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急需找 教师上岗(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帮帮我!!!

铜仁市教师上岗考试这几天就要考了.内容是《教育学》《心理学》。请高手、老师们帮忙找找复习资料的或去年考试试卷也可。有答案更好。急、、、、谢谢谢谢了!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绪论:
1小学教育学就是研究小学教育(研究对象),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目的),指导小学教育实践的一门分支学科、社会学科(性质)。
2、研究小学教育学的意义:①树立正确的小学教育观念;
②掌握小学教育规律;
③构建小学教育素养;
3、小学教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4、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论语、学记。外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教育学的独立阶段:代表—163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强调自然性。其他---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福禄贝尔《人的教育》。其中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代表作,是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形成了传统教育学中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代表—英国实证主义者斯宾塞《教育论》,主张运用实证主义研究教育,他认为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他的观点反映了功利主义的倾向。其他—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实验教育学”的概念。德国拉伊《实验教育学》、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从做中学”、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教育学发展的深化阶段:20世纪后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全面”与“和谐”。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

第一章:教育概述

教育—是传递经验,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②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③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教育者(指在教育活动中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受教育者(指在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的人)、教育措施(教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的内容及其方式)
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人类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二)心理模仿起源说: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教育史教科书》; (三)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观点。主要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和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目的的单一;无专门的教育机构;没 有专门的教职人员;教育内容贫乏;教育途径单调;
古代社会的教育----教育目的为统治阶级服务;形成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开始有了专门教育人员;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教育途径呆板;
现代教育-----教育目的多样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制度;教育人员的专业化和普及化;教育内容的科学化;教育途径不断更新和发展;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目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并存;教育管理的民主化;教育内容的国际化与现代化;教育人员的不断专业化、民主化与终身化;教育途径的信息化;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社会经济对教育制度的制约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内容的制约作用;经济对教育人员的制约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制约;
2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社会政治制约着教育内容;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人员的权利和机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途径;
3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文化影响教育制度的确定;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的内容和结构;文化影响着教育人员;文化影响教育方法;
4、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人口制约着教育目的;人口制约着教育制度;人口制约着教育内容;人口制约着教育人员;人口制约着教育途径;
5、环境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目的;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机构;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内容;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人员;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途径;
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教育通过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政治;教育有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
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教育具有文化交流和选择、整理的功能;教育具有文化创新的功能;
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手段;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教育的自然环境功能----提高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开展环境行动、优化生态环境;
教育性对独立性的含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与其他社会子系统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但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特点,表现出相对独立性。首先,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都属于各自不同的范畴,与其他子系统的联系也不在同一层面上,这些联系是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和多性子的;其次,社会个子系统对教育的要求只有在被人们意认识到,并恰当地内化为教育本身的要求时,才能得以实现;再次,教育系统内部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有自己特殊的运行方式和规律,如果无视教育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人的发展的概念:(社会学观点)人的发展是指人们掌握社会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实现社会性成熟;(心理学观点)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的形成到死亡,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差异性、互补性;
小学生发展的主要特征:生理特征---身体发育;神经系统发育;
心理特征----认知能力的发展(感觉知觉的发展、记忆的发展、注意的发展、思维的发展、语言的发展、现象的发展);非认知能力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意志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
4、小学生记忆发展的表现: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意义识记在逐步发展;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注意的发展表现: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小学生对抽象材料的注意逐步发展,但是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很大的作用;小学生的注意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思维的发展表现: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度;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逐步稳定地形成各种概念;
语言的发展表现:在入学时口语已经有初步发展,能与周围人交谈,但利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会有缺点或错误,语意不清晰;小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最初是落后于口头语言的,需要教师引导进行造句、写作文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
想象的发展表现: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想象富于模仿性、再现性;想象的内容逐渐接近现实;

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素质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二)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 三)学校教育在个体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所谓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指学校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全面培养,高速高效地促进她们的发展,为她们走向生活、选择职业、做人做事奠定坚实基础};(四)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综上所述:遗传素质—物质前提;成熟---准备状态;环境---提供多种可能;教育---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内部动力;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广义: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总要求;狭义:国家对学校培育培养人的总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确立:(一)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论,又称“个人本为论“;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论,又称“社会本位论”;以文化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论,“称文化本位论”;(二)确立教育目的的实际依据:个人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可能性。(三)确立教育目的还需借鉴前人及他人是思想成果;
4、2001年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①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是指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全面、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②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③旧时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④现代化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⑤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共产主义社会;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及其相应的各项规定。
2、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一)社会依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人口状况;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需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汲取原有学制中合理有用的部分,借鉴外国学制的经验
3、小学教育
---也称初等教育或基础教育,它是在幼儿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的,为中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
小学教育的特点:(一)基础性;(二)义务性—全民普及性、强制性;(三)全面性
第六章:小学教师和小学生

1、教师的概念:-----履行初级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初级教育中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职业的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
3、教师职业的内涵:教师是一种职业人员、教师是一种专业职业人员;
4、教师职业的产生发展经历的阶段:教师职业的非专门化阶段、专门化阶段、教师培养模式多元化阶段;
5、小学教师的权利:①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④按时获得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⑤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⑥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
6、小学教师的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光车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③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⑤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7、教书育人---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的过程。
8、小学教师的素养:(一)身体素养:健康的体魄;(二)道德素养:①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②对待学生的态度:热爱学生、尊重学生;③对待自己的态度:严于律己、勤于进取;④对待同事的态度:团结协作、共同进步;⑤对待家长的态度:尊重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家长;⑥对待领导的态度:服从组织、尊重领导,顾全大局;(三)业务素养:①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②广博的文化知识;③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四)职业能力素养:①组织管理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③自我调控能力;④教育科研能力;
9、小学生---在初级教育阶段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人。ⅰ小学生是人;ⅱ小学生是未成熟的人;ⅲ小学生是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人;
10、小学生的权利:(一)、生存权;(二)、受教育权;(三)、发展的权利 (四)、受尊重权;
11、小学生的义务:(一)、养成良好品德的义务;(二)、接受教育,完成学习与发展任务的义务;(三)、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的义务;
12、小学生学习习惯----指小学生在学校过程中所养成的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
13、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后天养成;固定化;自动化;情感依赖;
14、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一防止不良学习习惯;二是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三提升学习效率;
15、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一采取有效方法,使儿童明白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二根据儿童实际情况,逐步提出要求;三通过规范的制约,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反复实践与外部强化相结合。
16、学生群体的个人价值---指学生群体的存在及其活动对学生个人的的作用,他只要指的是学生群体本身对于个体的影响价值。 社会价值----学生的学习活动对于社会的作用。
17、师生关系的特点:教育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
18、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教育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

第七章 小学课程

1、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标、内容、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2、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知识或文化、社会、儿童。
3、小学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课程计划---课程的总体规划和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
课程标准---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写的各门课程的目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标准及结构的指导性文件。
教材---(包括教科书和相关辅助材料)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辅助材料有辅导材料、补充材料、课程包(专门设计用于达到特殊目标的一套配套的教学材料)
4、小学课程的类型:隐形课程与显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隐形课程---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非学术性的对学生的影响,是无意的、隐含的和非预期的课程;
隐形课程的特点:弥漫性和普遍性、持久性、对学生的影响即可是消极也可能是积极的。
隐形课程的意义:提高学生道德认识;陶冶学生道德情感;锻炼学生道德意志;规范学生道德行为。
隐形课程建设的原则:系统性原则;育人性原则;以生为本则,创新性原则。

显性课程----在学校情景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显形课程的特点:从结果上看,显性课程强调的是学术性知识;从计划上看,它是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识参参与的成分很大;在学习环境上,通过课程教学传递进行的。
显性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

5、世界课程改革的时代特点:①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②实施课程编制、评价一体化的整体改③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与科学主义价值取向的整合。
6、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征:⑴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重视学生完满个性的养成;⑵把德育目标与时代要求联系在一起;⑶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⑷强调科学和人文素养的结合关注学生环境意识的提升;⑸把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
7、新课程标准的特征:①课程价值体现了义务教育所具有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②课程目标上,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③在课程内容和要求上,突破学科中心;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⑤课程评价突出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评价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第八章 小学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对小学课程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目标化;课程目标结构化;课程结构系列化;课程内容结构化。
2、小学素质教育的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3、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途径:基本途径(教学最优化—苏联—巴班斯基)
辅助途径(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第九章 小学教学

1、小学教学的任务:(一)使学生系统掌握适合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三)培养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发展学生个性。
2、教学过程的本质:①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之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②教学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三要素说(教师、学生、内容)四要素说(教师、学生、课程、教学物质)五要素说(教师、学生、课程、方法、媒体)六要素说(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媒体、目的)七要素说(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教师)
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规律;(二)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的辩证统一;(三)教学与发展的辩证统一规律;(四)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5、小学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①引起学习动机;②领会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③巩固知识,增强学生的记忆力;④运用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⑤教学效果测评,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6、教学原则-----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的客观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
7、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教育目的、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实践依据。

8、我国小学的教学原则:(一)普遍性教学原则:主体性原则、合作性原则;
(二)特殊性教学原则:趣味性原则、激励性评价原则。

9、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
10、小学教学技术----小学教师想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11、小学教学技术的功能:(一)掌握教学技术是构成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教学技术是小学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
12、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基本技术:语言教学技术、教学体态变化技术、板书技术、导入技术、讲解技术、演示技术、提问技术、强化技术、结束技术、教学组织技术。

第十二章 课外活动与少先队活动

1、课外活动-----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之外,由学校组织领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一种教育活动。
2、课外活动的特点:课外活动具有很高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课外活动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伸缩性;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3、课外活动的作用:(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充分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ⅳ)可以训练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4、小学课外活动的类型:校内课外活动(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课间休息活动);家庭教育活动;校外社会活动。
5、开放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
②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复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③活动要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
④注意发挥学生集体和个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6、开张课外活动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发展个性特长的关系
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要处理好长期与短期的关系;
7、少先队活动----在教育目标的规范下,由少先队辅导员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队员积极主动地开展主体性活动、阵地活动、节日纪念活动等,通过活动发展队员的智力与体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学校实施教育目的,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8.、少先队活动的特点:集体性、实践性、开放性。
9、少先队活动的作用:少先队的性质决定了少先队活动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少先队活动的任务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充分体现。
10 、开展少先队活动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要处理好少先队活动与课外活动的关系;要处理好思想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要处理好重点与全面的关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26
买一本山香教练习北师大出版社。。。多次考试总能命中答题。。20远以内