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

如题所述

产生原因:19世纪末满清政府所面临的一系列内忧外患的社会矛盾,特点是“反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特点:民族主义,反对满清专治和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属于三民主义中的一个。

扩展资料: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国家而已。” 

孙中山先生也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但最后,“三民主义”变成了“新三民主义”,把民族改成了民族共同体,这可以说是民族主义在中国消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民主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11

民族主义,反对满清专治和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属于三民主义中的一个。

产生原因是19世纪末满清政府所面临的一系列内忧外患的社会矛盾,特点是“反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扩展资料:

一、历史意义

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

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不仅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三民主义从民族、民权、民生三个方面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理论进行了高度概括,其含义宏远、思想深邃,直到当下仍然对中国的民主建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民主义思想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而且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思想渊源

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与孙中山本人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孙中山因革命需要,先后有30余年在海外度过。因此,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也不可避免的与中国儒家文化和西方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深深根植于两者之中。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孙氏学说是有目的的对儒教文化、民生主义(社会主义)和西方民主这三个传统的结合。孙氏相信一个独特和自豪的中国,只要以儒教文明为基础,就会在文化上复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民主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6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其产生是由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商企业的投资以及洋务运动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下面对其产生原因和特点进行详细的描述:
  产生原因:
  (1)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后,外国的工业品开始倾销到中国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2)外商企业的刺激.外商在华投资建厂和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吸引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近代工业,
  (3) 洋务运动的诱导.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这样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也诞生了.
  
  特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艰难成长起来的,饱受外国资本的压迫,买办资本、官僚资本的排挤,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及军阀官僚的压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1936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8%,1949年占工农业产值的17%.——其力量之弱可见一斑.
  (2)在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比重大.抗日战争前,民族资本中80%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的比例极不相称.——民族资本没有自己独立的生产基础.
  (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丁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中国民族资本缺乏独立性.
  (4)民族资本所经营的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这种情况,使得民族工业的产品成本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它发展的办法就是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力求获得最大的剩余价值.——他们害怕工人的觉醒和革命的发动.
  (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当一部分民族资本家的前身是官僚、地主,他们的资本是地租转化而来的,一些民族资本家还用经营工商业所得的利润,到农村去购买土地,兼有资本家和地主的两重身份.——他们不敢提出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纲领.
  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
  (1)推动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生产技术提高,大机器生产的工业生产;推动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2)推动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3)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及军事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第3个回答  2007-06-18
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

旧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这个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最早的组织的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誓词同《兴中会章程》中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内容,成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简要表述。兴中会的纲领中第一次划时代地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要求。次年孙中山在广州起义流产而逃亡国外期间,认真研读了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实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通过后来的革命实践,三民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在同盟会的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四句话。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首先揭橥的战斗旗帜。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集团正日益勾结起来。

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始终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清末的战斗口号。这不仅由于清王朝是一个由满族贵族“宰制于上”的封建专制政权,还因为它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反满”口号所以具有广泛的动员意义,原因就在于此。避免中国被瓜分、共管的厄运,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民族主义的另一主要内容。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外邦逼之”和“异种残之”并列为民族主义“殆不可须臾缓”的基本原因。“非革命无以救垂亡”,而革命必须“先倒满洲政府”,民族主义的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意义蕴涵于此。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又一个主要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指出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剥夺了人权,因而,决非“平等的国民所堪受”;必须经由“国民革命”的途径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立宪”的共和制度,结束“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的严重状态。与这种“国体”的“变革”相适应,关于政体的擘划也构成民权主义的重要内容。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孙中山把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土地与资本两大问题。“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是孙中山的土地方案。主要内容为“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孙中山认为这一方案的实施可以防止垄断,也能使“公家愈富”,从而促进“社会发达”。在有关资本的课题上,孙中山确认“实业主义为中国所必须”。他认为中国的近代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实业计划》一书就是发展社会经济的宏伟蓝图。他把发展社会经济的途径归结为“节制资本”和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即将“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的“大实业”(如铁路、电气和水利等)“皆归国有”,因为这既可“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又得以“合全国之资力”。民生主义实质上是最大限度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虽然它涂上了主观社会主义的色彩。

三民主义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但是,它批判地承袭了农民战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借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

当中国革命历程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时,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课题:“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民权主义中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军阀、官僚的暴戾恣肆,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制度作了某些批判,称道了“比较代议政体改良得多”的苏维埃国家“人民独裁政体”,重申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民生主义则强调了“耕者有其田”的观点,阐发了“使私有资本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的思想。新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的发展,反映了新的历史特点,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新的革命阶段的进步性,并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础。

现在金门上著名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标语,与厦门对岸的“一国两制统一中国”标语遥遥相望。
第4个回答  2019-05-18
民族一词在十九世纪前在中国很少用,并不代表没有民族,就像人类在十九世纪前很少用并不代表没有人类,民族主义是什么,是基于这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习俗文化血缘利益形成而来,用于捍卫本民族的利益,拓宽本民族的生存,这就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自从这个民族诞生就有了,是天然产生的,自古就有,种性,如原则上只有本民族才能担任重要职位,也偶尔有个别其他民族共同参与核心决策,纵观历史,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直到现在,本民族是政权的基础,利益一致,在感情上人总的来说都喜欢本民族,因为相似,语言文化血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