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对永乐大帝有哪些评价

如题所述

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明史》说他“貌奇伟,美髯髯,智勇
有大略.”又说他“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似非溢美之词,他确有过
人之处。
明成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朱元璋死后,传位给
他的孙子允坟,年号建文。“时诸王以尊属雍重兵,多不法。”且欲图害燕王.建文元年(1399
年),明成祖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改年号为永乐。是
年以北平为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明成祖在位22年(1402
一1424)励精图治,采取了许多开明而有力的措施,致使国家臻于强盛。略举以下几件事例:
关心人民疾苦。明成祖对各地方官吏要求极为严格,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须深入了解民情,
随时向朝廷反映民间疾苦。如永乐十年(1412年),他命令入朝觑见的地方官吏五百余人各自
陈述当地的民情民n,},还规定“不言者罪之,言有不当者勿问’。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的地方官,对地方民情说不出道道,或知而不言者,要问罪;说得不实在或说错的可以不迫
究。之后,他更严厉地“谕户部,凡郡县有司及朝使目击民艰不言者,悉逮治。”即地方官或
中央派出视察民情的大员,如果目暗民间疾苦而不实报的,要逮捕法办。对民间发生了灾情,
及时振济,做到“水旱朝告夕振.无有雍塞”。(《明史·成祖本纪}))如永乐三年(1405年),
江苏、浙江等地遭大水灾,人民流离失所。他立即下诏对灾区减免田租凡338万石,“致使流
民复业者十二万余户。”永乐六年(1408年),京师发生地震.他下令“罢北京诸司不急务及
买办,以苏民困。”即命令北京的中央机关,励行节约,对不是当务之急的用费或到外地采购
货物等事立即停止,以减轻人民的沉重负担。永乐十四年(1416年),北京、河南、山东等地
发生饥荒,他浪p诏令减免一年租税,还发放粮食13?万石及时振济。(《明史·成祖本纪》)
破格用人。明成祖重视人才,不论其出身如何,凡真正有才能者。破格摧用。如他曾摧
用布衣(没有功名的平民)马麟等13人为布政使(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参政、参议(官
名,明代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参议,以分领各道)等重要官吏。永乐二年(1404年),吏部
上了一道奏章,参奏某些地方官吏违反“祖训”制度推荐人士的行为应予治罪。明成祖不批
准,并谕示:“果有才,授之官,否则罢之可耳。”(《明史·成祖本纪》)也是他不拘一格使
用人才的事例。
不搞封禅,不信仙术灵丹。所谓“封禅”,即古代帝王祭夭地的典礼。在泰山上筑土为坛
祭天,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梁父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功,曰禅。历代封建王朝都把封
禅作为国家大典。以示夭下太平,并藉以歌颂帝王的功业。举行这种大典,要花费很大的财
力、物力、人力。永乐十四年(1416年),礼部尚书吕震上书奏请举行封禅大典,明成祖断然
拒绝。对此,他举出两条理由,一条是;“今天下虽无事,四方多水旱疾疫,安敢自谓太平?”
一条是:“且《六经》无封禅之文,事不师古,甚无谓也.”(《明史·成祖本纪》)因此他不
搞长途跋涉,劳民伤财的封禅活动。相传古时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司马迁的《史记
·封禅书》中也说:“自古受命帝王,易尝不封禅?”而明成祖则制止这种活动,在当时的历
史背景下,不能不说是一件大胆的改革。当然,他不是不祭天地,只是缩小范围,在京师附
近祭一祭,即“祀夭地于南郊”而已。他不信什么仙术灵丹,而且深恶痛绝。据《明史》记
载,永乐十五年(1417年),有浙江某道士向他进奉金丹,说是服此丹可以长生不老。明成祖
大怒说,这是妖人,叫进丹人自已把金丹吞下去,并“毁其方书”。这两件事,比起秦始皇、
汉武帝之大搞劳民伤财的封禅活动以及迷信方士,求仙丹以延寿的荒唐行径来,明成祖的头
脑开明得多。
重视文化典籍。明成祖对文献的征编工作极为童视,对保存古文化典籍,颇有贡献。永
乐元年(1403年),他刚即位不久,就命翰林学士解绪等人纂修《永乐大典》,经过六年时间
的努力,完成了这部巨大的百..,书。该书辑入古今各类图书七八千种,包括经、史、子、集、
天文、地志、阴阳、医药、僧道、艺术等方面,约3亿7千多万字,为世界上最早的大百科
全书。比十八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
放眼世界,大开中外交通。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为正使,王景和为
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62艘,远航西洋。他们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
太仓东浏河镇)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
答腊及锡兰(今斯里南卡)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返国。以后又于1407年至1433年的20多
年间,先后7次出海远航,经过30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
当时他们乘的船,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可容100。人。这些航行比西方哥伦布、伽
马等的航行早半个世纪以上,而且船队规模与船只之大,都超过他们几倍。郑和每到一处,都
以瓷器、丝绸、铜铁器和金银等物,换取当地特产,与亚非各国加强联系,随行人员马欣著
((流涯胜览》、费信著《星搓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记述航行中的见闻,都很有价值。
明成祖的这一举措,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在经济、文化上的大交流,对中国的文明向外传
播和中国人了解西洋情况,都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比两汉时期朝廷先后派遣张赛、班超出使
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的壮举,更胜一筹。
由于明成祖采取了一系列开明有力的措施,加上他善晓军事,除解除了藩王的兵权,巩
固中央政权外,又屡次亲征漠北,杭击外来的侵略,打击蒙古贵族势力,大获胜利。曾设置
奴儿干都司,管辖今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等地,使当时的中国颇称JJI盛。
他在位期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
(《明史·成祖本纪)))
当然,明成祖不是完人,也有不足之处。《明史》对他的最后评论是:“成功骏烈,卓乎
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易可掩哉。”但从主流看,明成祖不失为历代君主中
较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参考资料:蒋相浦-《明成祖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60168.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05
  永乐为中国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袓朱棣的年号,相对于公元1403年至1424年,前后共二十二年。

  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又是个颇有争议的皇帝。他功勋卓著:他组织编修了内容浩繁规模宏大的《永乐大典》,开创了世界文化史上百科全书编纂的先河;他建造了当时世界文化史上最强大的海军,七下西洋,使海上丝绸之路达于鼎盛;他五次亲征漠北,维护祖国统一,病死征途……

  在明朝诸帝中,其丰功伟绩恐怕无人能与之匹敌,所作所为仅次于其父朱元璋,但是永乐大帝的凶杀成性、冷酷无情,特别是他残杀建文遗臣时极尽酷刑之所能,也是历史上无人能及的。

  重要事件

  ●削藩以巩固君权

  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 争。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创设内阁

  大明永乐帝虽有洪武帝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大漠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想象一下从京师到漠北运送文书的荒谬),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制就应运而生。
  内阁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明万历朝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他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

  ●信用宦官

  代表人物: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著名评论家雷达评价:历史向来是胜利者所书写,但是非功过却由不得自己来评说。永乐大帝是一个凭才智、权谋驱动历史并导演一朝的君王。天阙恩怨,惊心动魄、沉浮无定,谁来评说。明朝永乐年代,即1402—1423年,是大明王朝始皇帝朱元璋死后的第一个朝代,皇帝朱棣。朱棣想做一个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齐名的君主,想造成万国来朝的中央大国地位,他的雄心注定了他所成就的大业无不与明朝的发展息息相关:郑和七下西洋、三千名士编纂《永乐大典》、疏浚运河、五征漠北……这些都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是个有胆识、有谋略、有气魄、有才干的帝王。这部历史小说大作洋洋100万字,作家以娴熟老到的手笔生动刻画了集善良与邪恶、大奸与大雄、伟大崇高与卑鄙阴险于一身的明代大帝朱棣。小说摆脱了对史事亦步亦趋的常规思路,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历史文学化、文学历史化的创作风格。张笑天似有把文学历史化和把历史文学化的天赋。他总是能在浩瀚的中国史的海洋中,提取大量兴亡的教训、人生的智慧、生存的哲学、丰富的知识,给人以多面的滋养。在处理史与诗、史与文关系方面,张笑天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这正是他的历史小说创作长盛不衰、拥有大量读者的奥秘所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4-06
紫禁城就是他筑的。编制了《永乐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