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车间的生产管理,怎样降低漏检?

主生产:测试LCD 手机液晶显示器
流程:非流水线、个人计件
描述:前岗位生产出的产品经过我们一次电测。不良主要为 亮点、白点、黑点、盒厚不均
、PI不良、封口对比度、OPEN、断路等等。一个员工最基本每天测试7000PCS,快的10000多PCS。但是最头痛的是采取很多措施。包括夹具(测试产品的仪器)的调整和员工的压力等等,漏检率还是降不下来,老是被后段吐诉。高手给点意见谢谢。

  漏检就是有的不合格品没有被检查出来,当成了合格品,这当然使用户遭受损失。这里所指的用户是广义的,下道工序也可以认为是上道工序的用户。
  降低漏检的方法如下:  
  1、分析和确定根本的原因,从系统上完善。
  根本原因就是系统中存在的原因。它分普通原因和特殊原因。特殊原因是可归咎的,是加以消除的。消除后,系统一般只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不可能提高的;如果是普通原因,它是系统固有的人、机、料、法、环、测等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办法归咎到某一个特定的原因。针对普通原因只能提高系统的能力来满足要求。
  2、人只是系统因素之一。
  系统六方面因素中,人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它涉及到人的能力、动力、耐力、协力,归结到最后表现出来的是执行力。这些力应当能满足产品、过程、系统对人员提出的要求。出现问题也必须从系统上加以完善。譬如,某个个人的能力不够,不仅仅要提高他的能力,还必须考虑,为什么会把一个能力不够的人放到这个岗位上去的?要从招聘、培训、岗位需求和任命系统去完善;譬如,某人动力不足,要从绩效考核、激励制度等系统去考虑,是否值
  得加以完善;耐力和协力不行,从组织机构、任务分派、流程设计等系统中去完善。这样做法,把人当作系统的一个因素来考虑了。
  3、着眼预防来完善系统。
  在改进、完善系统的时候,应当着眼于预防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容忍问题发生后再去探测发现和解决它们。有三个层次的预防:提高过程质量预防产品不合格问题的发生,提高系统质量预防过程不符合问题的发生,提高管理者人员的素质来预防系统的不合格的发生。以上三个层次的预防中管理者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特别是最高管理者。因为,系统是最高管理者负责建立的,也只有管理者才能变更系统,完善系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漏检率还是降不下来说明你们到现在为止采取的措施没有效果,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找到漏检率高的主要原因。
所以说,当务之急是要找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的制定对策改善即可。
简述:
是人还是仪器导致的漏检?为什么漏检?是主要原因吗?如何改善?效果如何?
(4M1E、5W1H的运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以上请参考。追问

你说的我们都有考虑到、现在处了产品来料流到后段会反弹外(10%)的机率外,也就员工测试画面没看完。至此我们还专门请技术工和品质部抽检,700PCS抽到2PCS就返工。但还是降不下来。
原因找了很多,但条件有限。有些过程是我们无法做主改变的。

追答

增加抽检是减少不良流出的措施,但不能降低不良率;如果不良率高的根本原因确定是“无法做主改变的”原因造成的,那就想办法让能做主改变的人来进行改变;当然,还有笨办法,增加检查及抽检人员、频度(如二次、三次抽检),不过这会大幅提高成本,这不是提倡的办法。

追问

我们现在也有增加抽检人,也做过几次试验,安排两个专线人员将测试好的几批纯良品,给抽检产品的小组长在全检一遍,然后做到后段看良率情况,但是有些批次产品漏检率还是很高。这是为什么呢?

追答

朋友,你说的这些小问题,一个人如果找不出原因来,那就找个空闲时间,召集相关人员在一起从人、机、料、法、环、测试等方面讨论一下,可能原因到底是什么,必要时对这些可能原因论证一下或试验一下,大家共同想出办法来,找出真正的原因就好解决了。——从源头上解决才是解决的问题办法,增加抽检只是下策,治标不治本。到现场去吧,在网上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1-12
这是瓶颈,漏检率其实就像误差一样,只有可能尽量减少,没办法完全避免,要减少漏检率,首先降低不良,其次验证检验方法、检验环境是否有改善空间,实在没办法就增加检查次数或使用AOI设备检查,再实在不行,他妈的就让后段自己来做,让他们站着说话不腰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