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的优化我国高校专业设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从政府和学校两个主体进行归纳和总结。 1.权力划分
我国高校一直根据统一的专业目录和要求申报专业,按照统一的名称设置专业,并按统一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开设课程和教学,制约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且不利于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专业办学特色。因此,改变专业设置由教育部统一审批的制度,逐步将专业设置权下放给学校,让高校自主依法进行专业设置,提高本科专业设置的市场灵敏性和社会适应性。
专业权力下放到地方后,由于审批不严,极易造成专业设置雷同。因此,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专业设置的审批管理,严格控制各专业的审批数量。
2.政府宏观调控
在政府的调控模式上,根据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专业采取差别调控政策,如对基础学科专业采取保护政策,对应用专业采取放开政策。另外,政府的宏观调控要与高校的自我调整主动相结合,结合的方式即为政府的有限控制和高校的有限自治。
在调控内容上从规制性调控向保障性调控转变,所谓规制性调控是指政府的调控是事无巨细的,而保障性调控是指政府实施目标管理,为高等教育整体社会目标的达成提供保障。 1.专业设置的依据
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主张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要依据社会职业及其需要;以学科为本位的价值观主张专业
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在于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学术的探索与研究、学科的推进与发展,以人为本位的
价值观要求还原教育的本体价值,高校“教学自由”、“学习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自由选择专业、改变专业。
在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现状过多的偏向以学科为本位的情况下, 该适当的向社会需求本位倾斜,根据社会的需求,市场反馈的信息来重新审视和考虑高校的专业设置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专业的调整应更多地从学生本位出发,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专业设置原则
包镕从学校层面出发,提出了优化专业设置的四个原则: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性原则;突出特色、注重内涵建设的重点发展原则;与学科建设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规模兼顾效益的和谐发展原则。
高校的专业设置还应符合科学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即专业设置要符合教育规律,并结合学校实际,根据自身条件出发设置适合专业。
3.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我国高校“专才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必须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关系可概括为专业——学科——课程的生成路线,也就是说学生先选定专业,然后在专业范围内学习既定的学科,一旦专业选定了,所学的学科也就定了,很难再有改变的机会。相对于美国课程在先专业在后的模式给学生修业制度带来的灵活性和自由选择的空间,我国的这种先有专业后有课程的模式极不利于学生的自由发展。因此,建议打破以专业圈定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尝试以学科形成专业。
4.课程建设问题。
对于高校来说,课程是专业的细胞,专业教育通过课程来实现,课程是专业内涵建设的抓手。学校应充分认识课程改革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课程的整合、重组,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促进专业内涵建设。
“淡化专业,强化课程”是从根本上解决学科专业及其人才培养的周期滞后性与人才市场需要迅变性矛盾的方法与出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