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分析一下中西方友谊观的异同点和各自的历史

如题所述

  中国和欧美两个地方的文明基础不同,中国是农业和大陆文明,欧洲是海洋文明和商业文明。基于生存环境的不同会导致生产方式就不同,生产方式也就会引至人与人之间相处形式就不同,友谊价值观随之也就不同了。中国自古都是一种等级较为森严的社会制度,从根上就强调着人与人的不平等;西方是商业文明,商业就必须强调人与人的平等交换,万天开价落地还钱,后来就从商业中的平等就发展成现在的人与人的平等。如果你看过电影《国王的演讲》,就会记得乔治国王去那个医生家里面治疗口吃病,当国王取烟抽时那个医生一手就抢过国王的烟便说:“这里不许抽烟。”国王气愤地说:“我是国王.”那医生理直气壮地说:“我的地方我说了算。”国王也只好无奈地接受了。那一幕在中国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想像,在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是在欧美可就不一样。
  在中国既出现了等级那就代表着人就被分类,[门档户对]一词你或许你听过,这也就体现了中国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形式。正因为这一种不公平,使属同一等级的人的紧密依靠在一起。古中国上层公卿因利益相互合利和斗争,而下层的人就没什么利益之争,他们都是被剥削阶级,同病相怜,所以当你看到农民起义时都基本上是一个地方爆发起义就会引发连锁效应、遍地开花,所以在农村中或都在城市里低收入人群的社区中,你听到很多粗言畏语,行为粗暴的人,但是人情味特别浓厚,正可谓一方有难百方支援。但在中国的商业活动你看到的人是相对比较接近商业文明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出发点基本上是以利益为中心。欧美的商业文明中,生意是要处理好自己的事情,经营好,要考虑的就是个人本身。相以在欧美的人中,以自我为中心,在生活中处理好自已的事情是最重要的。而中国人处理每一件事情基本上都要考虑总体情况或者是对周边其他人的影响,比如说和朋友出去玩,当要买东西喝时就会问他想喝什么然后自己帮他去买,而且不用他付钱请他喝,如果他说不想喝,那中国人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都不喝,陪他不喝,别一种是自己喝,他不喝就拉倒。中国人这是一种礼貌的体现方式。而在外国人就是不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具体也可以参考[兔子跳呀跳呀]的意见,他的见解也很独到。我是在一家外资公司工作,天天面对着外国人,我不是对外国人有歧视,但在我眼中,向我们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我就把他们看作是自己人,我个认同的是文化而不是肤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08
对于朋友之间的友谊,中西方人却有着很大的理解上和态度上的差异。多数中国人很难理解西方人所谓好朋友的概念。尽管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更多的人渐渐懂得了哪些该问,哪些不该说,以尊重朋友的隐私,但是由于受到长期文化传统的浸透,双方对于保持友谊的做法上差异很大。

例如,在我们这里,一个人会很爽快的答应他的好朋友陪他去购物的邀请,即便他手头上有一些事情要做。好朋友之间会长期分享同甘共苦的感受。袒露各自的秘密。而在西方人看来,你完全可让一位朋友和你一起做某件事,但是你不要期待他会放下他在做的事,去陪你去做类似于购物那种不是很紧迫的事。即使是非常好的朋友也应该接受对方说‘不’,只要对方能够给出理由。其间的独立性是显而易见的。在西方,居住地的搬迁,工作的更换,学业的结束,婚姻的变化等等,都有可能使得深厚的友谊发生改变。这也说明他们的友谊较多地建立在互相经常性的来往上。一旦这种频繁的交往变的稀少或停止,那么他们的友谊就会凋谢并消亡。这和我们传统中所说的‘两情若到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相去甚远。中国人比较多的是希望良好的友谊能够永远保持下去,直到一生。然而,西方人在一个时间内会有很多好朋友,但是这种友谊往往同特定的条件与情况有联系。一旦情况发生改变,朋友也就发生改变。他们更多的是独立性,而非依赖性。他们不喜欢一方过多的依赖另一方。在中国,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对于他人在经济上经常性的资助,而在西方这可能更多被看作为让被资助方产生依赖性,也不符合他们对于个人品质培养的原则。而在中国,朋友间更多是需要得到具体实在的帮助。比如,找一份不错工作,请一位好的医生,职务的提升等等。西方人会因为对朋友带来哪怕是非常小的不便而向他致歉。在十分亲近的朋友间也使用很有礼貌的语言。而在我们这里,往往相反。比如,朋友不言谢。不必客套等等。

所有这些差异都有其深远的文化背景与传统影响。我们只能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了解中西方之间在观念,思维,习俗,人际交往上的差异会有助于彼此建立起更良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