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

如题所述

你好,所谓“国民性”的问题,相当程度上是个伪问题。也就是说,这些问题不能归结于某个民族的性格,而是多半要归结于时代背景,社会发展程度,制度建设,以及文化传统方面。

中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生而平等,我们既不能麻醉于吹捧自己的勤劳勇敢善良,也不能一味的贬低自己的劣根性,不如西方人素质高。当然很多人,包括鲁迅、林语堂提到的劣根性,是为了让中国人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去反省,去改变,只有认识了,反省了,才会改变。

很多已经暴露的问题,例如对遭受苦难者缺乏同情心,官本位文化,自私自利,耍小聪明,不遵守规则等,其说是民族性格的问题,不如说是社会发展程度的问题,以近代或现代文明的眼光来审视古代社会,其中自然充满了愚昧和野蛮。男女平等,关爱残疾人士,法律人性化,禁止私刑,尊重人权等等,都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也已是国人认同的基本理念。当然,这些方面我们现在也不是全无问题,但是比之一百多年前无疑有了显著进步,而不会像过去一样,对女性等弱势群体遭受的苦难视为理所当然,这说明了某些国民性问题实际上是文明发展程度的问题,是时代与时代的差异,而不是民族与民族间的差异。

举例一优点和缺点详细说明:

比如“勤劳”。当然,这似乎是个优点而不是一个“问题”。其实,中国人让人印象深刻的与其说是勤劳,不如说是胓手胝足的勤劳并没有取得相应的财富。经济学家陈志武曾写过一篇文章《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他认为,当一国的制度机制不利于市场交易时,人们的相当一部分勤劳是为了对冲制度成本。这些国家的公民不仅必须更勤奋地工作,而且只能得到更低的收入。中国人的勤劳,就是为了支付制度成本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缺点如缺乏公共精神,有很多现象——农民毁坏公路,车夫在道路中间随意卸货,百姓对国家大事忌妒冷淡,地方上考虑的都是各自的利益。这些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归结为制度问题。往小处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得不到清晰界定,自然会引发“公地悲剧”;往大处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长久的文化认为,所谓的国家大事,实际上是帝王们的私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无权利者无责任,老百姓何必操那份闲心。我承认,现在的国人仍存在缺乏公共精神的问题,但我坚持认为,这与我们的社会没有建立起责、权、利相统一的制度息息相关,而不是什么民族性格的问题。就像林语堂谈到中国人的国民性时说过的,“要中国人不象一盘散沙,根本要着,在给与宪法人权之保障。”

所以改变国民性,提高国民素质,教育是必须的,但是只提高教育就能改变么,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学校教育一般也要有10多年之久,长一点的读到博士,大概要接受20年左右的正统教育,学校的教育都是教育人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教养有良知的公民,但还是看到很多高学历的人违法乱纪,还是看到一些人在卖国求荣,……所以教育是很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教育是文化的一种,文化也必须改良,此外,古人也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是很有道理的。

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制度建设,以及文化传统方面都是影响国民性的重要原因。提高国民素质可以从这些地方着手。崛起的中国绝对不能只把目光放在GDP上,清朝1840年的GDP是英国的5倍,还是被打败了,“鸡的屁”和“房事”绝不是一个国家的主旋律。只有一个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国民素质高的中国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