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如题所述

在大力提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今天,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理应而且也必须得到更为广泛和深入的讨论,一则加深人们对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的科学理解和认识,二则有利于理顺教育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其它诸要素间的关系。《教育也是生产力》

(见《教育研究》1992年第11期)一文对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作了系统的阐述,笔者颇受启发,但对其中的某些观点却不敢苟同,这里就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之间关系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不同看法,以使讨论更加深入。

一、教育不是生产力也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

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本质上并不是通过教育作为生产力的环节来实现的。教育本身不是生产力且也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

众所周知,生产力具有三个重要的环节,即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者。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作用正是藉助于对这三个环节的改变(严格地讲,只是对“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劳动者的改变)而实现的(其作用如图所示)。通过这种影响作用,劳动者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劳动者的生产经验,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进而创造性地制造出更为先进的劳动工具,提高劳动的效率。同时,由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认识和实践的能力得以发展,从而能更大程度地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可见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应当明确有是,这种巨大的促进作用并没有使教育转化成生产力。

教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途径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使受教育者(即劳动者)掌握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而这种科学文化知识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当它为劳动者所掌握并被物化于生产过程时才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可见,教育本身并没有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生产力的只是通过教育所传递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两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刘文在论述“教育转化为生产力的运行机制”时所言的三种模式,无论哪一种都不能说明“教育转化为生产力”,其结果也只是“提高生产力水平”或“发展生产力”,归根结蒂说的都是种促进作用。事实上,教育不是生产力,也不可能是生产力,更不可能转变成为生产力的环节,再退一步说,即便是教育转化成了生产力,也不能说“教育也是生产力”,因为,两者是不同阶段的不同事物,更何况教育如,上所述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可见,作者在这个问题上并未真正搞清楚转化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二、社会生产力决定教育而不是教育决定社会生产力

刘文指出:“在教育和生产力的关系中,既要看到教育对生产力的决定、促进作用,又要看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亦即教育决定生产力,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对这个观点笔者是不能赞同的。从根本上讲应当是社会生产力决定着教育。生产力最终决定、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因而必然地决定、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这一时期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目的、内容、手段、结构等等,这是不容置疑的,人类教育之所以由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从根本上说正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教育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当然这并不否认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众所周知,17至19世纪末欧美各国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以机器替代手工生产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特别是要求变革传统教育为上层社会服务的现状而使教育同生产劳动走向进一步的、直接的结合。标志生产力水平的劳动工具的极大改进要求工人素质的相应提高,理所当然,教育便是提高工人素质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也只有在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前提下,工人才有可能有闲暇时间来接受教育。这之所以不会发生在原始社会也正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由此可见,教育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状况。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刘文将“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6页)的原因归于“资本主义是重视教育的”观点是不妥的。马克思说这段话目的并不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如何地重视教育,更没有说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社会重视教育的结果。因此,刘文的引述是不恰当的,并且引述的态度也不够严肃(引文不准确)。

事实上,我们可以考察这样的关系:教育作为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它也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而决定一定社会之经济基础的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这种关系的考察中不难发现,是生产力决定着教育而不是教育决定生产力。

当然,说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并不排斥教育的发展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并改进劳动工具、拓展劳动对象范围,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从根本上说这种教育的发展乃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和决定的。实践也表明,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只是起促进或制约作用,不可能决定生产力的发展。倘或教育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为什么不“毕其功于—役’地发殿育从而发展生产力呢?因此,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的角度,也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际的角度来看,都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的发展而不是教育决定生产力。教育对生产力起着重要但不是决定的作用,教育不是万能的,这一点必须加以明确。所以,刘文在其最后部分中将中国“贫困”和“落后”的主要原因归之于“教育贫困”与“教育落后”是违背客观规律且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不能接受的。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并不贫困。

三、生产力决定教育的途径

(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和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首。先决定了教育规模。前文已述及,是生产力的发展才使得人们接受教育成为可能。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了这个社会所能够提供的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同时还提供兴办教育所必须的经费以及物质条件,因此,办什么样规模的学校必须依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确定。一般而言,教育发展规模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

教育发展速度也须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尤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大量受过教育、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技术工人,而工人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必须工作,要工作就必须要受教育,因而普及教育、义务教育得以普遍迅速地开展。教育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更大发展。为了适应生产力的新发展,义务教育年限一再延长,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回归教育相继兴起,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也逐渐明示出采。教育之所以能够飞速发展,正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程度又决定了教育的发展速度。

(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目的和教育结构。

教育目的作为一定时期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当然也就不可能提出现今我们的教育目的。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目的必须要反映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需人才的特征和质量规格,而做出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的客观依据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我们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显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目的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也使社会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而趋于复杂化、明细化、智,能化,因此社会所需人才的类型以及各类型人才之比例也就相应地有所变动,这就需要依据社会的客观需求合理调整教育结构,以使教育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是鉴于当时的教育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必须加以改革从而确立起能够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的教育体制而做出的。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重新调整教育结构,这正是教育要由生产力所决定的表现之一。

(3)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的内容、手段和设施。

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很大程度地代表了教育内容。课程的多少、难易程度以及性质都受到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和决定-。封建社会的教育一般侧重于道德、宗教礼仪、语言文字等方面,这一点不论是中国教育还是外国教育都有相似之处,即和生产劳动相脱离。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教育内容必然要被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内容所抵制,教育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充实且趋于系统化和现代化,教育也因此而得以发展。

同时,一个社会的教育手段、设施也不能离开生产力。只有生产力获得极大的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物质条件的丰裕充足,才有可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设备和设施。显然,各种现代电教手段、教学设备等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经济非常落后的原始社会是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它必须依赖于较高的生产力水平来提供。

(4)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改革。

教育就其作为培养人的活动而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就教育的历史发展来说亦同样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必须适应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旦教育不能适应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就必须进行教育改革,诸如对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体制等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生产力每前进一步,教育必须要作相应的变化。从根本上讲,教育改革的最终动力就是教育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当资本主义社会替代封建社会时,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质的飞跃,教育民众化、普及化、提高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开展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运动等从根本上讲帮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状况所决定的,是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根本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生产力决定教育的结论。需要指出的是:当一个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的生产力时,教育须作相应之变革,当生产力的取代完成之后,社会趋于稳定,教育也具相对稳定性,从而按新的生产力的要求同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共同发挥它们之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四、对“教育作为生产力环节的特殊性”的否定

刘文在“教育作为生产力环节的特殊性”的论述中阐述了教育的“二重性”,即“教育既是生产力环节,又是上层建筑要素。作为生产力环节,是教育的经济属性;作为上层建筑要素,则是它的社会属性。”同时,又将教育的四种职能与所谓的“二重性”进行“对号入座”,这也是笔者所不能赞同的。

首先,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不是生产力的环节,这一点在前文笔者已作了论述。教育受生产力决定又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它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三个环节(严格地讲只是劳动者这一个环节)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自身并没有变成生产力且也没有转化为生产力的环节,转化为生产力的只是通过教育而传递给受教育者(劳动者)并物化于生产过程中的科学文,化知识。因此,“教育作为生产力环节”这个大前提不能成立。

其次,即使这个大前提成立,也不能将教育的职能作粗陋的划分并与所谓的“二重性”“对号入座”。照刘文的论述及我的理解,美育也应当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德育也可以表现其经济属性,因为,德育也具经济功能。如此看来,作者的论述未免因机械而无法令人满意。

再次,刘文开头就指出,“教育作为永恒的社会现象而存在”,后文又提出“教育作为生产力环节的属性即经济属性是永恒的、绝对的;而教育的社会属性则是相对的。”这是否意味着教育“作为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而存在”仅仅因其有“永恒的、绝对的”“经济属性”呢?作者说得不明确。照我对原文的理解,“教育作为永恒的社会现象而存在”,教育又是“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且教育的经济属性是“永恒的、绝对的”,则教育的社会属性自然也是永恒的、绝对的了。事实也恰恰如此,怎么又会是“相对的”呢?

五、教育应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服务

在理解了生产力同教育之间的正确关系之后,我们可以更为科学、深刻地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真正涵义,从而更为明确教育所应承担的职责。 之所以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因为经济是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也只有在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教育才能“先行”,否则,发展教育只能停留在口号上。长期以来,我们并不是不想发展教育,而是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使得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后劲不足,这根本上是由我国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尽管如此,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仍提出“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万里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也指出“只要经济搞活了,农民生活改善了,他们就会感到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就要求办教育,也很有办法”。足见党和政府是非常重视经济基础的重要作用的。因此,当教育获得自身发展的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应努力培养科技人才,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经济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并因此获得自身更大发展的更加稳固的经济基础,使教育同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教育应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迫切任务是亟待解决的。之所以要尽早尽快完成这个任务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生产关系并不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一些落后的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对落后的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做出科学的调整和改造,以使生产力得到自由迅速的发展。教育只有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服务,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才能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更为巩固的经济基础。

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教育同发展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而认为是教育决定着生产力,就会夸大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甚而影响和冲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应该说,教育是重要的但不是万能的,只有认识到是生产力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才能正确地处理好发展教育同发展经济的关系,也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之于生产力发展所应有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资料:http://www.gxjs.com.cn/kyyd/zlcx/jyll/SJS.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