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今天之内,写简要的。
多一点,100字左右,是现在的。

北京人称春节为年,过春节,又叫过年,旧历除夕就称“年三十晚上”。即使是小尽(北京人对小月的称呼),腊月只有二十九天,也照样说“三十晚上”,不说“二十九晚上”。年三十晚上就是除夕的代名词。

许的辣味。而虀酸菜是将大白菜整棵劈开,洗净,码放在坛子或者缸里,用米汤浸泡,严封数日,就可以食用了,也是冬季家居的美味之一。不过,这两款俗品,现在超市都有供应,而且不限于冬季,随时想吃这口儿,都不难买到,自己动手做的就很少了,也少了很多乐趣。 腊八之后,过年的气氛渐浓,街头先就热闹起来。东四、西单、前门、鼓楼,旧时北京的这些商业中心,集中了各式各样的商家和买卖人。大街两旁的店铺,自然是忙碌的,临时的摊贩也争奇斗艳,各逞其能。孩子们最喜欢的是花炮摊和春灯摊,买几挂鞭炮,糊几盏纸灯,花不了几个钱,却给他们带来无尽的欢乐。那时的花灯,样式极多,有一种走马灯,画面上的人物、动物、火车、轮船,都是可以活动的,手艺人当街制作,价钱也很便宜。还有制作“聚宝盆”的,是用鲜绿的柏树树枝扎成鹤、鹿、猴、狮等动物形象,以红黑相间的花籽镶目,种在小花盆里,两旁配种鬼子姜的红芽,称为“聚宝盆”。也有扎“百鸟朝凤”的,是用剪裁过的干树枝子,点缀着彩纸扎成的小朵杂花,旁边备有泥土烧制而成的各色禽鸟,供人们随意挑选,麻雀、喜鹊、鹦鹉、黄鹂之类,一个铜板两个,最精致的凤凰、孔雀或哺雏鸟窠,不过四个铜板。这种景象现在是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圣诞节前,到处都在买“圣诞树”。 腊月二十以后,专买关东糖的摊子就摆出来了。《燕京岁时记》上说:“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黄羊,近闻内廷尚用之,民间不见用也。民间祭灶惟用南糖、关东糖、糖饼及清水草豆而已。糖者所以祀神也,清水草豆所以祀神马也。”想得其实很周到,皆因腊月二十三祭灶是年关的一件大事。不过,到了我记事儿的时候,供灶王爷的地方已经挂上了毛主席像,灶王爷也只好不供了。可糖瓜儿,即关东糖却
还有的吃。现在的糖瓜儿是做成光溜溜儿的糖球儿了,以前却是长长的一根,攥在手里,咬一口,脆的,吃着很过瘾。 送走了灶王爷,过年的步伐也就加快了。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换新窗户纸,在玻璃窗上贴彩画剪纸,贴春联,悬挂门神,一样都不能少。而个人卫生也马虎不得,男人们要剃头,女人们要烫发,小孩子们也都穿上了新衣裳、新棉鞋。京俗有云:“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说的就是在年末岁尾,人们总要焕然一新,辞旧岁,迎新年啊!直到年三十的晚上,一切都准备就绪,就剩了包饺子。吃过晚饭,孩子们跑到院子里放炮仗,灯笼也亮起来了。一团团花花绿绿的灯火,被夜色衬托着,跳跃着,分外耀眼;花炮也燃放起来了,“噼、啪”作响,在年夜中闪着光。这时,家家户户剁馅儿的声音也加入进来,汇成了除夕的交响。天还没亮,已经有人在街上讨“口彩”,拜年的人也就陆续出门了。 北京人过年,是从腊月开始过。一进腊月,就算过年了。跨越来年的整个正月,直到二月初二,龙抬头,都在年里。而腊月里的头一件事,就是准备过腊八儿,家家都熬腊八儿粥。这种风俗由来已久,非北京所独有。最初是为了祭祀祖先,随着佛教的传入,又增加了新的含义。据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削发为僧,苦于修行,在饥饿困顿中,幸遇一位牧羊女的搭救,用大米粥解其饥困,才使其得以修成正果。此后,佛门为了祭颂此事,就在腊八这天举行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此风俗流传到民间,腊八粥熬得更加色美味香。至于腊八粥选用什么原料,各地或略有不同。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北京的腊八粥,所用为“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不主张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元”,认为“用则伤味”。而食用腊八粥也有讲究,《民社北平指南》指出:腊八这天,“五更即煮,先祀祖供佛,后馈戚友。送粥时佐以各种蒸食及小菜。家畜之猫犬鸡雏,亦皆饲以粥。墙壁树木有以粥抹之者”。这种风俗眼下多已失传,但亲友邻里之间相互馈赠腊八粥,我小时候还常常能够见到。

在北京,腊八这天,除了熬腊八粥,很多家庭还要泡腊八蒜和 北京人过春节 解玺璋 北京人称春节为年,过春节,又叫过年,旧历除夕就称“年三十晚上”。即使是小尽(北京人对小月的称呼),腊月只有二十九天,也照样说“三十晚上”,不说“二十九晚上”。年三十晚上就是除夕的代名词。 北京人过年,是从腊月开始过。一进腊月,就算过年了。跨越来年的整个正月,直到 二月初二,龙抬头,都在年里。而腊月里的头一件事,就是准备过腊八儿,家家都熬腊八儿粥。这种风俗由来已久,非北京所独有。最初是为了祭祀祖先,随着佛教的传入,又增加了新的含义。据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削发为僧,苦于修行,在饥饿困顿中,幸遇一位牧羊女的搭救,用大米粥解其饥困,才使其得以修成正果。此后,佛门为了祭颂此事,就在腊八这天举行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此风俗流传到民间,腊八粥熬得更加色美味香。至于腊八粥选用什么原料,各地或略有不同。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北京的腊八粥,所用为“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不主张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元”,认为“用则伤味”。而食用腊八粥也有讲究,《民社北平指南》指出:腊八这天,“五更即煮,先祀祖供佛,后馈戚友。送粥时佐以各种蒸食及小菜。家畜之猫犬鸡雏,亦皆饲以粥。墙壁树木有以粥抹之者”。这种风俗眼下多已失传,但亲友邻里之间相互馈赠腊八粥,我小时候还常常能够见到。 在北京,腊八这天,除了熬腊八粥,很多家庭还要泡腊八蒜和虀酸菜。腊八蒜又称腊八醋,即在这天以小坛小罐盛醋,剥蒜瓣浸泡其中,盖严封死,过年时取出食用,蒜是翠绿的,味道稍有点酸,食之味颇佳,醋则有了些虀酸菜。腊八蒜又称腊八醋,即在这天以小坛小罐盛醋,剥蒜瓣浸泡其中,盖严封死,过年时取出食用,蒜是翠绿的,味道稍有点酸,食之味颇佳,醋则有了些许的辣味。而虀 北京人过春节 解玺璋 北京人称春节为年,过春节,又叫过年,旧历除夕就称“年三十晚上”。即使是小尽(北京人对小月的称呼),腊月只有二十九天,也照样说“三十晚上”,不说“二十九晚上”。年三十晚上就是除夕的代名词。 北京人过年,是从腊月开始过。一进腊月,就算过年了。跨越来年的整个正月,直到 二月初二,龙抬头,都在年里。而腊月里的头一件事,就是准备过腊八儿,家家都熬腊八儿粥。这种风俗由来已久,非北京所独有。最初是为了祭祀祖先,随着佛教的传入,又增加了新的含义。据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削发为僧,苦于修行,在饥饿困顿中,幸遇一位牧羊女的搭救,用大米粥解其饥困,才使其得以修成正果。此后,佛门为了祭颂此事,就在腊八这天举行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此风俗流传到民间,腊八粥熬得更加色美味香。至于腊八粥选用什么原料,各地或略有不同。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北京的腊八粥,所用为“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不主张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元”,认为“用则伤味”。而食用腊八粥也有讲究,《民社北平指南》指出:腊八这天,“五更即煮,先祀祖供佛,后馈戚友。送粥时佐以各种蒸食及小菜。家畜之猫犬鸡雏,亦皆饲以粥。墙壁树木有以粥抹之者”。这种风俗眼下多已失传,但亲友邻里之间相互馈赠腊八粥,我小时候还常常能够见到。 在北京,腊八这天,除了熬腊八粥,很多家庭还要泡腊八蒜和虀酸菜。腊八蒜又称腊八醋,即在这天以小坛小罐盛醋,剥蒜瓣浸泡其中,盖严封死,过年时取出食用,蒜是翠绿的,味道稍有点酸,食之味颇佳,醋则有了些酸菜是将大白菜整棵劈开,洗净,码放在坛子或者缸里,用米汤浸泡,严封数日,就可以食用了,也是冬季家居的美味之一。不过,这两款俗品,现在超市都有供应,而且不限于冬季,随时想吃这口儿,都不难买到,自己动手做的就很少了,也少了很多乐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2-22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结,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北京人在屋内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大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夜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水饺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深年子时,迎来了新年,首先要放炮驱邪、焚香祭祖。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其意有二,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轻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守岁同时再搞些娱乐活动。年长的打麻将,妇女们打索胡斗纸牌。年轻的推“牌九”,小孩们则点灯笼、放鞭炮,玩“升官图”。

除夕子时接神后,全家要进行团拜。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头拜年,然后晚辈再给长辈磕头拜年,这时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小辈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起于清代。为的是体现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也有驱邪取吉之意,团拜后,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馅的接神饺子,又称五更饺子。

初一到初五北京人则要串亲走友,相互拜年,请客送礼、逛庙会、逛厂甸。初五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称之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内不犯“小人”顺顺当当。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过完春节。
第2个回答  2011-03-21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一交丰年子时,迎来了新年,首先要放炮驱邪、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起源于魏晋南北朝,自宋代中国人开始用纸裹火药制成鞭炮。京城百姓才开始有了燃放鞭炮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最早起源于晋代。守岁其意有二,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青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再搞些娱乐活动。年长的打麻将,妇女们打索胡斗纸牌。年轻的推“牌九”,小孩们则点灯笼、放鞭炮,玩“升官图”。

除夕子时接神后,全家要进行团拜,团拜最早出现在汉代为官方朝拜皇帝之礼。老北京的团拜从清代盛行。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头拜年,然后晚辈再给长辈磕头拜年,这时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小辈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起于清代。为的是体现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也有驱邪取吉之意,团拜后,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馅的接神饺子,又称五更饺子。

初一到初五北京人则要串亲走友,相互拜年,请客送礼、逛庙会、逛厂甸。到了初五北京人称“破五”,百姓“送穷”、商人“开市”(初六正式开业)。初五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称之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内不犯“小人”顺顺当当。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过完了春节。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实际上是一种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蕴含着家人团聚的温馨,辞旧迎新的轻松和期望,这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美好理想的古老传统节日,已扎根于人民心目之中,所以才能延续二千多年至今。
第3个回答  2011-03-07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结,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北京人在屋内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大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夜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水饺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深年子时,迎来了新年,首先要放炮驱邪、焚香祭祖。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其意有二,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轻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守岁同时再搞些娱乐活动。年长的打麻将,妇女们打索胡斗纸牌。年轻的推“牌九”,小孩们则点灯笼、放鞭炮,玩“升官图”。

除夕子时接神后,全家要进行团拜。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头拜年,然后晚辈再给长辈磕头拜年,这时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小辈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起于清代。为的是体现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也有驱邪取吉之意,团拜后,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馅的接神饺子,又称五更饺子。

初一到初五北京人则要串亲走友,相互拜年,请客送礼、逛庙会、逛厂甸。初五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称之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内不犯“小人”顺顺当当。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过完春节。追问

是现在

参考资料:http://www.cnii.com.cn/20080623/ca522801.htm

第4个回答  2011-03-08
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