌江纤夫号子》;与野兽作斗争的《猴子屁股为什么无毛》、《土家小姐智斗“毛手杆”》以及与人类疾病作斗争的《乌家姊妹》和《九个仙女和九条懒龙的故事》等等。

神话有《金刀峡的来历》、《菩萨为什么飞到梵净山来》、《太子石的来历》、《九个仙女和九条懒龙的故事》等,有的反映了土家族人民要求平等,反对富人压迫穷人;有的表现了土家族人民反对封建王朝,讴歌人民的伟大力量;有的描述了土家族地区风景优美的灵山宝地。

音乐舞蹈

音乐有劳动号子、山歌、神歌。演唱时有的还须乐器伴奏,有的边唱边舞。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如锣、钹、鼓,其次是吹奏乐器,如唢呐,有的地方还吹木叶。以“打溜子”最为闻名,它由小锣、大锣、头钹、二钹、鼓五件乐器组成,有的伴以唢呐和以小锣为总指挥。“打溜子”的曲牌甚多,据不完全统计有150多种。摆手舞是其传统歌舞,称为“舍巴”,来源于古代“巴渝舞”,商末武王伐纣时,军中的巴人作战时手持坚锐的兵 器,边舞边进,勇不可挡。由此便发展成为一种摆手舞 。现在,摆手从内容上发生根本变化,涉及土家人生产 、生活的各方面。过去是正月初三至十五日举行。跳舞时一人有圆圈舞蹈,有薅秧、插秧、扯草和古代打仗、狞猎、宫衙朝拜土王等生产生活动作,舞姿矫健,粗犷豪放,富有浓郁的土家族民族风采。八宝铜铃舞则别具一格,是建国前土家族由“梯玛”主持向祖先“解钱”的一种祭祀舞蹈,分坐舞和立舞两种。举行时“梯玛”身穿八幅罗裙,头包红丝帕,腰系短刀,手持八宝铜铃,动作古朴原始。此外,还有梅山舞、跳马舞、龙灯舞、蚌壳舞等,过去在土家族中也很流行。

戏曲

戏剧有傩戏、花灯戏和木偶戏等。木偶戏传入较晚,大约在清末才传入黔东北地区。花灯戏较早,巳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傩戏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由于它是以“坛”为单位进行活动的,故又称“傩坛戏”或“傩堂戏”。按其发展,大致可分为傩祭、傩舞和傩戏三个阶段,以傩祭最为古老、原始,主要是从事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以求驱鬼除邪,消灾延寿,祈祷平安。傩舞不仅有供祭仪式,还伴之有娱乐舞蹈动作。傩戏则为较高层次,演出时有固定的场地,甚至还要搭成台子,每个戏都有场次,而且有很多唱本,如《安安送米》、《雪山放羊》、《柳毅传书》、《仁贵征东》、《扬家将》、《三国》、《封神》等。这些唱本戏目多以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为内容。据《沿河县志》记载,“跳一日者谓之‘跳神’,三日者谓之‘太保’,五日至七日者谓之‘大傩’,城乡均染此习”。傩戏的扮演者头蒙红布,身穿法衣,面戴脸壳(群众习惯称为“脸子”,即面具,其谱有:报福三郎、土地、先峰小姐、唐氏太婆、甘生、秦童、歪嘴老娘、笑和尚、开山先锋、判官、押兵仙师、关帝、周仓等二十多个),时而挥刀舞枪,时而吹牛角弄牌带。首先是“开坛”,酬神请神,举行一定的祭祀仪式。其次是“开洞”,这是整个活动的主要部分,开洞有“正戏”和“外戏”之属于较雏型的戏剧,按照剧目一场一场地登台表演。“扫坛”是演出结束时,祭祀列位神仙,然后一一送回天府神界。每个坛设有一名“掌坛师”,负责主持每次活动,一个坛少则三四人,多则十多人组成,这些人被称为“土老师”,土家语叫“梯玛”,他们既是宗教的活动者,又是扮演者,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土家族人民所尊敬。从事傩戏演出活动者也非常普遍,仅据德江县不完全统计,全县就有六十多坛,演员达三百多人。

工艺美术

黔东北土家族的工艺美术丰富多采,较突出的有纺织、印染、刺绣、剪纸、编织、雕刻、绘画等,其中,“西兰卡普”更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西兰卡普”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深色的锦线为经线,各种色彩的粗丝 、棉、毛绒线为纬线,进行手工挑织。它色彩艳丽,图案新颖,多达几百种。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然景 物、禽兽、家什器具、鲜花百草;二是几何图案,最常 见的是“卍”字图,单八勾、双八勾等等。三是文字图 案,如喜、福、寿等。整体效果古朴典雅,层次分明,惟妙惟肖,光彩夺目。 “西兰卡普”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在土家族习俗中,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 学习彩织。姑娘结婚时必须有自己织出的打花铺盖作嫁妆。因而,土家姑娘在婚前的日子里总是起早贪黑,精心制作她心爱的打花铺盖。关于打花铺盖的来历,在土家族地区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位心灵手巧,穿针走线,织了有100 种花朵图案的西兰卡 普。后来,受到了嫂子的嫉妒,诬陷她夜里出门私会, 败坏了门风,挑唆其哥,将她残害了。噩耗传出,土家族姑娘非常怀念她,把她织的彩锦,取名打花铺盖。成了土家姑娘的嫁妆。现在打花铺盖均用三块西兰卡普缀连而成。 剪纸多用于刺绣临拓、贴墙、门、窗和灯笼,或盖礼品,其花样有鲤鱼跳龙门、蝴蝶戏花、凤凰穿牡丹等等,格调古朴,神奇多姿,栩栩如生。纺织多以竹为原料,以背篓、提篮、萝蔸等最为普遍,印江的伞和思南的斗笠最负盛名。建筑艺术虽受汉文化影响,但仍保留有本民族的风格。雕刻有的以石雕见长,有的也以木雕著称,如梵净山佛寺建筑中的雕刻、绘画技艺都十分精湛。

开心的羊 2004-12-12 03:18
土家族礼节习俗

土家人热情好客,“过客不裹粮投宿,无不应者”。

昔日,贵客到来,要放铁炮以迎。铁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竖立于铁匣上,放起来震天动地。如果一时没有铁炮,也可鸣放猎枪表示欢迎。听见炮声,寨上的老人、青年、儿童,一齐出来,迎接贵宾。主人立即煨茶装烟,做油茶汤。席上, 要喝大碗酒,吃大块肉。同时,还请寨上的老人或头面人物,陪客把盏。

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泅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它是土家人待客的传统民族饮料。

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劳质朴,从开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习惯。他们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亲朋邻里,遇结婚、丧葬、建房、天灾人祸,互相关照,互相帮助。遇上结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开伙,一齐去贺喜,帮着迎亲、过礼、布置新房、做饭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听见报丧,全寨人奔来,白日帮忙张罗,夜晚跳丧守灵,直到抬丧掘墓,送葬垒坟,全当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时,上梁立柱,合寨出动,无人收取分文。农忙时节,割麦栽秧,打谷扬场,对劳弱户,大家主动相帮,主人家只供饮食。薅包谷时,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济,不要报酬,千百年来相沿成习。

上山围猎,所获猎物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分配时,先清点在场人数,然后按人数将兽肉砍成若干块,穿上棕绳,装入背篓,加以遮盖,棕绳头外露。一人端上背篓,转上数圈,在场的人各捉一棕绳,提出兽肉,无论好坏,都无意见。田边、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后,路人亦可随意摘食。这些, 都保留着原始分配的痕迹。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数民族达13个。在这里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由于各民族交错杂居,长期的经济交流、文化交往,风俗相染、语言相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创造了这里独特的文明史。

走进土家苗寨,翠竹岭下,古树丛中,可见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秘。进得吊脚楼,主人热情奉上清香爽口的油茶汤,冬暖身,夏消暑,让人倦意顿消。倘若遇上“哭嫁”、“跳丧”,尽可领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恋情、生死观。土家族的“赶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赶秋”等节日,更是场面壮观,气氛热烈,颇具古风。

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铜铃舞,苗族的芦笙、木鼓舞,弛名遐尔,久负盛名。土家刺绣,苗家腊染,堪称一绝。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对歌”“盘歌”“山歌”“薅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意真挚,优美悦耳,闻之如品甘饴,如沐春风。

姐儿想郎真想郎,
煮米忘记滤米汤,
喂猪跑去抱茅草,
喂牛又去撮猪糠,
魂魄丢在郎身上。

也有以郎开头的情歌:

郎在山上耨高梁,
姐儿在河下洗衣裳。
耨两下高梁望一下姐,
洗两下衣裳望一下郎,
棒头捶在岩板上。
第2个回答  2008-11-13
不是,而是传说
据传土家人是巴人的后裔。巴人是三峡一带最大的群居族人。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是一片汪洋大海,三峡只是大海的一个角落。巴人仅凭双手和简陋的捕鱼工具,没有能力到大海中去捕鱼,只好在三峡一带捕鱼捞虾繁衍生息。他们以洞为室,用弓箭射猎,驶圆木小船水中捕捞鱼虾,人死用水葬,族人首领死后则装进木棺用船运到齐水高的悬壁石窟举行石葬。千百年的光阴使巴人氏族逐渐壮大,已基本具备独立民族的条件。
不料好景不长。在氏族争战中共工战败,不屈的共工临死以头撞击不周山,使高耸入云的山尖将天戳了个窟窿,造成洪水破天。华夏大地变成汪洋泽国,人类死亡将近。人祖奶奶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方才止住天水狂降,使人类免遭了灭顶之灾。虽然天水止住,但屯积在地上的水还在泛滥。女娲的子孙中有个叫禹的汉子站出来号召人类团结起来治理水患,改堵为疏,将泽国的水引入了东海,人类又开始生机蓬勃地繁衍生息。
泽国水流入东海之后,四川出现大面积土地,三峡一带水降十丈有余。当那天早晨太阳出山之时,巴人起身走出洞外便大惊失色,昨天洞边的深水不知去向,拴在洞外的圆木船悬挂在陡壁,鱼虾荡然无存,赖以生存的汪洋只剩一条水流湍急的水沟。为了生存,巴人扶老携幼开始举家迁移,江北的巴人向北迁入代牛山,然后在黄河边扎营,后来渐渐融人中原。江南的巴人顺着山沟向南,走了九九八十—年,方在万山群林之中找到理想之地。一族人走到四面环山的平地上,用石犁划开土地种粮草,一族人走到并排三条山沟的地方打猎为生,还有一族人走到三面环山一片水塘的地方种桑养蚕、打鱼摸虾,又有—族人则走到两条山脉中间四块土地的地方伐木建寨。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四族人逐渐壮大起来。为了互相识别,四面环山的一族用“田”字取姓氏,三条沟一族用“王”字取姓氏,三面环山的一族用“向”字取姓氏,四块地一族则用“黄”字取姓氏。这就是土家田、王、向、黄四姓氏。
四姓族人经过几百年的辛勤耕耘劳动,家园面貌大大改观。遥远的中原人慕名而来,赶着骡马运盐巴、布匹前来与四族山寨换取药草、山货、茶叶运回中原。这些人来去匆匆,像做客一样,族人就叫他们“客家人”,客家人则称山寨族人叫“土家人”。
第3个回答  2008-11-07
不是,土家风情园里面的是另一个土王——覃后王。被朱元璋剥皮的就是他。而项大坤则是天子山上的民族英雄,也就是说他是天子山那一片的土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8-11-06
项大坤 据传说是 宋代 土家族的农民起义领袖 但是否属实,有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