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解释

文言文公仪休鲁而嗜鱼

意思是: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

出自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原文: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释义:正因为爱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

扩展资料:

韩非生活于战国末期,这时期经历了春秋以来约300年的战争动乱局面,结束了奴隶制的统治,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巩固,封建主义的上层建筑也初步确立。要求出现一个统一的安定发展的政治局势,成为全国人民一致的愿望。

韩非的哲学就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产物。他总结了法家在长期变法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继承了苟况的唯物主义哲学路线,改造了《老子》的哲学,为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提供了系统的世界观、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18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解释:假如收了,一定会有迁就这些人的表现。

出处: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原文节选: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译文: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收。假如收了,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将违背法令;违背法令就会罢免相位。这样一来,我即使爱吃鱼,他们也不一定再给我鱼,我也不能自己再搞到鱼。

假使不收鱼,因而不被免相,尽管再爱吃鱼,我也能够经常自己搞到鱼。”这是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相助,不如自己帮助自己的道理。



扩展资料: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的文章特点:

公孙仪嗜鱼但拒鱼的故事,因为能够清醒认识个人好恶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始终做到管住小节,抵御诱惑,慎其所好。给的启示:清白做人,堂正为官。

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现实奇观,具有勾心斗角、警示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简单的寓言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示范材料,来说明抽象的真理,生动地反映他的法家思想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

文章中的许多寓言因其丰富的内涵和生动的故事而成为流行的成语和典故,至今已被人们广泛使用。文章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非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相嗜鱼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通俗的话讲,就是吃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
典故应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能自给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公仪休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子问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要迁就别人的表现;要迁就别人的表现,就会徇私枉法;徇私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即使不接受别人的鱼,但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赖别人不如依赖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4-05
夫即受鱼:即,如果。
必有下人之色:下人,下于人,比别人低一等,可以意译为看别人的脸色。
合译:如果接受了别人的鱼,就一定会看别人的脸色。
第4个回答  2011-06-30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解释
浏览次数:10次悬赏分: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7 天 21 小时 | 提问者:匿名
文言文公仪休鲁而嗜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