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欧洲掷矛兵是个主流兵种,中国却没有是为什么?

如题所述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因为面对敌人的不同,而导致了军队编制战法的不同,进而在装备发展侧重上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的实物和壁画里都很少出现使用遮蔽全身大盾牌的士兵,而标枪的主要作用就是借助投矛本身的大重量来破甲,或者说破盾。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这种遮蔽全身大盾牌的步兵?

原因是中国古代战争,在贵族+国人组织作战的有限战争时代(周、春秋),主力突击装备是战车,在战车为核心的战斗组织里,徒卒是作为掩护和跟随攻击的角色,而不是战场的中坚力量。

反观古希腊文明系统的军队,是公民兵为主体,组成有纪律性的步兵方阵,这部分公民兵的财产状况较好,能够配备齐全的甲具和盾牌,在面对当时所能碰到的东西方势力所常用的单体弓射击时,有极好的免疫力。

比如古希腊色诺芬写的《远征记》就是记录了希腊雇佣兵在波斯内乱时穿过半个波斯帝国的种种围追堵截回乡的故事,可见当时希腊步兵的强悍。

同样,之后亚历山大统帅的马其顿方阵,则放弃了盾牌,以超长矛和随身甲胄,最重要的是他们超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来对抗射击兵种,他们的短距离突击能力,完全能够压倒一切正面的敌人,同时在方阵间隙的轻步兵(包括投石兵、弓箭手和投矛兵),则负责对抗各种远程对手,当然,无论你射几轮,当长矛方阵杀过来时,你还是挡不住,交换比还是你吃亏。

在这之后的罗马人,乃至于次一等文明的高卢人,则都配备巨大的盾牌,罗马人的重标枪甚至是特制的,会直接钉在对手的盾牌上,让你无法取下回掷,而他的重量也让对手的盾牌挥动不变,这时候就到了罗马短剑捅刺的时间了。

而当时的弓箭对于这样的盾牌防御,其实办法是非常有限的。

当然,如果战场到了更加开阔的草原、沙漠地带,罗马人的这一套就面临巨大的挑战了,克拉苏在帕提亚骑兵的围追堵截之下殒命,就是因为交战地域的广阔,罗马人这套在欧洲相对狭窄战场所向无敌的战术就不太管用了。

当然,罗马人如果后勤准备充分,步步为营推进占领城市,游牧骑兵也一样没有攻坚的能力,但是克拉苏失误了。

而中国古代,比如秦军,就是征召兵组成的非职业军队,往往缺少装甲。他们采取的是大纵深的步兵方阵,这个技术序列,始自春秋的晋国魏氏,发明了对山戎的纯徒卒战法,后来吴国的孙武又将之发扬光大,到了战国时代,各国的主力兵种已经都是步兵。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按照秦始皇兵马俑坑的阵列来看,秦军的战阵仍然有车兵作为先导突击,而其步兵阵列的纵深也过深,人数过多,与西方的战阵比较,仍处于亚述人的水平,而且披甲不高,仍是轻步兵为主。

轻步兵的作战方阵,不会过于密集,主战法也属于分散肉搏,对于这样的敌人,使用势大力沉的标枪,一方面是威力过剩,另一面是反应距离太短。

对于轻甲目标,弓箭的有效杀伤距离在50米-80左右,而标枪,有罗马的投矛辅助器的情况下,罗马标枪的投掷距离是33米,有效杀伤距离是15-20米。

在没有重盾装备的情况下,一波投掷完毕,对手的后排士兵几秒钟就冲到眼前了,这就面临剧烈的肉搏,反而手忙脚乱。

所以,远不如使用弓箭消耗来得经济有效。

所以,根本问题不是力量的区别,而是战法的区别,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以轻甲步兵肉搏为主,只有部分重甲精锐突阵,这部分人,用重箭近距离破甲(20米内)一样可以对付,比如清朝进关前后的八旗重箭,就可以打穿铁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