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优点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优点

三省六部制的核心在三省(即相权的分割)。六部只是一个具体的行政技术细节。

“三省”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到魏晋南北朝。彼时,三省制已经初现端睨,中枢机构已经隐约地形成决策、审议和执行三个机构,分别对应中书,门下,尚书(即三省)。这种设计的目的是将中枢大权在不同部门间分割,使其相互制约,在兼够政令通畅的同时,避免权臣集大权于一身而威胁皇室。

但这一时间,“三省”并末有机地结合起来。尽管三省的长官都号称“宰相”,但在具体的权力分配和行使上,并未形成“制度”,而是“因人而异”,往往皇帝宠信哪一省,该省的职权就随之上升而压倒其它两省,反之亦然。这种现象,表明“三省”虽已初现端睨,但还不够成熟。

三省制的真正成熟是隋唐时期。彼时的三省制将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并列设置,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行使宰相职权,共议朝政。尚书省下设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左右司员外郎,分管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所谓“三省六部制”,到此时才真正“瓜熟蒂落”。六部的设立是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六部制很好的归纳了国家行政管理的特点,使各项行政事务都有一个明确的主管机构(有司)负责。这一制度是如此的好,以至于从其设立之初到清末,其基本架构都被各朝所沿用。

隋唐时,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封驳,尚书省执行,三省各有分职,各有事权,三省长官都是事实上的宰相,但需要将三省相权合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相权。相权由此一分为三,相互制约。

但唐朝的三省分权制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变化。唐初,只有三省长官才是真正的宰相,只有他们才有资格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办公。为避免三省长官专权,皇帝常常提拔一些低阶心腹官员,加街“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让他们有资格进入政事堂参与政事,削弱和分化三省长官本有的权力。政事堂也由门下省迁到中门省。这些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身份参与朝政的人物,逐渐取代了三省长官并凌驾于三省之上,反而把三省变成了下属的执行机构,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完整宰相”的体系趋于瓦解。

从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成熟和演化可以看出,相权的分权实终是皇权考虑的重点。为保持帝国中枢的运转,皇帝离不开“宰相”们的协助。但出于帝位的安全考虑,皇权会本能的警惕相权的集中和壮大,因而不遗余力的抑制和分化相权。也正是在这种思路下,皇权被不断的强化再强化,明太祖彻底废除了宰相的称号,改以内阁,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从源头上看,也与其无不关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27
权责分工明确,保证专事有专门机构负责
权利相互制约,有利于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保证皇权的稳固集中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三省六部是中国官制的重大改革,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朝基本沿用。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2-27
加强了中央集权,分散了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