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古文字?

如题所述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 董 珊 这个问题所问,实际是考释古文字的基本方法,以及这种方法的可靠性。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在此试着简单解释一下。◎上面举出的“壶”、“姜”、“牧”、“器”等字,是西周铜器铭文,《说文解字》等字书对它们进行了隶定,隶定后都见于小篆。虽然它们的样子与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相差很远,但是经过这样的隶定,再将隶书转换为今天常用的楷体字,我们就可以认识大部分常见的古文字。 汉语古文字的发展,分为先秦时代的古文字阶段(包括殷墟甲骨文、两周金文以及战国竹简文字等等)和西汉以来的隶楷文字阶段。隶楷字体的文字,或被称为“今文字”。从古文字到今文字转变的历史背景,是秦统一文字,即规定以小篆、隶书取代六国文字。用今天认识的今文字去解释不认识的古文字的音、义,这个过程称为“考释古文字”。考释汉语古文字之所以成为可能,其前提条件是:古文字所记录的语言即汉语,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历代古汉语文献材料,而且今天所用的现代汉语及其汉字,与古代汉语及古文字,是一脉相承,绵延未绝。汉字是一个记音的符号系统,每个字都有形、音、义三要素。全部了解这三要素,才算得上“认识”这个字。对于甲骨文中的某一个字,我们已知其字形的写法,待知的是其结构方式,和它在上下文中的音与义。考释古文字的过程,乃是根据古字形去认识古字音与字义的过程。所以,由字形结构出发,是考释文字的基本立足点。古文字字形与今文字字形的关系非常复杂。根据像《说文解字》这样提供一整套小篆与隶楷文字对应关系的字书,把笔势弯曲的古文字通过规则转写成隶楷形态的今文字,这个过程称为“隶定”。 许多古文字,经隶定以后,就直接可以通过字书查到字音与字义,这是一种最简单、常见的情况。汉字分为独体字与合体字,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组成的,独体字也可以成为偏旁,隶定的过程,可以提供一整套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偏旁演变规则。还有不少古文字,每个偏旁都可以隶定,但这些偏旁组合起来的字,不见于字书。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分析这个字的结构方式,是表意字?还是形声字?如果是形声字,那么该字读音通常与其声旁相同或相近,这就知道了它的读音。如果是某个不见于字书的表意字,情况就比较复杂。表意字有时作为形声字的声旁出现,或者作为韵文的韵脚文字出现,都可提供其字音方面的线索。上述分析方法,主要是“偏旁分析法”。这种方法根据已经总结过的一整套字形演变规律,逐步建立从古文字到小篆再到今文字渐渐演变的清晰环节,进而达到通过字书认识其字音、字义的目的。有人戏称:古文字的演变过程很像变形虫。汉字字形的演变史,可以粗浅地理解为“积非成是”的“错字”的历史。试想:如果每个时代每个人都能谨守前代字体规范,那么至今我们所用仍是古文字系统,就不会有隶楷文字阶段了。 古人不但写“错字”,也常常写“别字”。别字就是用某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表示某个通行字,也就是“通假字”。古文字的字形和字音都是形式,这个字所表达的内容,即在其上下文中的用法,才是最重要的信息。字音是建立字形与字义(词义)的桥梁。有时,某个古文字的字形、字音都是已知条件,但根据字书、传世文献所提供的字义,在古文字材料的上下文中,却不能读通。这也是很常见的情况。这时候就要考虑,古人在此写了个“别字”。根据历史语音学中上古音演变的规则,把这个字改写成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从而使上下文义豁然贯通,这叫做“读破假借”。由字形与字音联合推求字义,是考释古文字的另一基本方法。上述两种方法,一是分析字形的历史演变,一是分析字音的历史演变,其方法很像是纠正错别字。此外,综合多种语境线索相推勘,也常常为考释古文字提供线索。有些待识字在不同文例中出现,不同文例往往从语义角度为文字考释提供不同的方向,划定不同的范围。一项正确的考释,需要读通所有文例。所以,多种文例的互相推勘,可以得出这些范围的交叉点,从而得出唯一正确的答案。当代古文字学的考释工作,既有文字学内在的方法,即结合文字形、音、义分析手段互相推求;也常常结合语言学、考古学、历史文献学等多学科的分析手段,科学化和系统化程度很高。如果缺乏专业逻辑训练而侈谈考释文字,就难免陷入错误的泥沼,难以自拔。古文字的考释,是用当代语言逻辑解释记录先秦汉语的文字系统。考释结果的完善可靠与否,检验的标准是能否读通上下文,尤其是能否读通不同语境的上下文。但是,即便是能满足已知所有文例的解释,也不能说就是百分之百正确的答案。新的资料仍在不断地出土,已知的古文字材料中还存在不少音义不明的待释文字,检验是一个历史过程。“理有固然,事无必至”,因此,学界也常常有根据新资料和新发现对前人考释结果做出修正的情况。虽然如此,一个方向正确的考释,有时或者仍非正解,但亦不会相距很远。所以说,古文字考释是一门很强调方法论的学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02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 董 珊 这个问题所问,实际是考释古文字的基本方法,以及这种方法的可靠性。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在此试着简单解释一下。◎上面举出的“壶”、“姜”、“牧”、“器”等字,是西周铜器铭文,《说文解字》等字书对它们进行了隶定,隶定后都见于小篆。虽然它们的样子与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相差很远,但是经过这样的隶定,再将隶书转换为今天常用的楷体字,我们就可以认识大部分常见的古文字。 汉语古文字的发展,分为先秦时代的古文字阶段(包括殷墟甲骨文、两周金文以及战国竹简文字等等)和西汉以来的隶楷文字阶段。隶楷字体的文字,或被称为“今文字”。从古文字到今文字转变的历史背景,是秦统一文字,即规定以小篆、隶书取代六国文字。用今天认识的今文字去解释不认识的古文字的音、义,这个过程称为“考释古文字”。考释汉语古文字之所以成为可能,其前提条件是:古文字所记录的语言即汉语,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历代古汉语文献材料,而且今天所用的现代汉语及其汉字,与古代汉语及古文字,是一脉相承,绵延未绝。汉字是一个记音的符号系统,每个字都有形、音、义三要素。全部了解这三要素,才算得上“认识”这个字。对于甲骨文中的某一个字,我们已知其字形的写法,待知的是其结构方式,和它在上下文中的音与义。考释古文字的过程,乃是根据古字形去认识古字音与字义的过程。所以,由字形结构出发,是考释文字的基本立足点。古文字字形与今文字字形的关系非常复杂。根据像《说文解字》这样提供一整套小篆与隶楷文字对应关系的字书,把笔势弯曲的古文字通过规则转写成隶楷形态的今文字,这个过程称为“隶定”。 许多古文字,经隶定以后,就直接可以通过字书查到字音与字义,这是一种最简单、常见的情况。汉字分为独体字与合体字,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组成的,独体字也可以成为偏旁,隶定的过程,可以提供一整套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偏旁演变规则。还有不少古文字,每个偏旁都可以隶定,但这些偏旁组合起来的字,不见于字书。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分析这个字的结构方式,是表意字?还是形声字?如果是形声字,那么该字读音通常与其声旁相同或相近,这就知道了它的读音。如果是某个不见于字书的表意字,情况就比较复杂。表意字有时作为形声字的声旁出现,或者作为韵文的韵脚文字出现,都可提供其字音方面的线索。上述分析方法,主要是“偏旁分析法”。这种方
第2个回答  2018-12-02
个人感觉是,要多看书,尤其是一些历史典故,这样有助于自己理解;其次是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要多查,特别点的字或词要注重记忆,在记忆时要多联系上下文内容.当然,如果是为了考试的话,记忆就更重要、更要灵活了,而且要注意一些常考的字词,即便它下次不出这样的题,记住的话也可以有助于理解全篇文章.
第3个回答  2018-12-02
可以多了解一些古典文字书籍通过学习增长见识从而对古文字深入了解!
第4个回答  2018-12-02
查字典纳多看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