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与中国诗歌、诗词的联系,从中表现了水怎么的内涵

要篇文章,
不要文章了,要古诗和赏析,每段30字内

  “上善若水”别解

  “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其意是“美好的道德像水一样”,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咀嚼先哲的“四字”真言,别有一番滋味:水,原来具备那么多优秀品格!
  一曰守拙。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勋当得起颂词千篇、丰碑万座。可它不以为然,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此等宁静和达观,洋溢着谦谦君子之风,有品位,有内涵,有境界,在低调中彰显着高贵。
  二曰齐心。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肩并肩,手挽手,一个方向,一个步调,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什么力量能使它们分开,故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盖因其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威力无比。汇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荡今涤古;乘风便起波涛,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和谐之美,妙不可言。
  三曰坚忍。水至柔,却柔而有骨,执著的信念不懈地追求,令人肃然起敬。你看那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停歇;你看那浪击礁盘,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勇搏杀,终将礁岩撞了个百孔千疮;你看那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急不躁,千万次地“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实乃“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四曰博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无私之爱是真爱,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无私之爱是至爱,渡帆樯舟楫,饲青鲥鲢鲤,水任劳任怨;布置“荷塘月色”,构造洞庭胜景,水殚精竭虑。无私之爱是大爱,仰观天空,一滴水见太阳,却从不与春争艳;俯瞰大地,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却只见物而不见水。因为宽厚所以崇高,因为献身所以美丽,不图索取却回馈丰厚,应了那句“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的名言。
  五曰灵活。不拘泥,不呆板,不偏执,有时细腻,有时粗犷,有时妩媚,有时奔放。“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高度灵活性是水的特点。因时而变,夜结露珠,晨飘雾霭,晴蒸祥瑞,阴披霓裳,夏为雨,冬为雪,化而生气,凝而成冰。水展示万千气象。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吁浅唱;陡峭为瀑,虎啸龙吟。水因势利导,焕发勃勃生机。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故此“水无常形”。因变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水便拥有了无穷魅力。
  六曰透明。惟其晶莹剔透,才观得鱼戏浅水,月映深潭;惟其本色清廉,自然天成,才无做作,不欺瞒,去浮华,才不被假冒,无法伪造;即使蛰伏地下千尺,依然清澈真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像水一样光明磊落,玉洁冰清,心地充满阳光,阴影自然远去。
  七曰公平。水不司偏见,无论高低远近、亲疏贵贱,不管置于瓷碗还是置于金碗,均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叫做“水平”。更有甚者,器歪水不歪,物斜水不斜,叫做“高水平”。倘遇沟沟坎坎,水便奔腾咆哮,此乃“不平则鸣”。
  水的美好品质值得歌颂,更值得学习。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以水为镜,常照照世间的善恶美丑;更应以水为尺,常量得失长短,不断修炼自己的品格,使之更加完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25
水,以其原始宇宙学的精髓内涵已渗入人类文化思想的意识深层,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知,由物质的层面升华到一种精神的境搜寻中国的文化典藉,几乎所有史实文献,都蕴涵着丰富的“水文化”的内容,对“水”的描写、吟诵、歌咏,也一如那些被视为“永恒”的题材,成为世代文人笔下旷古不衰的“文学母题”。一部中国文学史,倘从“水文化”的角度去审视,说它是渗透着“水”的精髓的人类文化史卷,亦绝非是一种牵强之谈。《山海经》载"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民间口传文学所述,远古洪荒,洪水滔天的传说,于今看来虽是一种"神话的感知",但这种"原初层"的原始智力所独具的文化体认,仍可使我们感悟到"水文化"的内涵。及至《诗经》时代,无论是《周南》里的《关雎》、《汉广》,《秦风》中的《蒹葭》,还是《魏风》中的《伐檀》,《卫风》里的《河广》,其写爱情、描现实、言思乡,已明显是表现出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的文化取向,遂使“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诗句成为千古绝唱。至于其后的《庄子》、《楚辞》、汉代的乐府民歌、唐风宋韵、明清小说,也莫不在描情写意上,因水得势,借水言志,以水传情,假水取韵。卡西尔在《人论》中曾表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人不可能过着他的生活却不去时时努力地表达他的生活。这种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但它们全都证实了同样的基本倾向"。以这一论断去推论"水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水,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产生,在文化进程中演绎出丰姿多彩的面貌,而且随着历史的演替,人类文明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文化阐释的一个"对象主体",并使这一文化体系生发出一种特异的艺术光彩。追问

我要古诗这种,同上

第2个回答  2011-07-25
水文化的三种境界 ,水文化与人类的渊源:现代西方哲人卡西尔说:"人都是依赖于他的自然环境的"。在他看来,在对宇宙的最早的神话学解释中,我们总是可以发现一个原始的人类学与一个原始的宇宙学比肩而立:世界的起源问题与人的起源问题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这位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本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学者,事实上揭示了一个令人醒目的文化现象:世界与人同源。
  水,作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以它天然的联系,似乎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纵观世界文化源流,是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消长荣枯明显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地中海沿岸的自然环境显然造就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摇蓝,流淌在东方的两条大河--黄河与长江,则滋润了蕴藉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
  水,以其原始宇宙学的精髓内涵已渗入人类文化思想的意识深层,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知,由物质的层面升华到一种精神的境界。
水文化与中国诗歌
  搜寻中国的文化典藉,几乎所有史实文献,都蕴涵着丰富的“水文化”的内容,对“水”的描写、吟诵、歌咏,也一如那些被视为“永恒”的题材,成为世代文人笔下旷古不衰的“文学母题”。一部中国文学史,倘从“水文化”的角度去审视,说它是渗透着“水”的精髓的人类文化史卷,亦绝非是一种牵强之谈。《山海经》载"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民间口传文学所述,远古洪荒,洪水滔天的传说,于今看来虽是一种"神话的感知",但这种"原初层"的原始智力所独具的文化体认,仍可使我们感悟到"水文化"的内涵。及至《诗经》时代,无论是《周南》里的《关雎》、《汉广》,《秦风》中的《蒹葭》,还是《魏风》中的《伐檀》,《卫风》里的《河广》,其写爱情、描现实、言思乡,已明显是表现出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的文化取向,遂使“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诗句成为千古绝唱。至于其后的《庄子》、《楚辞》、汉代的乐府民歌、唐风宋韵、明清小说,也莫不在描情写意上,因水得势,借水言志,以水传情,假水取韵。卡西尔在《人论》中曾表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人不可能过着他的生活却不去时时努力地表达他的生活。这种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但它们全都证实了同样的基本倾向"。以这一论断去推论"水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水,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产生,在文化进程中演绎出丰姿多彩的面貌,而且随着历史的演替,人类文明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文化阐释的一个"对象主体",并使这一文化体系生发出一种特异的艺术光彩。
水文化与中国圣贤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面对山水形胜,古代圣贤亦难免动容,一个"智"字,既反映了先哲对"水"的认知,又破译出"水"所蕴藏的无尽的文化内涵。自然界中,草木无言,山水无知,自古长江东逝,黄河奔流,其势丝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其成为视觉的范畴,无知无觉的水便会化作"文化精灵",超越千年历史时空,成为具有鲜活生命的审美载体。细读中国的经典文学,几乎无水不写,写则涉水。水作为人的对象物,浸透着古今"智者"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人类的心理、情绪、意志以及个性、气质、人格、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认同乃至意识与哲理的升华,甚而包括人生所特有的喜怒哀乐、生死歌哭,古往今来皆曾以"水"为载体而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当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表达的是生命易逝、年华不再的慨叹心理。唐李白不满现实所发出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表露的显然是如水流般的长恨情绪,而此情在南唐后主李煜的笔下又化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千古浩叹。至于以水诉相思,写怨女,描柔情,抒胸臆,思乡怀古,描绘战争之作,古今之例,不胜枚举。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告子在论及"性无善无不善"时曾巧妙地以水作比:"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荀子"劝学"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魏征"议政"则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太宗李世民有感于前贤警策,亦常与后人言"载舟覆舟"之说。
  凡此说明,"水"为"智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源泉,"智者"亦开发了"水"无穷的文化矿藏,正因为如此,"水文化"的源流才生生不息、百川汇海,在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文化中占居特殊地位并进而构成人类文明史中光辉璀璨的一页。追问

诗歌,要贴近中学生的,全篇抄不好,你这我找到过

第3个回答  2011-07-26
表现了水的蕴涵着中国的心!水,以其原始宇宙学的精髓内涵已渗入人类文化思想的意识深层,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知,由物质的层面升华到一种精神的境搜寻中国的文化典藉,几乎所有史实文献,都蕴涵着丰富的“水文化”的内容,对“水”的描写、吟诵、歌咏,也一如那些被视为“永恒”的题材,成为世代文人笔下旷古不衰的“文学母题”。一部中国文学史,倘从“水文化”的角度去审视,说它是渗透着“水”的精髓的人类文化史卷,亦绝非是一种牵强之谈
于今看来虽是一种"神话的感知",但这种"原初层"的原始智力所独具的文化体认,仍可使我们感悟到"水文化"的内涵。及至《诗经》时代,无论是《周南》里的《关雎》、《汉广》,《秦风》中的《蒹葭》,还是《魏风》中的《伐檀》,《卫风》里的《河广》,其写爱情、描现实、言思乡,已明显是表现出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的文化取向,遂使“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诗句成为千古绝唱。至于其后的《庄子》、《楚辞》、汉代的乐府民歌、唐风宋韵、明清小说,也莫不在描情写意上,因水得势,借水言志,以水传情,假水取韵。卡西尔在《人论》中曾表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人不可能过着他的生活却不去时时努力地表达他的生活。这种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但它们全都证实了同样的基本倾向"。以这一论断去推论"水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水,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产生,在文化进程中演绎出丰姿多彩的面貌,而且随着历史的演替,人类文明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文化阐释的一个"对象主体",并使这一文化体系生发出一种特异的艺术光彩。
第4个回答  2011-07-28
古典诗词中的水文化赏析

水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源。当诗人驻足水边,凝望江河湖海的水面时,或激昂奋进,歌豪迈慷慨之志;或凄苦哀怨,叹伤感失落之意;或情意绵绵,颂人间天上之情。水激发诗人的壮志,抚慰诗人的心灵,净化诗人的情感;诗人则赋予水以不同的情感和不朽的灵魂。那一首首闪烁着生命之源的诗歌,就像源远流长的水,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韵味,显示了诗人的胸怀与人格魅力,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水文化氛围。

  一、汹涌澎湃的水,昂扬奋进的志

  “诗言志,歌永言”,虽说人们对“志”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时期的“志”有着不同的内容,但面对翻滚起伏、浩荡不息的水,激情饱满、胸怀大志的诗人总是能发出时代的最强音,向人们昭示催人奋进的阳刚之美。而诗词中“水”与“志”的完美结合,形成了气势宏大、 雄伟壮观的意境,可谓是壮美。这是一种激情四溢、令人荡气回肠的水文化,是一种昂扬奋进的水文化。虽然,以水言志的诗篇数量并不多,但却有着巨大的力量。我们最为熟悉的是曹操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参考资料:http://www.qikan.com.cn/Article/xdyl/xdyl200512/xdyl20051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