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要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如题所述

所以,打鱼回来,就及时将它凉晒。第二天,再把它翻过来晒另一面。三天打鱼呢,就是渔民一般打鱼都走得很远,在远海中作业,来回加起来可能差不多就是三天。这就是“三天打鱼,二天晒网”的实际内容。你们答对了吗?为了查实渔民说得对不,我也上网查了查。普遍的说法是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句话,是比喻学习或做事不能持之以恒。但你若问问胶东沿海的老渔民,却能得到另外一种说法。老早以前,渔网是用棉线织成的。这种网在海水里浸泡得时间稍长,网线便会变得疏松,极易被鱼虾撞破。所以,渔民出海回来,第一件事就是要马上晾晒网。如果晾晒不及时,渔网便会很快发霉变烂。直到现在,很多上了年纪的老渔民还会哼唱一首渔谣:“出海船儿紧撒网,归来鱼虾堆满舱。上岸总有千件事,头件先是晒渔网。二件回家看婆娘……”由此可见这晒渔网的重要了。 为了多出海、多打鱼,渔民们想了很多办法改革网具,但都不是很奏效。后来,有人想到了鲜猪血。将渔网放进猪血中浸泡,浸透后再捞出晒干。这种用猪血浸过的渔网比以前耐用了,而且捕的鱼也多。后来渔民们才总结出经验来。原来有很多鱼种都喜欢这血腥味。但是,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渔网,仍不能满足渔民不间断出海作业的需求。直到上世纪中叶,尼龙线代替了棉纺线,不仅结实,而且抗拉抗拽,不怕在水里长时间的浸泡,这个问题才算得以解决。 虽然渔民们再也不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但这句俗语却流传下来。只是时至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的本来含义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