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拿鼓棒才是正确的?

手应该怎样拿爵士鼓的鼓棒?鼓头大点那个应该那只手拿起?小的又是那只手?

[鼓手教学]持鼓棒的方法

影响著手与鼓棒间的一惯性,最重要的两大观念,就是鼓棒的控制与鼓棒的挥动。在控制方面:主要是持棒的三种方式。 1.直腕式:左右手持棒一样,以大拇指、食指、中指捏在鼓棒三分之一的地方,无名 指与小拇指自然并拢轻贴在后面,不要影响棒的运动,两手手心相对,注意双手的对称与平衡,鼓棒敲击点要相对集中。定音鼓、梯形木琴等基本都用此种腕法演奏。 2.标准式:右手如直腕式,左手虎口夹住距离鼓棒棒尾端约三分之一的地方,并搁在无名指与小拇指半握后的关节上,食指与中指自然弯曲,整个手形呈半握拳状。掌心向内。以虎口拇指持棒,并以无名指与小拇指将棒托住,两鼓棒呈九十度左右。左手以翻转力量打击。此种腕法主要用于演奏小军鼓,以及爵士鼓奏法。 3.扣腕式: 持棒与直腕式大致相同,但双手要向内翻一下,使手心朝下,两鼓棒集中于敲击点上,两棒呈九十度左右的角度。玛琳巴琴、钢片琴、爵士鼓以及室内演奏小军鼓等均用此腕法。 ★不论何种方式控制鼓棒,均须灵活运用手臂、手腕及手指,尤其是手腕及手指,使双手与鼓棒成为一体,自然地运动鼓棒,轻松自如。 在挥动方面:常见的两大类型,一者是GRADSTONE STYLE,另一者是MOELLER STYLE。 1.GRADSTONE STYLE:此类挥动鼓棒方式,关键在运用自然转动中心,与鼓棒受重力的自然惯性。鼓棒由鼓面上方一、二寸位置,自然上提,运棒重心在于转动中心位置,将棒上拉。手提至约至耳际同高时,转动中心如同棒转轴,鼓棒停在此处时,好似向后抛而倾垂于后侧,运动过程是自然而轻松,利用自然之转、挥动惯性而动作;如同一杠枰之轴动。挥下时,使用鼓棒受重力影响而下击至鼓面自然击下后,反弹的惯性应用于下击后上抛的动力,完全以转动中心为整体运动的主轴。以此方式可使手臂之肌肉紧张度最小,可提升平均速度,也可应用后三指扣控鼓棒达更好的效果,此法可用在快而细的打击点之中。 2.MOELLER STYLE:此类挥动鼓棒方式关键在于手臂带动手腕,手腕传动鼓棒,将力一波波地传至棒尖;如灰皮鞭一般的感受。鼓棒由鼓面上方约一、二寸位置,手臂带动手腕,鼓棒跟随移动,手腕提至耳际高度,棒尖向前。手臂带动手腕向下打击,将力传至鼓棒。打击后将鼓棒停至一定之高度,以手腕手指控制。 ★以上两种挥动鼓棒方式各有其不同运用感受,GRADSTONE STYLE可使运棒的打击点更省力,可做出较快而细致之打点,且肌肉较不紧张。手指间的运动与鼓棒的自然运动相互配合。MOELLER STYLE将力一波一波由手臂至手腕传至鼓棒,可有效地掌控运动方向,对于大动作之移动或位置变换非常实用。手臂手腕鼓棒一体活动。 ★不论何种挥动方式或控棒方法,最终目的是要将鼓棒与双手合而为一,毫无阻碍。练习时,每个打击点由较慢的速度开始练习,体会控棒时的落差,提棒与挥下之速度先后关联,对于音量的控制与鼓钹等打击面移动变换击点有相当的效用。多练习、多感觉手与鼓棒之间配合的不同,手指、肌肉的控制与棒之间的关系,多去想,一定会有想不到的收获的!

-----------------------------------------------
http://hi.baidu.com/54xx/blog/item/fc2e920ab789521f95ca6b86.html
[鼓手教学] 鼓棒动作的『四要素』
槌法的动作,在 上一章已经有做大略的说明,分别有...~ 自然法、弹跳法、使力法、强力打击法 ~...等。无论是采用何种方式打击,在鼓棒或手的动作上来说:就只分为"下"~"上" = "低"~"高" 的两个打击位置,当然这只是个基本的鼓棒动作分析,至于低到何几?高至何处?这只是引用来做为初学者的一个参考,非是绝对论,因为各种打击乐器都有它独特的敲击方式.... 这一点我必须特别声明....也请大家要记得....。

举、击、停、弹、移....是我当初以『五个型式』所提的敲击概念,是经过多年的练习、研讨之后所提出的打击理论,但!因为在市面上它已经绝版,所以有必要藉由网站的方式再向大家做一番详细分析说明或许会有人认为在国外早就有这个观念?问题是!它就如同人在走路一样....我们早就知道如何自己走..,或许早期的鼓手前辈们都已经有了这个概念的,问题是!早期的学习环境都是以"师徒制"的独门教学,所以不会有人会愿意主动去公开属于这个人自己所学的所谓这门"技艺"吧!因为我以前是"音乐学徒....。

我个人很长的一段时间一直在研讨这个自己认为有疑点的"打击技巧",之后才正式提出这个"打击观念"
因此无论它是来至什么国度或年代?这都不要紧....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有能够确实了解的打击观念,或属于我们可以彼此沟通的语言,这是我提出的最主要原因,关于技巧性的思考也是自然的人体工学。当然这是我三十多年来不断探讨的结果,也是我最大的收获,『举、击、停、弹、移~五型运槌法』。我很高兴也非常乐意提出与大家分享这份成果,并为学鼓的朋友们做最详细的说明.......
如下:

(一)举击法(下→上) UP Stroke

鼓 棒:由下方的击点→举起至→上方的位置。
意 义:低姿势的轻击法。
预备动作:将鼓棒双手置放于小鼓的鼓面上,距离约1~2吋的高度位置(我们称为开始的位置Start Point )。
打击方式:(1)鼓棒以做低姿势轻轻的敲击。(2)之后鼓棒需要到→"上方"的打击位置。
用 意:以在上方之位置做为下一个重音打击的起始动作位置(这时所击下的点必定是个重音击点)。
名 称:举击法、击举法、空举法(休止符之举棒)。

(二)全击法(弹击法)(上→上) FULL Stroke

鼓 棒:由上方击下再回至上方位置,算是个全满的打击动作,也可以说它是"弹起"至上方的动作。
意 义:做为连续两次以上重复的重音打击动作。
动 作:藉由UP的举起动作之后向下做重音打击,之后鼓棒再回至上方原来的打击位置再一次下击。
用 意:做为连续两次以上重复~重音与重音~的"连击动作"(也就是重音的连续打击动作)。
名 称:完全击法、重(强)音连击法、弹跳连击法。

(三)下击法(上→下) DOWN Stroke

鼓 棒:由上方击下并停于低姿势高度的位置(离鼓面1~2吋之位置)。
意 义:做为"单次"的重音打击法。
动 作:藉由UP的举起动作之后向下做重音打击,鼓棒并停于离鼓面1~2吋之位置)。
用 意:以接着做为打击低姿势高度TAP的"轻音敲击"。
名 称:下击法、重音击法、使力击法、POWER强力击法。

(四)停击法(下→下) TAP Stroke

鼓 棒:由上方击下并停于低姿势高度的位置(离鼓面1~2吋之位置)。
意 义:做为"单次"的重音打击法。
动 作:藉由UP的举起动作之后向下做重音打击,鼓棒并停于离鼓面1~2吋之位置)。
用 意:以接着做为打击低姿势高度TAP的"轻音敲击"。
名 称:停击法、原地击法、轻击法。
...
(五)移动法(上下→左右) Move Stroke

任何动作都会有个形式尤其是~中国武学、气功,运、行、推、晃...等。个人非常喜爱中国武学,因此将槌法的运行动作以中式武术做为我在鼓棒技巧上的连想思考,而得到些启示,更进步了很多。移动的条件势必要具备前四项的基础练习,再经由重音移动之进阶练习,而达到自如的运行程度,或许大家会觉得我讲得太严肃了点,事实上不是,那可能是您在套鼓上的打击程度还不够成熟,或者是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更所以而无法突破.....进步。在我个人经常使用的Break Double Stroke 的下行、上行、左右横行、都是由以上例子所能产生的打击概念 (这未经历者是很难去理解的)。

Down Up Stroke
由之前所提出的打击基本概念我们将其用于 "使力挥棒法" 即为 POWER强力打击法。
如果用于传统音乐打击法,则为传统打法。在诉求打点与打音阶是完全不同的层面。
Down Up Stroke Accent →重音击奏法~鼓棒动作的基本四个原则要素。
这和之前所提的可以说是有点区别,打击、节奏的Down Up Beat,一般有所谓Down Beat、Up Beat。
就打击来说是个不同领域的感受,在我的经验里它更是鼓手们最大之特性。
Dynamic 是鼓手必须要的高级技巧,而Down Up Beat更是打击与节奏最重要之关键。这也是有些打击者在爵士鼓上无法施展的主要一个因素,因为它还涉及到手和脚部的同时运作,尤其是节奏与动感。
有很多人认为Down Up槌法只用来打Paradiddle,那差距就更大了,还有人只研究它的舒畅性如何?
无论如何?们现在必须以打击的基本四个原则做个结论:在我2000年12月17日台中的特别讲座录像带里解释得很清楚关于~弹跳、使力、装饰音、套鼓上..等,正确的打击法,将来希望大家有机会可以看。至于手腕打弯的使力打法、弹跳使力打法,都是以诉求打击点的方式,并非音乐的全面观,大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Down Up Stroke 有多种的敲击意义,Down Up Beat 是包含节奏概念,由此我们再延伸......

Rock Beat 这或许会有很多人不明白什么是Rock Beat?由Rock Beat 与 Down Up Beat 做为联想,就不难看出我所指的Down Up Beat、Down Up Stroke 的关联性,意思是说Down Up 槌法与节奏的Beat 在不是完全了解之下暂时是无法划上等号的,尤其是演奏一门!。
Stroke、Beat、Rhythm、Groove、音乐、 都会是鼓手最重要之关键所在

-------------------------------------------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54xx/blog/item/0d4bfd1950a9487adab4bda9.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