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不能自己设立一个科学奖来代替诺贝尔奖?

如题所述

赵红洲就是选择诺贝尔奖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的标志,他通过分析诺贝尔奖(如得主的国籍等),得出了一系列著名的论断,如二战前后科学中心从德国转移到了美国,并且美国科学也在走下坡路,言下之意是中国需要抓住机会,成为下一个科学中心。

这些结论在学界当然见仁见智,但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如果我们在知网等中文搜索引擎中搜索,就会发现几乎就在赵红洲发表这些论文的同时,国内学术界对诺贝尔奖的讨论突然热了起来,随后诺贝尔奖也逐步从学术界进入公共舆论场,成为学术界、政府的一项重要指标。这一指标不仅中国在用,国外也在用,例如日本学界就提出21世纪上半叶日本要培养出50位诺贝尔奖得主,即平均一年一位,截至目前来看日本基本达标。当时讨论最为热烈的问题是,中国为什么没有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得主。这方面的讨论至今仍在继续,而现在人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诺贝尔奖这个指标。随着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以及中国经济和科学实力的发展,学术界早就开始反思诺贝尔奖的重要性,乃至开始反思唯论文论。这当然不是说诺贝尔奖不重要,当大多数人都认可一个指标的时候,它自然变成了某种标准,这和企业、工业的标准是一样的,而掌握了标准即掌握了话语权。

而科学看似普适的属性掩盖了这一点,其中的关节其实看看诺贝尔文学奖就一目了然了。中国一直在呼吁国内的自己的学术期刊,尤其是中文期刊,也是出于这类考虑。所以,成立各国自己的科学奖项,政府(从话语权角度)和企业(从自身发展和科学发展角度)都是极为乐意的,中国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一场盛宴,且已经有了很多尝试,例如2016年成立的未来科学大奖。这些奖项的宣传稿里时常会看到中国版诺贝尔奖的字眼,其含义也是复杂而深刻的。不过,奖金对科学促进本身而言却不是最为重要的。科学奖项的奖金相对于社会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整体支出而言几乎是九牛一毛,很多企业一年的研发经费远远超过诺贝尔奖的奖金,而科学史家早就对科学工作者做过研究,一方面名誉和荣誉,尤其是科学发现的优先权是科学工作者最为看重的东西。

索尔维会议几乎没有奖金,今天提起索尔维会议,尤其是第五届索尔维会议,没有人不高山仰止,套用梅贻琦的话说:“大学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奖项也是一样的。如果一个奖项的评委或者评价标准本身就水平极低,评出来的奖项就会毫无说服力,即便有再多的奖金也只是资本家的自娱自乐。另一方面,科学研究同样是一项职业,研究者也和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一样有基本的生存生产需要。最近一则流行的新闻就是十万年薪重庆天眼招不到科研人才,如果要说经济的直接作用,那么提高科学工作者的福利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比一个隔段时间才评一次的奖项更为有用。

尤其重要的,现在兴起的很多奖项,为了维护其权威性,颁给的都是成名已久的大家,这不过是马太效应的又一体现,看起来对一线科技工作者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同样因为马太效应,更多的科研工作者会投入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等重磅奖项的科学领域,进一步促进该领域的发展。这就变成了一个无法言说的场景,因为大家无法保证那些冷门的领域是否更为重要,这才是黑暗森林的本质,《三体2》里的章北海就为此杀害了数位航天界的前辈。

回到科学探索奖,据说这个奖项缘起于企业家马化腾与科学家饶毅的一次饭桌对谈。在这次谈话中,饶毅谈到国家对科学人才的需求与人员经费限制的矛盾,认真地向马化腾建议,发挥民间力量的优势,来支持青年科学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0
中国的科学领域的奖项已经很多了,但诺贝尔奖的世界级别的,要想成为诺贝尔奖级别的奖项就必须做到对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第2个回答  2019-09-20
虽然说可以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还有很多的人力和物力。
第3个回答  2019-09-20
诺贝尔的成就非常之高,而且诺贝尔奖的影响深远,是一项国际大奖。
第4个回答  2019-09-20
当然不可以了因为诺贝尔奖不是一个单纯的奖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