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详情看(问题补充)

1 形容坏到了极点。( )
2形容坏人坏事不长久( )
3比喻看看不错,但没有实际用途。( )
4形容做事没有目的,乱做。( )
5形容对小事看的很重。( )
6形容心情舒畅。( )
7形容没有盼头,没有希望( )
8形容心神不定,没有着落( )
9比喻人吝啬自私,不甘奉献。( )
在知道上复制的,或者不符合题目的别答,都衮

回答的没离题吧?
1 形容坏到了极点。(炕头上生竹子 ———— 笋(损)到家了 )
2形容坏人坏事不长久( 秋后的蚂蚱——没几天蹦头了 )

3比喻看看不错,但没有实际用途。( 无根的浮萍——成不了栋梁之材 ; 绣花枕头——烂草包)

4形容做事没有目的,乱做。(断头的苍蝇---乱撞乱碰 )
5形容对小事看的很重。(丢了西瓜捡芝麻--大处不算小处算 带着秤杆买小菜——斤斤计较 )
6形容心情舒畅。(北京的萝卜——心里美 )
7形容没有盼头,没有希望(公鸡下蛋——没指望)
8形容心神不定,没有着落(土地爷逃难 --慌了神 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9比喻人吝啬自私,不甘奉献。(铁公鸡--一毛不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05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
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 。 《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 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辞海》歇后语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前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 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通常有两种。1.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2.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