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战争能够取得迅速胜利的原因

暑假作业啊 各位谁会的帮帮啊具体点 谢谢咯

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渴求独立、富强的理想压抑太久了。

2、中共的土改又得到了农民的广泛支持。

3、从数字和史实上看,国民党急速堕落和腐败是令人不可想象的。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威望达到顶点,万万没有想到,国民党在胜利到来的时候,迅速在政治上、经济上暴露出它的独裁、官僚体制所形成的腐败,国民政府就被民众抛弃了。民众不相信它,不相信它能给中国带来幸福,不相信它能把中国引领到富强。

扩展资料

解放战争

1、第一阶段:战略防御(1946年6月-1947年6月)。

2、第二阶段:战略反攻(1947年6月-1948年9月)。

3、第三阶段: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2月),三大战役:辽沈战役(辽西会战 )、淮海战役(徐蚌会战 )和平津战役(平津会战 )。

4、第四阶段:战略追歼(1949年12月-1955年2月)。

5、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10月1日在中国大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王树增: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于获得了民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解放战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7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等。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全国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根本条件。

这个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高度成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党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敌我力量的消长,准确把握战争的进程,适时地实行战略转变。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从战略决战到战略追击,充分显示出党领导革命战争的卓越能力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无论是对战争节奏的把握上,还是对战争发展趋势的预测上;无论是在军争战略方针的提出上,还是在作战原则和方法的使用上,都显示出对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掌握和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扩展资料: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1948年,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这一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出版社-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问题解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民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5-08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1、党的正确领导

(1)全面内战爆发不久,毛泽东发表《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谈话。

这篇谈话,在内战初期敌强我弱的严峻态势下,给中国人民指出必须打倒蒋介石和能够打倒蒋介石的道理,在战略上武装了中国人民,使之树立起革命必胜的信心。

(2)党中央指出了能够打败蒋介石的正确的政治原则和军事原则,有效地指导了解放战争时期全局的政治工作和军事战争的战略战术。

2、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中共领导下的国统区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同时,蒋介石实行独裁统治,与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决裂,反而增强了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形成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孤立了国民党反动派。

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形成了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有力的地配合着解放区的斗争,美蒋反动派处于全民包围之中,被人民战争汪洋大海所吞没。

3、人民的支持

解放区于 1947年贯彻《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使新解放区有1亿农民获得土地,农村掀起了农业生产的热潮。人民群众纷纷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可靠保证。

1947年7月,解放军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接着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1949年4月,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军向全国进军途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

到1950年6月,残存在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被全部歼灭,仅有少量逃往台湾。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解放军完成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第二次国共内战胜利,统一了中国大陆。

扩展资料: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四个意识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培育和塑造政治意识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善于从政治的高度认识和指导军事问题,注重加强对全党的政治教育。二是紧紧抓住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站稳人民立场。

解放战争初期,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局面下,日益成熟的共产党人,超越单纯军事观点,从政治上看到了“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对战争的把握和指导始终服从服务于建立新中国这个政治目标。

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全党的政治教育,强调:政策与策略是我党我军的生命,不注重政策与策略的教育,不使这种教育贯彻到底,不尖锐全面彻底地反对单纯军事观点,“是极端严重的现象,应当立即加以检讨”。

正是由于共产党人对军事服从政治、战略服从政略的清醒认识,由于全党对中央政策和策略的清晰明了,我军的作战行动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军事行为,而是始终在政治目标的统帅下,把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与争取人民紧密结合起来。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根本的立场。党中央紧紧抓住广大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在各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为贫苦农民实现翻身解放,团结绝大多数农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参加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条件。

解放战争呈现出加速度胜利的态势,其原因就在于共产党人能够从政治的高度认识和指导战争问题,善于打政治仗,紧紧抓住了民心这个最大政治。

解放战争战略全局的形成,大规模的协同作战和大批解放区的产生,使得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观照战争全局越来越急迫、越来越重要。

为此,毛泽东很有针对性地指出,“没有全般的策略观点与政策观点,中国革命是永远不能胜利的”。这里所说的全般的策略观点与政策观点,就是指的大局意识

解放战争期间,照顾大局、自觉服从大局最突出的就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

1947年初,为改变战争形势,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外线作战的战略决策,要求晋冀鲁豫野战军不要后方,千里行军挺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敌人的腹地。面对这一任务,以刘伯承、邓小平为司令员、政委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面临重重困难。

首先是大兵团无后方作战,兵员粮草无法补给,其次是黄泛区千里行军,重装备武器无法遂行,最后是目的地大别山地处敌占区腹地,既面临敌人“围剿”,又要建立根据地。当刘邓首长接到党中央“陕北甚为困难”的电报后,

“当时我们二话没说,立即复电,半个月后行动,跃进到敌人后方去,直出大别山。实际上不到十天,就开始行动”。后来,刘邓大军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粉碎了敌人的围攻,“付了代价,站稳了脚”,实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所希望的“争取最好的前途”。

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刘邓大军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完成的改变整个战争态势的战略任务,他们以强烈的大局观念、大局意识勇挑重担、牺牲局部,换来了解放战争形势的根本改变。

解放战争中坚决服从大局、自觉在大局下行动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一些重大战役中阻击任务与攻城任务的分工,如同“啃骨头”与“吃肉”的差别,但是担负阻击任务的部队都能坚决服从大局,宁愿局部受损,也要照顾全局,为赢得整个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经过延安整风运动,特别是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从思想上、组织上完全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核心地位,

使得在革命进行到夺取全国胜利之时,全党能够在复杂的斗争中保持高度一致,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和组织保障。

解放战争之前,党的领导和根据地建设一直处于分散的战争环境,这种状况适应了当时的斗争需求,但也造成了党内不同程度的地方主义、分散主义和无组织无政府状态。

对此,毛泽东曾批评道:“军队干部,特别是各个独立工作区域的领导人员,由于中国革命长期分散的游击战争特点所养成的独立自主能力,绝不能发展到不服从中央领导与中央军委指挥,否则是异常危险的。”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快速发展,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加强党中央的权威更加急迫。1948年1月,毛泽东代表党中央起草了党内指示《关于建立报告制度》,规定了各中央局和分局、各野战军首长和军区首长向党中央请示汇报工作的具体要求。

3月,毛泽东又为中央起草了对报告制度的三条补充规定,进一步规范请示报告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8月,毛泽东针对党内仍然存在的无纪律状态,十分严肃地指出:“我们现在向一切兵团及军区的负责同志们提出警告,在战争第三年内,我们将要求你们严格执行及时的和完备的报告制度,将这件事作为一种绝对不允许违反的指令。”

此后,毛泽东又在短短一个月之内几次强调要求各地改进向中央做综合报告的工作,认真检讨经验主义、无纪律等错误。

这些重要论述和重大举措,较为彻底地解决了党内不同程度存在的无政府无纪律状态,巩固了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维护了毛泽东作为党中央核心的权威,使全党达到了政治上团结、思想上统一、行动上一致。

党的七大前夕,毛泽东曾全面系统论述了看齐问题,他指出:“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

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在复杂多变的战争环境中,前方将领能不能自觉向党中央看齐,特别是自觉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精神实质看齐,这是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

只有坚决地、全面地、具体地、自觉地向党中央看齐、向中央决策部署的精神实质看齐,才可能做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看齐意识突出地表现在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担当作为,紧紧围绕党中央的意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其中粟裕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

1946年6月,党中央提出了外线出击的战略方针,指示华中野战军主力到淮南地区作战,并征询战略区领导人的意见。

粟裕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在苏中作战和在淮南作战的利弊得失,多次向中央建议,坚持在苏中内线作战,党中央根据他的意见适时调整了外线出击的战略方针。

1948年春,粟裕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政治勇气,斗胆直呈,三次向中央军委提出华野第一兵团暂不渡江,集中主力在中原作战的建议,实践证明他的建议是富有远见的。

1948年9月,他首先提出发起淮海战役,尔后又提出将敌军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的重大建议,被中央采纳,并负战役的主要组织指挥之责,为淮海战役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粟裕这种主动担当作为的精神,其实质是强烈的看齐意识,是全面、具体、坚决地向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策部署的精神实质看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解放战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2-09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1、党的正确领导

(1)全面内战爆发不久,毛泽东发表《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谈话。

这篇谈话,在内战初期敌强我弱的严峻态势下,给中国人民指出必须打倒蒋介石和能够打倒蒋介石的道理,在战略上武装了中国人民,使之树立起革命必胜的信心。

(2)党中央指出了能够打败蒋介石的正确的政治原则和军事原则,有效地指导了解放战争时期全局的政治工作和军事战争的战略战术。

2、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中共领导下的国统区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同时,蒋介石实行独裁统治,与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决裂,反而增强了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形成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孤立了国民党反动派。

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形成了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有力的地配合着解放区的斗争,美蒋反动派处于全民包围之中,被人民战争汪洋大海所吞没。

3、人民的支持

解放区于 1947年贯彻《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使新解放区有1亿农民获得土地,农村掀起了农业生产的热潮。人民群众纷纷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可靠保证。

扩展资料:

解放战争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

1、防御阶段:

全面进攻:国民党凭借美帝的支持,向中原、华东、晋冀鲁豫、晋绥等解放区大举进攻。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增强了人们的信心和勇气。中共方面则实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的对策。粉碎了国民党的进攻计划。

重点进攻:全面进攻计划失败后,国民党开始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陕北的有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等战斗;山东的有孟良崮战役,国民党军整编美械74师被我军一举歼灭。人民解放军再次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2、反攻阶段:共产党向敌人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进行反攻,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华北解放军解放石家庄;东北解放军解放东北广大地区;西北解放军收复延安。反攻阶段成为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3、决战阶段:进行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解放战争决战阶段共有三大战役,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解放战争的胜利的意义:

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大陆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获得解放,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解放战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2-01

因为在党的领导下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三大战役成功取得了胜利,这是迅速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战略决战。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也是蒋介石以大城市为主的“重点防御”体系总崩溃的开始。

这一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等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实力快速缩减,节节败退。国民党方面的作战失败,不但丧失大片控制的土地,国军损失了主力近150万人,更有超过100万的部队与国民党政府官员起义。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1948年,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扩展资料: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党方面称为“动员戡乱”,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国共内战第二阶段。 

1947年7月,解放军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接着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1949年4月,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军向全国进军途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

到1950年6月,残存在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被全部歼灭,仅有少量逃往台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解放军完成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第二次国共内战胜利,统一了中国大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解放战争

百度百科-三大战役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