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李的名人(只需要姓名)

谢谢各位大哥哥大姐姐~~! (我主要是因为我和同学比自己姓上的名人谁多)求求个位了!!

  李氏在历史上有过很多望族,名气最大的主要有两个。
  一是秦朝发源於陇西郡的李家。他们的始主是李崇,秦朝陇西守。第四代孙子叫李仲翔,是河东太守,征西将军,后战死沙场。
  以后,这支李氏传了20多代,到隋朝,出了灭隋建唐的唐太祖李渊。陇西李氏名人辈出,仅唐朝一代就出了21位宰相。汉将李广,西凉主李暠等都是陇西李氏之后。真是人才济济。
  从汉朝到唐朝,陇西李氏共分衍出13个房支,它们是:范阳李氏,尊李崇6世孙李向(尚弟)为始祖;顿丘李氏,奉李广孙李忠为祖;渤海李氏,始祖李恬;申公房李氏,始祖李潜;丹阳李氏,始祖李伦;安邑李氏,始祖李盖;镇远将房李氏,始祖李愔;平凉李氏,始祖李系;姑藏李氏,始祖李函;敦煌李氏,始祖李茂;仆射房李氏,始祖李冲;绛郡李氏,始祖李成礼;武陵(后为武阳)李氏,始祖李刚。
  一是西汉时期发源於赵郡的李氏。他们的始祖是李玑,他是李崇的四弟,在秦朝任太傅的官职。他的儿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国丞相李牧。赵郡李氏在唐朝以前的声望高於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共分衍出10多个房派郡族,主要有:中山李氏,开基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颖川李氏,始祖李秉,为李牧5世孙,汉颖川郡守,遂居颖川;辽东李氏,奉李齐13世孙李宝为祖;江夏李氏,奉李秉5世孙李就为祖;汉中李氏,奉李秉6世孙李颉为祖;襄城李氏,有李膺,为李秉8世孙;常山李氏,奉李楷为祖。李楷为李膺6世孙,於晋代避赵王伦之乱,徒居常山平棘,他有5子,分居三处,形成东祖、西祖、南祖3房,通称平棘李氏;广陵李氏,为江夏李氏分支,奉李就18世孙李元哲为祖。赵郡李氏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於陇西李氏的大族。
  唐朝以后,还有一些人是朝廷赐姓而形成的李氏大家族。这些人大多为少数民族,他们在中国北方和西北发展,后不少向江南移居。这其中主要有:
  柳成李氏:有两支。一支是唐朝大将李光弼的家族发展来的,后称金陵李氏。另一支是成德节度吏李宝臣的家族。
  代北李氏:出自沙陀部族李国昌。李国昌以功授代北节度使,其子李克用为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勋建立后唐,称霸一时。
  武威李氏:唐将李抱玉,本姓安。祖先为安息国世子,入中国居洛阳,后裔避乱徙居武威,衍为大族。至抱玉时,赐姓李,徙籍京兆,其族遂为京兆李氏。

  李耳,字伯阳,世称老子,又叫老聃。春秋时期陈国人,出生在河南鹿邑县东。早年担任 东周守藏史 (相当现今的图书馆馆长)。后因为周朝发生叛乱时,大量典籍被带到楚国,而被免职。
  随后又到鲁国生活多年,与孔子来往较多。孔丘曾经适周问礼於老聃,向他学过周礼。后来不忍见周朝衰落,西出丞谷关,守关的令尹(官名)听说他很有学问,就让他写书,於是就有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经》。
  他在这部书中提出"无为而治"。 认为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应当不干涉人民的行为,不用教育,让他们自然发展。这一观点影响深远,在当今的企业管理理论中,就有人提倡 无为而治 。
  他是道教的鼻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提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仅次於儒教创史人孔丘。在封建社会中,他的思想有时取代儒学的地位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潮流,魏晋时的玄学在中国的盛行,就是明证。

  李世民,公元599年生於陕西武功。自幼熟读兵书,箭头可射穿门板。其父李渊是当时隋朝皇帝杨坚的姨甥。
  李世民少年时,皇帝杨坚大建宫殿,开掘大运河,挥霍无度。李世民18岁时劝李渊杀掉杨坚派来的监视,在太原起兵。在李世民的积极参与下,李氏父子一路过关斩将,深得民心,仅用半载时间,大兵直逼长安。
  次年三月(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立建成为太子,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唐政权在关中立稳脚后,李世民开始为统一天下而争战。他打败了盘踞在兰州、天水一带的薛举,收服太原,迫使原隋将王世充自缚投降。公元624年,统一中国的战争基本告一段落。这一年他才24岁。

  2 姓李的名人
  太子李建成害怕李世民军功显赫,危及自己的地位,想要密谋杀害他。两年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被迫让位。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力,精减行政机构,使权力进一步集中,并采取措施积极扩大外交。当国外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时至今日,仍然有些国家把华侨称为"唐人",把华人聚居的社区叫做"唐人街"。
  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的局面。"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当时昌盛情形的具体写照,其后不久,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他把百姓比喻成水,自己比喻成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治国名言流传至今。 李世民不愧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李白,字太白,唐武 (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生於西域。自幼家境富裕,他的父亲具有较高文学修养,使他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相传他少年时,有一次贪玩逃学,遇一老大娘在磨铁杵(舂米的工具)。李白觉得很奇怪,得知老大娘要把"铁杵磨成针"后,深受感动。这正是民间流传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出处。
  李白在26岁时,离开家人,开始了漫游生涯,渴望做一番大事。当时道教被奉为国教,人们隐逸学道并非是单纯的目的,消极遁世更多是出於政治动机。李白也没有能跳出世俗,他广泛结交种类人物,为自己实现政治抱负创造条件。
  李白漫游16年后,终因《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等杰出的诗歌创作,名誉海内外,被唐玄宗招进皇宫。初进京城,贺知章拜读他的《蜀道难》时,一篇诗文没读完,竟然连续赞叹四次,说李白是谪仙人(被惩罚落入人间的仙人)。
  接见之日,玄宗用七宝床赐食,亲手调羹给李白吃,并让他在翰林院供职(主要职责是为皇帝草拟文诰诏令)。玄宗爱重李白的才气,但只想把他作为御用文人,并非在政治委以重任。
  李白性格傲岸,无视权贵。据史书记载,唐玄宗召见李白时,见他神气清朗,气宇轩昂,不觉忘了身份,竟像老朋友似的让李白换鞋子。李白把脚伸出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是权倾朝野之人,从此怀恨在心。后借李白应玄宗命新赋《清平调词》中"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两句挑拨杨贵妃,说李白将她说成出身低微的汉成帝皇妃赵飞燕,来污辱、讽刺她。杨贵妃从此怀恨在心,三次阻挠玄宗任命李白官职。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离开长安,又开始了漫游生涯。李白晚年漂泊困苦,病逝於当涂县,享年62岁。
  李白的诗歌共存有一千多首,他的诗作风格奔放自然,色调瑰玮绚丽,极善从民间文学汲取营养和素材,想像丰富,意境奇妙空灵,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内容涉及广泛,并取得较高造诣。同盛唐其他诗人只擅长在某一领域的创作相比较,其文学历史地位不言而喻,有韩愈的诗为证:"李杜诗文在,光焰万丈长"。

  李光耀,1923年9月16日生於新加坡。从他的曾祖父起,其家族在新加坡已住了一百多年。 他的曾祖父是中国粤东大埔县党溪乡人,漂洋过海,到新加坡谋生。小时候,他的祖父把他送进英文学校就读。
  学生时代,李光耀荣获一份莱佛士学院的奖学金。在莱佛士学院读了两年。后来留学英国剑桥时,李光耀获得法科的双料第一名,年终考试时,名列荣誉榜榜首赢得特优奖。
  1950年大学毕业后,李光耀从伦敦回到新加坡。最初几年,他为许多职工会的担当代表律师。 1954年,李光耀与同僚们成立人民行动党,并更加深入地进行反殖民斗争。1959年,在各政党联合斗争中,新加坡赢得了自治权。人民行动党在选举中获得决定性席位。年仅30岁的李光耀出面组织政府,并担任首任总理。
  在战后出现的亚洲领袖群中,李光耀的在位时间最久,后又出任新加坡资政,他现在是那一代领导国家独立的亚洲领袖中硕果仅存的一个。
  《光明日报》等报刊如此评论他:以任何标准而言,李光耀都是世界上罕见的杰出领袖,是他的雄才大略,使得马来西亚半岛这脏乱、拥挤、豪无矿产资源的港口小岛在三十年间,变成世界第二大港,亚洲金融中心和国际会议中心,人民年平均所得高达八千美元以上,是仅次於日本的亚洲第二高收入国;变成最为摩登、整洁、秩序井然、绿茵遍地的花园王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09
古代:
李大钊
李广
李商隐
李世民
李四光
李时珍
李白
李清照
李自成

现代:
李鹏

李亚鹏

李勇
李湘
李冰冰
李连杰
李小龙
。。。。。。。
第2个回答  2007-04-09
李大钊 李广 李时珍 李自成 李白 李清照
李商隐 李世民 李四光
第3个回答  2007-04-09
李先念
李自成
李大钊
第4个回答  2007-04-09
为什么大家都局限于历史的名人呢 现在的歌星影星不也算是名人么 这个可多了我就不一一说了
第5个回答  2007-04-09
你同学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