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正确研究班级中的小群体心得体会 详细�0�3

如题所述

《班主任如何正确应对班级中的小“群体”》心得体会 武威十三中学 徐兆国 现代初中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强烈希望成功或获得别人的认可。但面对学习任务重、竞争压力大、时间紧张的现状,他们往往表现为承受力差,不愿受过多的管束,常常我行我素,因而极易与兴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以宣泄自我情绪。 一年来,我对如何正确应对班级中的小群体做了认真的研究,受益非浅,特有以下体会: 简单地说,所谓非正式小群体,是指班集体中同学们在交往中自发形成地较为密切地人际关系“小圈子”。在班集体建立之初,这种小群体大多数是由于空间上的近距离形成的。比如:座位相邻的同学,同一个寝室的同学,上学放学同路的同学等。由于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空间距离较近,接触较多,因而形成了较为密切的关系。此时的这些小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不稳定,会不断的分化、组合、再分化、再组合。但是,随着同学之间相互了解的逐渐加深,在第一个学期期末时,这些小群体的形成会越来越取向于成员之间相似的性格、品行,相同的兴趣、爱好。此时,维系他们之间关系的,已经不再是空间上的近距离,而是一定的同学友情,因此,这时的小群体较为稳定,其主要表现是,课余时间里,不论做作业还是玩耍,大都聚在一起。 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对同学之间友谊的建 立、发展、加深,对于帮助同学们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有着班级正式组织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使其在班集体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说,那些对班集体建设有危害性的小群体,能立即引起班主任的注意,而那些不妨害班级工作的小群体,在班主任眼中往往默默无闻,其结果可能会自生自灭。其实,只要我们认真观察那些经常聚在一起的同学就会发现,他们或者喜爱同一门学科,或者热衷于同一项体育活动,或者有同样的特长等等。对于他们的共同活动,班主任应表现出高度的热情,给予支持和鼓励,在条件成熟时,帮助他们将小群体升级为正式的班级组织。很多优秀班集体的班级运动队、文艺队、课外学习小组等,都是这样建设起来的。经过班主任给他们“正名”,小群体的活动会由原来的自发性行为转变为自觉的、规范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因此获得明确的角色地位,从而对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同学之间的友情也可能因此而得到升华。 次,要善于化解那些对班集体有害的小群体。常见的这类小群体,大多是由学习成绩较差、品行过失较多的同学组成的,其主要表现是共同违反班级纪律,如集体迟到、旷课、进网吧玩游戏、同外班的同学闹纠纷等等。化解这样的小群体时,其一是认真研究小群体中起“头领”作用的同学,通过对他的教育转化, 使其带领的小群体集体转化;二是根据他们的特点,不断地为他们设计一项又一项适合于他们的班级活动,使他们旺盛的精力常有用武;三是进行必要的行为控制,如根据其活动规律,出其不意地在其活动地时间内找其谈话、安排其完成一项任务等,以此限制其活动,时间一长,其成员之间的关系就会自动瓦解。 学生群体中无疑也存在着非正式群体。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们或三人一群,或五人一伙,甚至形影不离。虽然非正式群体在学生群体关系中不占主导地位,但是,班主任必须正视这一客观存在的群体。深入观察这一群体,我发现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绝非偶然,它是学生为满足各种心理需要而形成的。例如,在上面的案例中,我研究了班上的“小群体”,在分班前这些同学就是一个班的,有的甚至初中就是同学,而且这些同学兴趣爱好都差不多,活动都在一起,平时很要好。总体来看其成因和类型主要有: 由于某种利益的一致性而形成的利益型,如彼此需要得到对方的帮助,或共同维护某种物质利益等。 由于某种观点,兴趣,爱好,志向,价值观的一致性而形成的爱好型,如喜欢书法,绘画的人经常在一起学习,交流,切磋。 由于有相同的经历和背景而形成的情感型,如同龄,同乡,同族,同宿舍,同小组,有共同遭遇的人经常在一起,互诉衷肠,寻求心理的支持。 由于有共同的地位或处境形成的同类型,如学习成绩在班级 中所处的位次相当,家庭出身,经历相同等。 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和类型尽管五花八门,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有共同的利益、观点、兴趣、习惯、爱好、志向、价值观、经历和背景,并以此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 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行为的一致性,一旦形成不易解散。 有不负众望的核心人物,该人物有一定的威信,成员对核心人物有精神上的依赖。 有一套不成文的规矩与手段维系团体的长久存在。 有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来维持日常的活动。 对非团体成员有防范心理。 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就其作用来说,有积极型,消极型,无害型,破坏型几类。但就其性质来说,非正式群体是学生正式群体关系的补充,在集体中不占主导地位;在其目标,范围,形式上,与学生正式群体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少数非正式群体带破坏性是特例。我们不应该轻率地对非正式群体加以否定,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要认真分析,分清性质,积极引导。 现代班级管理越来越要求体现出管理的多维性,原来的单维管理模式已逐渐成为现代班级管理的阻碍。现代班级管理论认为:学生教育重在自我规范,自我规范的角度是多侧面的,其呈开放形立体结构,班级对学生的规范重在强调多点多面互动,共同作用,共同促进,最终使学生自我转化,形成班级自动化管理。 班级自动化管理的诸多实验中,吸收量化管理与民主管理之精髓的班级,小群体量化评价管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其机制为:运用量化管理的手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督导、激励的。它借鉴了目标教育的激励要求,融合了成功教育、自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内涵,要求学生充分、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在自主、自动、自律、自立的过程中发展自我意识,最终由他律走向自律,完成自我教育。 总之,好的管理能使魔鬼做天使做的事,坏的管理逼着天使做魔鬼做的事。只要我们善于引导,让这些小集体都朝积极、健康的方面发展,那不是老师和同学们都希望的结果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