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告诉我几个春秋战国时期分别代表“仁、义、礼、智、信”的故事?

请注意,我要的是故事,典型的故事。

  仁
  干 戈 化 玉 帛

  公 元 前 651 年 , 晋 国 国 君 晋 献 公 死 后 , 晋 国 起 了 内 乱 , 奚
  齐 和 卓 子 先 后 做 了 国 君 , 都 被 大 臣 们 杀 了 。 后 来 秦 穆 公 帮 助 夷
  吾 回 国 做 了 国 君 , 就 是 晋 惠 公 。 所 以 开 始 时 两 国 之 间 很 友 好 ,
  晋 国 发 生 饥 荒 , 秦 国 支 援 它 很 多 粮 食 , 帮 助 他 们 渡 过 难 关 。 可
  是 晋 惠 公 忘 恩 负 义 , 反 倒 发 兵 去 打 秦 国 , 可 打 了 个 大 败 仗 , 他
  做 了 俘 虏 。 秦 穆 公 准 备 把 晋 惠 公 带 回 国 再 处 置 。 他 的 夫 人 穆 姬
  听 说 后 非 常 难 过 悲 伤 。 不 管 怎 么 说 他 和 晋 惠 公 是 异 母 兄 妹 呀 。
  为 了 救 出 弟 弟 , 替 晋 国 求 情 , 她 决 心 以 死 来 向 秦 穆 公 请 求 。
  她 说 : “ 秦 、 晋 两 国 是 友 好 邻 邦 , 而 且 有 姻 戚 关 系 , 但 却
  不 能 用 玉 帛 相 见 , 而 是 兴 师 动 众 , 大 起 兵 戈 。 这 是 罪 孽 。 夷 吾
  忘 恩 负 义 , 丧 尽 天 良 , 如 今 成 为 阶 下 囚 , 这 虽 是 罪 有 应 得 , 可
  也 是 我 的 耻 辱 。 我 宁 愿 以 死 替 他 赎 罪 。 ” 然 后 她 带 着 自 己 的 二
  儿 一 女 一 起 登 上 一 座 高 台 , 周 围 堆 满 干 柴 , 准 备 自 焚 。
  秦 穆 公 听 到 消 息 后 , 没 有 办 法 , 只 好 把 晋 惠 公 放 回 晋 国 去
  了 。 秦 晋 两 国 重 新 和 好 。
  这 句 成 语 比 喻 把 战 争 或 争 吵 变 为 和 平 。

  大 公 无 私
  有 一 天 , 晋 平 公 问 祁 黄 羊 : “ 南 阳 缺 个 县 官 , 你 看 谁 当 合
  适 ? ” 祁 黄 羊 说 : “ 解 狐 最 合 适 。 ” 晋 平 公 很 奇 怪 : “ 解 狐 不 是
  你 的 仇 人 吗 , 你 为 什 么 要 推 荐 他 做 官 ? ” 祁 黄 羊 答 道 : “ 您 只
  问 我 谁 能 当 县 官 , 并 没 问 我 谁 是 仇 人 。 ” 于 是 解 狐 就 被 派 去 做
  了 南 阳 的 县 官 。 他 在 南 阳 做 了 一 些 好 事 , 得 到 了 百 姓 的 称 赞 。
  又 有 一 天 , 晋 平 公 问 祁 黄 羊 : “ 朝 廷 里 缺 个 法 官 , 你 看 谁
  当 合 适 ? ” 祁 黄 羊 说 : “ 祁 午 合 适 。 ” 晋 平 公 又 奇 怪 了 : “ 祁 午
  不 是 你 儿 子 吗 , 你 不 怕 别 人 说 你 为 儿 子 走 后 门 吗 ? ” 祁 黄 羊 答
  道 : “ 您 问 的 是 谁 可 以 当 法 官 , 并 没 有 问 祁 午 是 不 是 我 儿 子 。 ”
  祁 午 做 了 法 官 , 能 秉 公 执 法 , 得 到 了 人 们 的 称 赞 。
  这 两 件 事 后 来 传 了 出 去 , 知 道 的 人 都 说 : “ 祁 黄 羊 这 人 可
  真 不 错 , 无 论 是 自 己 的 仇 人 还 是 自 己 的 儿 子 , 只 要 是 有 德 有 才
  的 , 他 都 能 推 荐 。 这 才 是 真 正 的 大 公 无 私 呢 ! ”
  这 句 成 语 用 来 形 容 秉 公 办 事 , 没 有 私 心 。
  义

  大 义 灭 亲

  州 吁 是 卫 国 国 君 卫 庄 公 宠 爱 的 妃 子 所 生 的 儿 子 , 因 为 母 亲
  受 宠 , 所 以 他 依 仗 母 亲 的 权 势 , 胡 作 非 为 , 既 无 才 又 无 德 。 可
  是 却 和 卫 国 大 夫 石 碏 的 儿 子 石 厚 打 得 火 热 。 两 人 臭 味 相 投 , 游
  手 好 闲 。 石 碏 曾 为 此 狠 狠 教 训 过 儿 子 。
  后 来 , 卫 庄 公 死 了 。 卫 桓 公 继 位 。 州 吁 见 父 王 已 死 , 哥 哥
  继 位 , 心 怀 不 满 。 他 和 石 厚 密 谋 杀 死 了 卫 桓 公 , 夺 取 了 王 位 。
  一 夜 间 , 这 个 喜 好 酒 色 , 不 懂 书 理 的 庸 才 居 然 成 为 君 主 。
  事 情 传 出 以 后 , 石 碏 知 道 自 己 的 儿 子 也 参 与 了 这 次 政 变 ,
  非 常 生 气 。 但 是 他 没 露 声 色 , 他 对 儿 子 说 : “ 陈 国 的 陈 桓 公 治
  国 有 方 , 你 可 以 陪 同 州 吁 去 陈 国 访 问 一 下 。 ” 石 厚 和 州 吁 决 定
  明 天 一 早 就 去 陈 国 。
  这 时 , 石 碏 马 上 给 自 己 的 好 友 , 陈 国 的 一 位 大 臣 写 了 一 封
  信 , 告 诉 他 州 吁 和 石 厚 是 杀 害 我 们 君 主 的 凶 手 , 在 他 俩 到 达 陈
  国 后 , 请 马 上 捉 拿 惩 办 。
  第 二 天 石 碏 又 派 卫 国 的 两 个 人 赶 到 陈 国 , 就 地 杀 死 了 州 吁 。
  当 时 很 多 人 念 石 厚 是 石 碏 的 儿 子 , 想 从 轻 发 落 。 可 石 碏 说 : “ 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09
楼主,你要的故事,要说起来实在很多很多,但我想,这一个故事里就包含了你的所有要求。

一、管鲍分金

管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鲍叔牙,起初二人合伙做点买卖,因为管仲家境贫寒就出资少些,鲍叔牙出资多些。生意做的还不错,可是有人发现管仲用挣的钱先还了自已欠的一些债,这钱还没入帐就给花了,现在会计上的名词叫:坐支,而且私自花钱恐怕离贪污公款罪也不远了。更可气的是到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他一半的红利,他也就接受了。

这可把鲍叔牙手下的人气坏了,有个人对鲍叔牙说,他出资少,平时他开销又大,年底还照样和您平分效益,显然他是个十分贪财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话,我一定不会厚着脸皮接受这些钱的。鲍叔牙斥责他手下道:你们满脑子里装的都是钱,就没发现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吗?他比我更需要钱,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帮他,我情愿这样做,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

二、一起充军

后来这哥俩又一起充了军,二人更是相依为命。有一次齐国和邻国开战,双方军队展开了一场大撕杀,冲锋的时侯管仲总是躲在最后,跑得很慢,而退兵的时候,管仲却跟飞一样的奔跑。当兵的都耻笑他,说他贪生怕死,领兵的想杀一儆百拿管仲的头吓呼那些贪生怕死的士兵。

关键时刻又是鲍叔牙站了出来(此时鲍已当上了军官,不过我想也就是个连长一类的基层干部吧!)他替管仲辩护道:管仲的为人我是最了解不过了,他家有80多岁的老母亲无人照顾,他不能不忍辱含羞地活着以尽孝道。
过了两年多,管仲的老母病逝,他心中没了牵挂,这才踏下心来为齐国效命,果然是比谁都作战英勇,很快就得到了提拨重用。

三、各为其主

后来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发现管仲是个人才,便要他当了自已的谋士,也就是参谋长一类的官吧。而鲍说牙呢,也偏偏被齐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看中,拜其为军师。两个好朋友各自辅助一个公子,干的很卖力气。可是好景不长,昏庸的齐襄公总是疑心他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要篡夺他的王位。就让手下的人找机会干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这两个公子听到了风声,公子纠带着管仲就跑到了鲁国的姥姥家去了,公子小白也跟着学,他带着鲍叔牙也跑到了莒国的姥姥家避难去了。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暴虐的齐襄公被手下的将士杀死,立他的一个弟弟公孙无知为齐国君王,你听听这名子——公孙无知,肯定是个笨蛋吧!就这么一个人当了君王没几个月,就也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齐国当时是一片混乱。

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鲁国的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觉得自已继成王位的机会来了,急忙打点行装,要回国争夺王位。

四、阵前对垒

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军师及时提醒他的主子: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很近,如果他先我们一步回到齐国,我们就没戏了,我看还是我先带一队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让鲁国派大将曹沫带另一队人马护送您回国。公子纠笑答:好主意!

当管仲带人马赶到莒国和齐国的交界处,正碰上鲍叔牙带领一队莒国人马护送公子小白飞弛而来。管仲上前拦住去路,他说:你不好好在姥姥家呆着,要干啥去呀?公子小白说:我回国办丧事去啊!管仲说:您的哥哥公子纠已经回到齐国操办此事了,我看您还是返回莒国好好呆着吧!

鲍叔牙虽然和管仲平日有手足之情,但现在是各为其主啊!他瞪着眼睛喝斥管仲:我们公子回国有自已的事情,你管的着吗?再说你扯的瞎话也瞒不了我鲍叔牙吧?如果公子纠真的回到了齐国,那你干嘛带人来拦截我的主公呢?管仲谎言被揭,脸色通红,一时无言以对。

鲍叔牙不敢耽搁,命令部队火速前进,管仲见状急得要命,要是拦不住公子小白,自已还有啥脸面再见公子纠啊,于是他心一横,搭弓取箭,朝着车上的公子小白用力射去,小白大叫一声,栽倒在车上,管仲见大功告成,便带着人马飞逃而去。

没想到管仲这一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带钩上,一点没伤到人,但他知道管仲的箭法利害,要是再补上一箭他就没命了,于是他才大叫一声装死倒在车里。见管仲跑了,他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鲍叔牙见公子小白平安无事,大喜!立刻命部队抄小路向齐都全力疾弛。

五、顽抗到底

管仲自以为射死了公子小白,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向齐国进发,结果到齐、鲁边界的时侯,一个齐国的使者拦住了他们的车马,使者说:我奉齐国新君王公子小白之命,前来通知鲁国,请你们不必送公子纠回国了。

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登上了齐国君王的宝座后,称为齐桓公,后来成为春秋时期五位霸主之首,这是后话暂且不表。只说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清除后患,把他的兄弟公子纠干掉!于是他命令鲍叔牙领兵30万去攻打鲁国,那时齐国很强大,小小的鲁国为了公子纠这么个破外甥被迫应战,结果连连败北,鲁国君王见顶不住了,就派人和齐国讲和,鲍叔牙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要鲁国把公子纠杀了,二是把管仲交给齐国,不然的话绝不退兵。鲁庄公没别的法子,只好照办。把公子纠的人头和管仲一起交给了齐国。

六、举贤重德

鲍叔牙帮公子小白登上王位又帮他杀了公子纠,齐桓公感念他的忠心和所立的大功,要任命他做国相,没想到鲍叔牙死活不肯接受,他说:以前我帮君王做了些事情,那全是凭我对您的忠心而竭尽全力的,现在您要把国相这么重要的职务交给我,这绝不仅仅凭我的忠心就可以做好的,您该找个比我更有才能的人才行啊!齐桓公说:在我手下的大臣中,还没发现比你更出众的人才呢!鲍叔牙说:我举荐一个人保证能帮您成就一番霸业!齐桓公急忙问他:这个人是谁呢?鲍叔牙笑着说:此人就是我的老友——管仲,我把他从鲁国要回来,就是要他帮您的!

齐桓公一听就火了,他拍案而起!说:这小子拿箭射过我,这一箭之仇我还没报呢,你反而让我来重用他?我不把他杀了就不错了!

鲍叔牙恳切地说:管仲不顾一切地为公子纠卖命,用箭来射杀您,这不正好说明他对他的主子是一个非常讲 忠义(义) 的人吗?各为其主是起码的做人准则,他当时那样做没什么不对的,现在要治国了,若论才华,他远远超过我鲍叔牙啊!您要成就霸业,非得到管仲的辅左不成。您现在不计前嫌地重用他,他维一的出路就是死心踏地的为您卖命啊!

齐桓公是个很有肚量的人(仁)。为了齐国的利益,他还是听了鲍叔牙的劝说,断然弃忘前嫌,拜了管仲为国相。

七、成就霸业

管仲很感激好友鲍叔牙,更对齐桓公的大度和睿智所折服,决心鞠躬尽瘁、竭尽全力报效齐桓公,他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经济,重新给农民划分土地,由于他从小经商,也很重视和其它国家通商和发展手工业。他还对国家常设的军队实行严格的训练和管理,使之成为战斗力很强的一支军队。由于管仲的改革,齐国在几年内就兴盛起来,获得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地位,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智)

有趣的是,有一次齐桓公和管仲探讨下任国相的问题,齐桓公问:假如你要是死了,谁接任你的国相为好呢?管仲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二人选呢?管仲就又说了一个人的名字,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三人选呢?管仲就又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很不高兴的再次问:那么第四人选呢?管仲说:那就是鲍叔牙了!齐桓公说:我真的很奇怪,鲍叔牙对你那么好,听说以前你们一起做生意,他也老让着你,你上了公子纠的贼船,还射过我一箭,要不是鲍叔牙说情,我早就把你杀了,后来鲍叔牙又在我面前积极推荐你为国相,怎么现在请你推荐下任国相的人选时,你竟然把鲍叔牙放在第四人选的位置上呢?你对得起人家鲍叔牙吗?管仲说:我们现在是在谈论谁做下任国相最合适的问题,您并没有问谁是我最感激、最要好的朋友呀!我们的私交很好,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嘛!(这里面包含的就多了,仁义礼智信都有)

后来管仲感叹说:“我当初贫穷时,曾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自己多拿,鲍叔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啊!我曾经替鲍叔办事,结果使他处境更难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利有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之而死,我却被囚受辱,鲍叔不认为我不懂得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而是以功名没有显露于天下为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鲍叔推荐管仲以后,自己甘愿做他的下属。鲍叔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吃俸禄,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常常成为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才干,而赞美鲍叔能了解人。
第2个回答  2011-03-09
在中国古代的书香人家,往往都会在家门上写着“诗礼传家”四个字。这四个字,来源一个孔子教子学礼的故事。

有一次,孔子独自站在家中的庭院里,看见儿子孔鲤迈着小步恭敬地走了过来。孔子喊住了孔鲤,问他学过《诗经》没有?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对孔鲤说,你不学习诗,就不能说出有文采的话。(“不学诗,无以言”)。
于是,孔鲤就退回去认真地学习《诗经》。隔了一段时间,孔鲤从院子经过时又被孔子叫住了,孔子问他学习《礼记》了没有?孔鲤说还没有。孔子又教育说,不学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不学礼,无以立”)。 于是,孔鲤又开始学礼。
孔子把学诗学礼当作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也当作教育孩子的标尺。“诗礼传家”,也因此成为了孔子为后代留下的一条“祖训”。
而冠、婚、丧、祭四种基本礼仪正是以家庭为单位,把“礼”作为个人修身、家庭和谐的工具,贯穿到家庭的教育之中,从而影响到人的一生。

义的故事-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祭罢天地,复宰牛设酒,聚乡中勇士,得三百余人,就桃园中痛饮一醉。来日收拾军器,但恨无马匹可乘。正思虑间,人报有两个客人,引一伙伴当,赶一群马,投庄上来。玄德曰:“此天佑我也!”三人出庄迎接。原来二客乃中山大商:一名张世平,一名苏双,每年往北贩马,近因寇发而回。玄德请二人到庄,置酒管待,诉说欲讨贼安民之意。二客大喜,愿将良马五十匹相送;又赠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以资器用
第3个回答  2011-03-09
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