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改编古代的语言故事...好的追+50

帮忙改编古代的语言故事...好的追+50,我需要帮我把古代的寓言的表达的精神保留但是,用现在的事情表达出来,希望写的生动,环境啊,什么的也写出来,我是要找FLASH的创意.例,简单说守株待兔,就是在一个人走到高楼大厦下,突然掉下一个钞票,于是他就天天等,什么的...急用!!!!!!!!!

第1个回答  2007-04-01
笔者正任教高二两个理科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象的相去甚远。以前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还有的学生喜欢选取诗中的词作为自己的笔名或者是书斋的名字,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漠然,笔者心中充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更是“深恶痛绝”。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在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变小,阅读品位变低。

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有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卡通、漫画、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口袋书。我的学生是理科班,整天忙于数理化,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长篇名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阅读局限在这些“口袋书”中。这些书在学生眼中可谓图文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于隐藏,而且一个中午就能读上一本,所以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

经常性的阅读这些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周星弛的口头禅:“哇靠”“哇塞”,更有甚者能把他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爱情放在我面前……”倒背如流。前篇一律的说话方式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古诗词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

2、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第三册的《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3、死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热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造成现状的主观原因

现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1、“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

这是一种畏难心理。这些理科班的男生生性好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记忆深度不够。许多同学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背背古典诗歌是不容易。而实际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学古典诗词落伍了,不够现代”

古典诗词不是外语,而是我们民族古代的语言形式。学习古典诗词就是回望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源头,没有它,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不好好学习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我们就愧对于祖先,愧对于血管里流动的中华民族的热血。但学生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这些,他们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喜欢流行歌曲,却不知有许多歌词都是由古典诗词改编而来的。所以他们会觉得学古典诗词是“落伍”,跟不上时代。

3、“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

这些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分析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对症下药。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古典诗词的价值,教师也要从根本上领会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古典诗词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古典诗词,从语言的范例中学习语言,能丰富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一)古典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的地位

1、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大。《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六册一共安排了三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诗歌,其中第三册课本就占了二个单元,即《诗经》《离骚》汉魏晋诗歌单元和唐诗宋词单元,还有第五册的李白、杜甫诗歌单元。

2、在《语文读本》中所占的分量重。《语文读本》是与教科书各个单元配套使用的。以第三册为例,为配合课本第一单元的学习,读本选入了诗骚留韵和汉魏诗歌两个专题;为配合课本第二单元的学习,读本选入了唐宋诗词专题。这些诗词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进文学素养,丰富文化底蕴,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语文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3、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诵读篇目中所占的数量多。《课程标准》附录“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中要求会背诵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诗经》,如《氓》等;楚辞,如《离骚》等;唐宋词,如李煜《虞美人》、苏轼《念奴娇》、辛弃疾《永遇乐》等。同时,高考作为一种选拔和导向,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古诗词的重视。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王维的《过香积寺》;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浙江)——李白的《菩萨蛮》……诗歌鉴赏题加上名句默写,在整张试卷分值约占8—10分。

(二)古典诗词教学中应该学会的技巧

“温柔敦厚,诗教也。”《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永,在诵读涵永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古典诗词不应该是机械的、生硬的,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

(1)学会读背。教古典诗词应回到读读、背背、想想的传统上来。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圣先贤已指明了方法。“读书百遍”指应多读多背。古代私塾不正是采用“口而诵,心而惟”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大量儒生吗?只有反复诵读,“情读”、“美读”,才能真正体会诗词的意味、情趣和诗气。可见,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2)学会知人论世。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所以,教师需要具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这是细致的铺垫工作,为学生的自觉自主阅读做好准备。

(3)学会品诗歌。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题往往存在畏难情绪,常感到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无从下手,或不知所云,答非所问。我们理解诗歌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鉴赏古诗词,重要的是解意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反复揣摩,体味意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

(4)学会自主阅读。对古典诗词的阅读,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诗词进行个性化解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典诗词意义,产生并保持学习的热情,进而养成基本的欣赏能力,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操作中可以选择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突破口:

(一)从内容上入手

1、从文本本身入手,用思想引导思想,用热情点燃热情

文学诗词本身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散发着巨大的魅力,教师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引领学生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引发学生思考挖掘作品中的深意。只有学生感受到了“情”,才会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拿出劲头来学习。

教师要用自己的“情”去感染学生。学杜甫《登高》,教师要“哀”,让学生体会到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哀情;学柳永《雨霖铃》,教师要“愁”,让学生感受离情,感受婉约派词的特点;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要“豪放”,让学生感受词人壮志未酬的感慨,感受豪放派词的特点。教师要深入文本去体验,引导学生把作家的情感化成自己的情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奠定语文教学的关键和基础。

2、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典故、成语、民俗或者神话传说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离骚》时,可以讲讲民间“赛龙舟”和“端午吃棕”的来历。上《锦瑟》时,可以讲讲“望帝杜鹃”的典故。

3、从提供一些作家、作品、背景知识着手,扩充学生见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到苏轼时,教师可以介绍“乌台诗案”。《念奴娇赤壁怀古》上到中间的时候,学习气氛由“放”转为“收”。这种气氛不利于教学的继续进行,于是,教师决定把学生重新调动起来,问学生:“你们知道为什么苏轼会被贬官吗?”有学生答:“因为乌台诗案”。这时,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故事:“有一天,苏轼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安石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

讲到这里,教师故意停下来问:“你们说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写得对不对啊?”这时,学生眉头紧锁,一副沉思之状,看得出来已经完全被故事所吸引。于是,教师接着讲:“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象芝麻大的黄色、黑色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就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有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便问旁人:‘这是什么鸟?’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教师讲完,学生已经兴奋起来,开始议论纷纷了。教师又接着说:“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有何区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学生这才恍然大悟。看到全班的气氛活跃起来,教师又适时把思路拉回到课文中来:“那么苏轼被贬官之后又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在这堂课中,“乌台诗案”就象是一支调味剂,把学生的胃口吊了起来,学生“品尝”的兴致又来了。此外,讲到陆游时,教师可以介绍陆游和唐宛;讲到陶渊明,教师还可以介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4、好好利用手中的《语文读本》,开辟学生语文学习的美丽新天地

教师教上《诗经风静女》后,可以给学生补充《读本》上的《子衿》,看看“女等男又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不是喜欢歌曲吗,教师可以让学生听一听《在水一方》(邓丽君演唱),然后再指导学生读一读《蒹葭》;教上唐诗单元时,可不要忘记“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学完柳永的《雨霖铃》,还可以读一读他的《望海潮》,加深对柳词的理解。

(二)从课堂形式上入手

如果我们的诗词鉴赏课能象磁石一样牢牢地吸住学生的心,那么我们又何愁学生喜欢不了古典诗词呢?因此,教授同样的内容,就要比比课堂形式了。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也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些粗浅的总结,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

1、听——读——品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对古诗词拒之千里,却又对由古诗词改编的流行歌曲非常喜欢,这点引发了笔者进一步的思考。《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是宫廷乐曲;“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而“乐府”本身就是汉武帝设立的一个搜集民间歌谣的机关;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又名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些名称都说明了古典诗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音乐和文学同被称为人类的灵魂,在震撼人的心灵方面必然有着其相通之处。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音乐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比如:教李煜的《虞美人》,教师可以给学生听听那首《春花秋月何时了》;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听听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教读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教师可以采用琵琶曲作为背景音乐的课文朗读;教读《读本》上的《春江花月夜》,我们可以采用古筝曲配乐的朗读,等等。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将诗词牢牢记在心中。

“聆听”之外,我们也要让学生张嘴“读”。朗读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之中最核心的一个方面。但朗读不仅仅是“教师一声令下,大家张嘴就念”这么简单,课堂朗读也有一定的巧妙。(1)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情绪。在朗读前,教师不妨说上几句“让我们一起放声朗读吧!”“大家注意啊,把这口气提起来,气运丹田,我们再来一遍!”之类的话。(2)教师要注意分派朗读。像《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适合男生浑厚的嗓音;《声声慢》一类的婉约词,适合女生来念;《孔雀东南飞》可以指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像《秦风无衣》比较适合学生齐读,语势一章比一章强烈。朗读分派的好,有利于课堂氛围的营造,关系到学生对诗词的初步感受。(3)教师要发动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利用学生的表演欲,提倡“美读”“情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轮读、比读等方法,改变朗读形式的一成不变,让学生在朗读水平得到提高。

当然,张口,用耳,这都代替不了动脑思考。诗词的意味是要靠细细的体味出来的。在学生的心目中,品诗歌一个难点,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许多学生望而生畏,也就没有了再读下去的兴趣。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化难为简,让学生重新亲近古诗词。教师可以从几个特定的词入手,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豁然贯通。赏析杜甫《登高》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教师点出“无边”和“不尽”两词,学生已能初步感受广阔深远的意境,再点到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学生的感受就更加强烈了。教读《蜀相》,教师要提醒学生抓住一个“自”和一个“空”,“自”是枉自、空是,“空”没有结果的、白白地。理解了这两个字,凄凉寂寞的意境也就全出了。教师还要善于把握课文中学生思维的触发点。《诗经卫风氓》里有一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课堂上讲到这句时,教师就发现下面有学生在小声议论,于是临时决定让学生就这句话说说自己的看法。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讨论异常热烈,课堂气氛活跃,以至形成了一个高潮。教师也不必对学生的看法做出判断,只需点明理解这句话必须与女主人公的遭遇结合起来。品诗歌就象品一道菜,尝到了其中美味,舌头就欲罢不能了。学生品出了感觉和想法,尝到了思考的甜头,对古典诗词鉴赏也就不会再“望洋兴叹”了。

2、译——画——写

以“听——读——品”的方式让学生重新认识古典诗词,接近古典诗词,可能只在浅层次上对古诗词有了一定意义的理解,真正蕴含的文学魅力不是就这样能完全品味的。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又尝试了“译——画——写”第二层面上的教学。

第一,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尝试把一些古典诗词译成现代汉语,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译一译”的过程其实是对诗词的二度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渗透着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现了学生的语言功底,同时,学生的文字表达也得到了训练。上完《诗经卫风氓》和《诗经风静女》,笔者就布置让学生任选一首译成白话诗或者小故事,没想到学生的反应很热烈,有的同学甚至把两首都译了。下面是一位同学译的《诗经邶风静女》:有位温柔文静的女孩/说好了等我在城角楼上/躲了起来不见人影/害得我搔首挠耳全没主张/那位温柔文静的女孩/送我一根彤红的竹管/红竹管红润美丽/真让我喜爱陶醉/从野外采来的白荑/实在奇妙美丽/不是白荑奇妙美丽/那是美人送我的东西。这位学生平时语文成绩并不出众,于是我还特意在课上朗读了这首小诗,并当众表扬了这位同学。现在这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通过“译一译”,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读出了个人独特的东西,也达到了对诗词个性化解读的要求,对诗词的理解也加深了。

第二,我们在教学古典诗词时,如果以画家的技法,也就是造型艺术手法着眼去探索诗情中的画意,也许能另辟蹊径,对诗词的美认识得更真切。因此,教师可以抓住诗词的绘画美进行教学。苏轼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师完全可以请同学来画画“月下青松图”“石上清泉图”;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可以亲自画画“田园风光图”;上柳永的《雨霖铃》,教师可以问:“在词人和心上人别离的图景中,他选取了哪些景物作为背景?”,再让学生结合全词和生活经验上黑板来画一画离别的场面;教读《诗经邶风静女》,教师可以让学生画画男青年等待恋人的场景。这一步骤需要花几分钟时间,但对学生而言,学古典诗词不再仅仅是抽象的识记,而是变成形象有趣的活动,人人都可以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又一次被调动起来。

第三,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是临时组织起来的,不免散乱和零碎,而写下来的东西是经过思维整合和加工,是深思熟虑的产物。所以,在“说”的基础上,我们不妨让学生深入一步,再来“写一写”。学完《孔雀东南飞》,笔者要求学生写一些对这首诗的赏析文字。在交上来的作业中,有的学生谈起了沟通,有的学生析焦母这个人物的性格,有的学生探究焦刘爱情悲剧的根源,有的学生还把刘兰芝和《诗经卫风氓》里的女主人公作了比较,等等。可见,学生的写作热情很高涨。对这样的作业,教师除了“批”,更应重在“评”。教师可以采取在课堂上交流的形式,尽量点到每一位同学,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我们教授每一篇新课都本着学生有所收获这样一个目的,而写的方法恰好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何,又学到了什么。况且,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光靠集中训练技巧可以办到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更要重视在平时的积累,多鼓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维度向深广发展。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高中写作、口语交际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诗歌来进行教学,在课内学习之余开展以“解意象,品诗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高中第三册),并指导学生尝试古典诗词创作,作为课本内容的延伸与拓展。以上是笔者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启示和思考,见识粗陋,还望各位批评指正。
第2个回答  2007-03-31
揠苗助长
孩子还很小就让学好多好多东西 美术书法钢琴舞蹈英语文学……
最后孩子越长越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